法西斯主义美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在法西斯专政背景下产生的特定文艺作品的美学风格。这一概念源于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
贝尼托·墨索里尼的观点:“法西斯主义首先是美的”。法西斯美学既可以指迎合法西斯主义
意识形态的文艺美学风格,也可以泛指历史文艺作品中展现出的类似法西斯时期美学风格。
加拿大学者Michel Lacroix在其著作《1919到1939年的法国法西斯主义美学》中提出,法西斯主义美学的特点是对“美如暴力”的追求,表现为一种极端且绝对的审美倾向。这种美学强调权力和顺从的关系,推崇极端利己主义和苦役两种看似对立的现象。
法西斯主义艺术常常通过群体聚集、人物转化为物体等形式展现权力和奴役的关系。此外,法西斯艺术还倾向于夸大屈服、歌颂无知和美化死亡。
法西斯美学的影响不限于具有明确法西斯标签的作品,许多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也可能反映出法西斯艺术的形式结构和主题思想。例如,
迪士尼+的《
幻想曲》、巴斯比·伯克莱的《拉帮结派》和库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等电影作品就可能体现了法西斯艺术的一些特点。
在
法西斯主义统治下,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不仅仅是艺术服务于政治的需求,而是政治试图调节艺术的词汇,使其适应后期
浪漫主义的艺术。纳粹艺术因其单纯、象征性和情感性而在当时的
德国公众中具有吸引力,相对于复杂的现代主义艺术而言,它被视为一种调剂。对于当今的观众来说,纳粹艺术的魅力可能在于人们对过去的怀旧情绪,尤其是那些曾经遭到贬低的事物。然而,纳粹艺术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并不突出,其作品通常被认为是缺乏深度的。
在电影领域,
意大利、德国、
法国、
西班牙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官方艺术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
法西斯主义美学。其中,德国导演Leni Riefenstahl的影片等作品尤为典型。Riefenstahl的作品虽然没有常见的业余性和幼稚性,但仍传达了相同的法西斯价值观。她的作品《
意志的胜利》和《
奥林匹亚》被认为是杰出的纪录片,但作为艺术形式,它们在电影史上的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