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柳
分布于河北、河南等地的植物
泰山柳(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alix taishanensis C. Wang et C. F. Fang)是杨柳科、柳属植物。花与叶同时开放,花序无梗,长1-2厘米,粗约4毫米;子房卵状圆锥形,长约2毫米。果和雄株未见。花期5月中、下旬。
分布于中国山东(泰山)、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等省。生于海拔1400米以上的阴坡沟谷及灌丛中。
泰山柳的枝条可供编织筐篓;可作为河堤护岸树种。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近危(NT)。
分布
2021年5月,泰山森防站和南天门管理区工作人员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株特大泰山柳。这株泰山柳生在沐龟沟上头,高约4米,基部丛生五个树干,每个树干基经均在20厘米以上,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株,堪称“树王”。分布于中国山东(泰山)、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等省。生于海拔1400米以上的阴坡沟谷及灌丛中。
形态特征
灌木,高1米以上。幼枝褐红色,在干标本中呈红黑色;二年生枝微被白粉。叶卵形,长约3.5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微心形至圆形,上面绿色,幼叶有短柔毛,中脉明显,有短柔毛,下面灰绿色,无毛,低出叶下面有丝状长毛,全缘;叶柄长5-7毫米。
花与叶同时开放,花序无梗,长1-2厘米,粗约4毫米;子房卵状圆锥形,长约2毫米,被灰色柔毛,花柱明显,长约0.5毫米,2深裂,有子房柄,长0.4毫米;苞片椭圆形,长约1毫米,黄绿色,两面密被白色长毛;仅有1腹腺,圆柱形,与子房柄几等长。果和雄株未见。花期5月中、下旬。
近种区别
泰山柳与秦岭柳(Salix alfredi Gorz)相近,主要区别为叶基部圆形至微心形;雌花序短,长1-2厘米;子房卵状圆锥形,花柱明显,2深裂,子房柄明显;苞片两面密被长毛。
主要变种
河北柳(Salix taishanensis C. Wang et C. F. Fang var. hebeinica C. F. Fang)与原变种的区别为叶椭圆形,基部楔形至圆楔形,腹腺卵形;苞片内面无毛或近无毛。分布于中国河北。生山坡。模式标本采自蔚县小五台山。该变种与北欧产的东陵山柳(Salix phylicifolia L.)相似,曾被误用。主要区别为子房柄与花柱近等长,子房柄与腹腺近等长,而清东陵髭脉桤叶树的子房柄比腹腺长的多,另外,该变种的叶形,主要为椭圆形,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而后者的叶形主要是微倒卵形,更多的叶形为微倒卵状披针形,基部狭楔形至楔形。
主要价值
泰山柳的枝条可供编织筐篓;可作为河堤护岸树种。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近危(NT)。
种群现状:随着旅游业发展,人为干扰强度逐渐增大,泰山柳天然居群数量和规模骤减,已成为濒危物种,其中模式产地泰山仅存21株(截止2019年底),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泰山上的泰山柳多分布于山顶贫瘠的阴坡沟谷及裸岩石缝处 贫乏的自然资源加剧了泰山柳的种内和种间竞争。根据竞争指数和对象木的基径回归所得幂函数模型可以看出,基径小于10厘米的泰山柳所受的种间竞争强度尤为大,这可能是泰山柳种群内幼苗个体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幼苗的缺乏使泰山柳种群年龄结构呈衰退型,阻碍了泰山柳种群自然更新。因此,对于基径小于10厘米的泰山柳应重点保护,可采取适当人工抚育措施,清除或修剪对泰山柳竞争力较强的伴生树种,尤其是乔木层的花楸树油松及灌木层的连翘等对泰山柳竞争强度较大的树种 以降低泰山柳的种间竞争压力 给予其充足的生存空间,达到保护这一树种的目的。
参考资料
泰山柳.植物智.2024-08-26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4-08-26
目录
概述
分布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主要变种
主要价值
保护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