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哲学著作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创作的哲学著作。
我们常常说罗素是现代数理逻辑中逻辑主义分支的主要代表和现代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其实,无论如何,罗素首先是一位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研究者。然而,莱布尼茨远不只是罗素的一个研究对象,他事实上构成了罗素走向自己、实现自己的一座重要桥梁,质言之,罗素是在研究莱布尼茨的过程中走上自己的哲学道路的。
罗素高于前人的地方在于他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也即他所谓“奥卡姆剃刀”的方法。先前莱布尼茨研究的一项基本缺陷就是不注意追究这些意见的“终极根据”。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给自己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去探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诸多哲学意见的“根据”,寻求莱布尼茨哲学的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罗素极其兴奋地看到了“一束强烈的光线”突然照射到了“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哲学大厦”的“最幽深处”,看到了它的“基础”是“如何奠定”的,它的“上层基础”又是“如何拔地而起”的:“莱布尼茨哲学差不多完全起源于他的逻辑学”。我们在《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判性解释》这本书中所看到的也与其说是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毋宁说是莱布尼茨哲学的逻辑基础或逻辑前提。正是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已经相当强烈地感受到了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后来明确表述出来的“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重要思想。
该书对罗素哲学发展的重大影响还远不止于此。在罗素对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逻辑学说和实体学说的批判中,已经酝酿了他以后很久才完成的“从具有属性的实体到处于关系中的事件”的“转变”,而这样一种“转变”无疑是他的“逻辑原子主义”得以形成的必要前提。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莱布尼茨虽然是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哲学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是散见于其著作、论文和大量的书信之中。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在对莱布尼茨的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创作了《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作品思想
罗素指出莱布尼茨哲学实际上有五个主要前提:1.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项和谓项。2.一个主项可以具有若干个关于存在于不同时间的性质的谓项。(这样的主项被称作实体。)3.不断言处于特定时问的存在的真命题是必然的和分析的,而那些断言处于特定时问的存在的真命题者是偶然的和综合的。后者依赖于终极因。4.自我是一个实体。5.知觉产生关于外部世界即关于我自己以及我的状态之外的存在物的知识”。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认为莱布尼茨哲学的根本困难就在于第一个前提与第四、五个前提之问的矛盾。这位未来的分析哲学大师清醒地意识到,第四、五个前提的单子论的存在学说小能像第二、三个前提那样隶属于第一个前提的主谓项逻辑,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们并小冲突。这里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第一个前提与第四个前提的冲突。要想清楚地理解他的这一论断必须从是否一切判断都可以还原为主谓判断说起。
在罗素看来,除了主谓判断之外,还存在着表述主项之间的关系的关系判断,如“a在b的左边”等,这是不可被还原于主谓判断的。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尽管承认关系命题的存在,但为了维护其主谓词逻辑,他像后来的伊曼努尔·康德那样认为关系命题是主观性的,是心灵的产物。但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认为,主谓词逻辑恰恰是与一元论相对应的,而关系判断则反而会导致导致类似单子论的多元论,因而他指出:“他(莱布尼茨)对实体复多性的假设使他否认关系特别困难,并且使他陷入了前定和谐的所有悖论之中”。在46年之后的《西方哲学史》中他还是念念小忘地指出:“莱布尼茨把主语、谓语式逻辑和多元论撮合起来,犯了一个特别的矛盾,因为‘有很多单子’这个命题并小属于主语、谓语形式。要想小自相矛盾,相信一切命题属于这种形式的哲学家应当像巴鲁赫·斯宾诺莎那样,是一元论者”。总之,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认为这构成了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哲学的最内在的矛盾,这可谓是发前人所未言,由此也可使人窥到他后来的逻辑原子论的身影。
罗素虽然声称他发现莱布尼茨哲学“是一个异乎寻常地完整的和连贯的体系”然而其著作给人的印象却并非如此。他自己在第二版序中也声称莱布尼茨有两套哲学,好的留给自己,糟的用以应付土公贵族,实际上所谓的“完整和连贯”是指其好的哲学而言。在他看来,莱布尼茨“是利用逻辑作为解决形而上学的关键的哲学家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尽管存在着前面所提到的缺陷,他认为主谓词逻辑“产生了莱布尼茨哲学中全部或近乎全部的关于必然性的思想,也即对所有可能世界为真的命题。为了进一步获得描述现实世界的命题,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前提,即知觉提供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空间、物质和实体的复多性都是由此推论出来的”。需要指出的是,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在此指的是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哲学中小依赖于终极因、善的部分。他认为在此范围内莱布尼茨的这种用逻辑学来解决形而上学问题表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一致性,这也是他对哲学所作出的“恒久性贡献”。至于莱布尼茨哲学中与终极因、善有关的部分则被罗素斥之为缺乏创造性的庸俗哲学,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小能从主谓词逻辑中推演出来,与他的“好的哲学’夕相冲突。因而罗素说道:“每当莱布尼茨迫使自己符合逻辑时,他便陷入了斯宾诺莎主义;因此,在他公开发表的著作中,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去违背逻辑”。
作者简介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伯特兰·罗素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为无神论不可知论者,被认为是与弗雷格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着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作品思想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