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寿莘早年在北洋军第三师任职,1916年任补充一旅旅长。1920年7月
直皖战争后,升任第十四混成旅旅长。1922年5月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任暂一师师长,参与签订停战协定。1923年5月,升任第十五师师长,驻守
冀东。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任直军第一
路军总司令,后因
冯玉祥发动“
辛酉政变”,直军溃败,彭寿莘退出军政界,在北京长期隐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拒绝出任华北伪政权要职,于1940年返回故里。1945年9月
八路军解放平度城后,他以开明士绅身份被
平度市民主政府聘为特邀参议员。1947年病逝。
彭寿莘(1872年—1947年),字子耕,山东平度人。
天津武备学堂毕业。曾充
北洋军管带。1922年任第十四混成旅旅长,旋第十五师师长兼直隶军务帮办,驻军
滦州(今滦县),隶直系。1924年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为讨奉军第一路总司令,与奉军激战于
山海关区,因骁勇善战,有“刺儿彭”之称。后隐居北京。抗日战争时,曾拒绝担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一职。1945年秋,平度城解放后,他被邀为
平度市民主政府特邀参议员。1947年病逝于家乡。彭寿莘被收入《
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
1922年5月,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他任暂一师师长,为战胜奉军起了重要作用,作为直军全权代表之一与奉军签订了停战协定。1923年5月,升任直军主力第十五师师长,授干威将军衔,率军驻守
冀东,以
山海关区为界与奉军对峙,成为
曹锟、吴佩孚最为倚重的高级将领。他素以骁勇善战和为人刚正闻名军中,人称“刺儿彭”。当时军需部门克扣军饷、拖欠供应是平常事,唯对彭部不敢拖欠。
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彭寿莘被
吴佩孚任命为第一路军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他亲至山海关前线督战。正当他率军在九门口与直军激战时,直军第三路军总司令
冯玉祥在北京发动
政变,导致直军全线溃败,曹下野,吴佩孚由海道南逃,彭寿莘自此退出军界,开始了长期的隐居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
日本侵略者多方拉拢原
北洋军中高级将领与其合作,对彭寿莘也以军政要职相许,彭寿莘断然拒绝,后为了避开日本人的不断纠缠,毅然离开
北平市返回
平度市故里。
彭寿莘任军政要职时,重视选拔人才,乐于奖掖后进。驻军冀东
滦州、通县期间,约束部众、军纪严明,尊重知识,重视文教,与当地民众相处颇好,州士民为他立记功碑,塑戎装铜像,匾题“名将风流”。当其晚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毅然保持了可贵的民族气节。
彭寿莘故居原建于平度城旧县署东街,即原察院街,建国后改为红旗路。为北方典型四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是其被授予干威将军时改建而成。原客厅额为“耕莘堂”,富有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的含义,东首曾有一幢二层青砖小楼,乡人惯称“彭家楼”。还有一座重檐卷棚式木制结构明暗两层的凉亭。1985年
平度市市区规划时仅将上层凉亭迁建于博物馆院内东侧。凉亭长9.85米、宽5.75米、高9米,其中台基高1米,面积56平方米。故居由正厅、东西厢房、大门等建筑物组成。四合院东西长23.8米、南北宽16.2米,其中正房5间,长15.7米、宽6.2米、高8米,面积97平方米;东西厢房各3间,长8.5米、宽4.3米、高7米,面积37平方米。1997年迁建于现河植物园内北端,并改为坐南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