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镇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下辖镇
鱼龙镇,是中国陇南市武都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名称来源于鱼龙“窄峡子”,窄峡子在鱼龙王沟、甘沟、杨坝三村交汇处,此处群山连绵、地势险要,最陡峭的两山谷底有一南通康县平洛的狭窄栈道,该处是通向外界的一条奇险岔路,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境内香潭地梁形似鱼,“窄峡子”如同龙门,在“鱼跃龙门”处建有鱼龙寺得名。鱼龙镇地处武都区北部,东与康县平洛镇望关镇相连,南与佛崖镇甘泉镇为邻,西与安化镇毗邻,北与隆兴镇龙坝乡接壤,距武都城区48千米,区域总面积191.74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西汉刘彻初年置孔堤县,隶属武都郡。大统十二年 (公元五四六年),下设白水县、孔堤、万郡三郡。白水郡领洪化 (今安化曾家街)、绥化市 (今隆兴秦家河)二县,孔堤郡领孔堤县,万郡领赤万、接难、五部三县。北周庆白水、万郡、孔堤三郡拜入武州,下隶武都郡,绥化改建威,洪化、孔堤并建威。一九四一年二月十八日成立孔堤乡,解放后隶属于杨琪区、杨坝。一九五八年三月二十二日,正式更名为鱼龙目,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鱼龙镇下辖以下地区:
许家湾村、韩家山村、宁家山村、仓头山村、冯家山村、庞家山村、阴湾里村、麻家湾村、刘家湾村、小庄头村、秋林坪村、林里村、红崖湾村、草川坝村、孟家山村、沟里村、卯家庄村、王家沟村、上尹家村、下尹家村、张家湾村、瓦房里村、阳山里村、安子里村会、观音坝村、马坝里村、田山里村、刘家桥村、小张家村、李家庄村、秋水坪村、柏家沟村、坪套里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20年末,鱼龙镇常住人口10830人。
设施建设
全镇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条
件大为改善。
交通
完成了樊杨路和刘杨路32公里的主干道硬化,打通了鱼龙至隆兴通乡联网公路9.8公里;硬化全镇33个村136.4公里的通村公路、124.8公里的村内道路;
整修了82.6公里的田间道路,彻底改善了全镇群众的交通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
水利
正在实施集中饮水工程,有望年底瓦房、卯家等19个村全部通自来水,将
彻底改善近12000余名群众以及5个镇直单位人畜安全饮水条件。
人居环境
完成瓦房村新农村建设,打造成为全区高山林缘区精品示范新农村,红崖村、沟村进行了美化亮化建设,完成风貌改造380余户,实施了552户危房改造。
居住
鱼龙目群山叠嶂少有面积较大的平坦之地,居所多是依山而建的石板房。石板房取材低廉,它的好处是:防雨、隔潮又牢固耐用。鱼龙石板房是我国
少有的地方性建筑,从选地基到修建成型,它的大致程序是:看风水选地
方—砌地基—夯筑墙体—立柱上梁—铺网状“竹”—盖石板—上房基。艰苦的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山人独有的营造、居住习惯,同时也维系了团结互
助的传统美德。
农网改造
完成28个村的农网改造项目,解决了群众用电贵、用电难的问题,大大改善了群众用电安全的同时还有效的提升了广大群众生活质量。
民俗文化
高山戏是一种融祭祀、社火和舞台表演于一体的民间文化艺术,流行于武都县的鱼龙镇、隆兴镇一带,俗称“唱秧歌”“演故事”,表演方式灵活自由,原始古朴,乡土气息浓郁,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
高山戏是在鱼龙高山一代孕育、演变数百年的民间戏曲剧种,其剧种史实际上即是它大量吸收民间文化的发展史。
居住饮食
饮食
鱼龙目最有特色的饮食是吃洋芋糍粑。天刚刚亮,挑水媳妇的水桶就吱吱呀
呀唱起了欢歌。山里的寂静被琐碎的脚步声打破。当丝丝缕缕的炊烟从石
板空寂里溜出,缠绕着,不忍离去时,山村里的早晨就增添了几分诗意的
朦胧。在这里,早晨的寂静并不长久,特别是阳芋煮熟后整个村子里就少
了许多安宁,“咚咚咚”棒槌撞击“石窝窝”的声音此起彼伏,就着红红的辣
子,和腌咸菜,吃着柔韧的洋芋搅团的确是一种享受。
文教卫生
协调新修了23个贫困村的村级医疗卫生室和在22个村新修了汽车停靠站,
大力发展全镇文化设施,在7个预脱贫村投资近400余万元新修了文化广
场及乡村舞台,极大地改善了群众文化设施条件,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特色产业
鱼龙中药材(主产多序岩黄耆、黄芪、当归、党参北柴胡串地龙、纹党、淫
羊藿等36种。在互联网飞速发达的今天,鱼龙镇党委、政府抢抓电子商务扶贫
机遇,研究制定了鱼龙镇电商扶贫实施方案,坚持以网货开发为基础,网
店销售为途径,助农增收为核心的电商扶贫工作方法;从行政推动、网店
建设、网货开发、技能培训等几个方面着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镇共
开设了扶贫网店22家,建立镇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1处,电商扶贫村级示
范点7家,成功注册了“印象鱼龙”地域性商标、协助注册开发了“原味香”、
“艾辅牌”“鱼龙”3个电商扶贫商标,打造了适合电商销售的网货10余种,
建立了鱼龙镇农村淘宝服务点,引导物流服务网点下乡,便利网货下乡,
农产品进城,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风采展示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设施建设
交通
水利
人居环境
居住
农网改造
民俗文化
居住饮食
饮食
文教卫生
特色产业
风采展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