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曲》是
华特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由萨谬·阿姆斯特朗、詹姆斯·阿尔格、比尔·罗伯茨等执导,华特·迪士尼等人参与配音,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等人参演,于1940年11月13日在美国首映。
《幻想曲》共八段落,《
魔法师的学徒》讲述
米老鼠因擅用魔法干活而酿祸,《春之祭》讲述生物形成到
恐龙灭绝的过程,《时光之舞》讲述动物共舞,《
荒山之夜》和《
Ave Maria》讲述魔王召集魅,其它段落则表现影像与音乐的配合。
1.《托卡塔和D小调赋格曲》(Toccata and
赋格 in D Minor):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本段从开场的交响乐队表演逐渐转变成
迪士尼+的首段抽象动画。这段动画受到
Oskar Fischinger的作品影响,费钦格也短期参与了本片的制作。
2.《胡桃夹子组曲》(The Nut cracker
组曲):
彼得·柴可夫斯基。本段展现了蘑菇、精灵以及花朵如何随着四季更迭翩翩起舞。
3.《魔法师的学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保罗·杜卡斯。
米老鼠在这一段中化身成见习魔法师,他试图利用师父的魔法帮自己干活,却没想到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是米老鼠最出名的一个造型。这段动画制作精美,恐怕也是唯一一部喜剧片急转成为恐怖片的米奇动画。
5.《中场休息/音轨登场》(Intermission/Meet the Sound track):在影院原版《幻想曲》中,观众可以看见银幕上的乐队暂时离场休息,随后影片通过一段精心制作的“
声波”向大家展示音轨是如何录制的。
6.《
田园交响曲》(The Pastoral
交响乐):
路德维希·贝多芬。希腊众神、
半人马、农牧神以及其他神话生物共庆节日,却被
宙斯投掷的闪电搅得兴致全无。这一段最初因为女性
半人马的裸露镜头而引来争议,之后则因为片中的侍从带有非洲人特征而再度遭到抨击。
7.《时光之舞》(Dance of the Hours):
阿米尔·汗凯尔·庞基耶利尼。这个效果显著的段落展现了
非洲鸵鸟、
大象、
河马以及鳄鱼跳
芭蕾舞的滑稽场景。而当所有的武者试图共舞时,场面开始混乱不堪。
8.《
荒山之夜》(The Night on Bald Mountain):莫迪斯特·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
Ave Maria》(Ave Maria):
弗兰兹·瑞切特弗朗茨·舒伯特。本段展现魔王车纳伯格如何在夜晚召集各路魔怪。这部分动画主要由动画师比尔·泰特拉负责,同时也再次表明
迪士尼+很有意向拍摄黑暗、暴力题材动画。这段以一声钟声宣告接近尾声,伴随着《圣母颂》,银幕上出现修道士在荒山附近的森林中前行。
制作方原打算将《
魔法师的学徒》收录在《糊涂交响曲》中,但是他们考虑到制作《魔法师的学徒》后会导致超支,故而放弃了这打算。
华特迪士尼公司的部分员工建议用《白雪公主》里的
小矮人“迷糊鬼”当《魔法师的学徒》的主角,但是华特·迪士尼坚持选用了
米老鼠。
1938年秋天,华特·迪士尼召集音乐评论家、故事导演历时三周选出了《幻想曲》的用曲,其中包括在该片未引用的《月光》。华特·迪斯尼为创作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听取古生物专家的意见,买来了一群蜥蜴和一只小鳄鱼,以便画家研究它们的动作。其中恐龙的动作是模仿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指挥的动作设计。
《幻想曲》经过时间的检验,证明了它高瞻远瞩的地位。在这部动画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作品中,几乎每一段都是令观众浮想联翩到的寓言。《幻想曲》虽然貌似简单,彻底超越了语言和剧情,但是该片实际上其内在结构非常严谨,通过诠释八段古典音乐名作,该片也将声音和画面的配合得相得益彰。该片的单个片段也不乏情趣,尤其是
米老鼠当徒弟、时光之舞、春之祭等片段,其创意之精彩,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
魔法师的学徒》段落,创作者们巧妙地将世界名曲打造成了一个关于米老鼠的幻想故事,生动有趣的画面深入浅出地将古典曲调变成了床头故事。
费城交响乐团的演奏也与《幻想曲》的动画交相辉应。(
时光网评)
《幻想曲》没有传统的电影情节,而是是首次尝试将音乐和美术所作的一次伟大的结合,以美术来诠释音乐,不仅米老鼠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动画和古典音乐的配合也令人惊叹。(
环球网评)
《幻想曲》是动画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采用古典音乐与动画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动画片的表现形式走向多元化,实现艺术跨界合作的可能。(
新浪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