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莺
雀形目莺科鸟类
芦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scirpaceus)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鸟类,属于苇莺属。芦苇莺分布广泛,从西欧到西亚的广大地区都有它的踪迹。冬季时,它会迁徙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越冬。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上体淡褐色或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色,眉纹淡白色,但不明显,通常仅眼前部分较清晰。眼圈白色尾呈楔状或圆尾,尖端较圆。中央尾羽较最外侧一对尾羽长5-8厘米。两翅和尾表面与背相同色,翅和尾均无淡色羽缘,下体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皮黄色。
雌性成鸟前额、头顶、后颈及背部至尾上覆羽和肩羽概呈纯暗橄榄褐色,无眉纹,具淡棕白色眼圈;初级覆羽暗褐;翅上覆羽、飞羽和尾羽暗黑褐色,具橄榄褐色狭窄边缘。颏、喉白色,稍沾皮黄色;翅下覆羽和胸、腹部及尾下腹羽皮黄色;腹部中央较浅淡。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较黄褐色、头顶较暗,飞羽和尾羽黑褐色。下体明显沾色。
虹膜淡褐色或褐灰色;嘴角褐色或暗褐色,下嘴粉黄色或肉黄色;脚绿灰色或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5g;体长120-140mm;嘴峰15-18mm;雄性翅59-71mm,雌性翅59-68mm;雄性尾50-58mm,雌性尾48-55mm;跗22-25mm。
分布范围
在国外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拉维、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中亚区,欧洲区)、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苏丹、斯威士兰、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在国内仅见于新疆(喀什地区、博斯腾湖天山、巴音布鲁克、额尔齐斯河流域、富蕴县、吐尔洪)、江苏省镇江市)、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栖息环境
芦苇莺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沼泽湿地和水塘岸边灌丛和高草丛中。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喜欢栖于苇茎和小柳树枝上。性活跃,行动敏捷、谨慎、常藏匿在灌丛或草丛中。
鸣声为单调沉闷的2-4声阵发性低鸣,有时模仿其它鸟鸣唱声。叫声为平静的"churr"声。芦苇莺的鸣声是缓慢的、喋喋不休的“jit-jit-jit”,通常伴有芦苇莺的哨声和模仿声。
食物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食物87.5%是昆虫,其中主要是蚱蜢,占50%,其次是鳞翅目昆虫、蚂蚁、象等害虫。此外,尚有一部分禾本科杂草残叶。像大多数莺鹛科鸟类一样,它是食虫动物,但偶尔也会吃植物材料,如浆果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离水面0.5-1.5米水域的芦苇和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和叶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马尾等。巢的大小为:外径6.5-9厘米,内径4.5-5.5厘米,高5.0-7.0厘米,深4-4.5厘米。每窝产3-6枚卵,卵呈蓝白色或绿白色,缀以褐色或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2(16-20)毫米×13.6(12.5-14)毫米。双亲共同孵卵和育雏。孵化期11-12天,留巢期10-14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亚种分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亚种分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