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弗烈·诺夫·怀特海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阿弗烈·诺夫·怀海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与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Russell)合著有《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巨大进步,是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
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拉姆斯盖特,1880年,怀特海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1885年,怀特海大学毕业,留在母校任数学和力学教师,他在母校任教25年,主要从事教学、著述和一些政治活动。1900年,其学生——罗素,在出版的《数学基础》一书中,初步阐明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这一观点,罗素认为要完善这一论题,需要更新逻辑。于是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邀请他合作创作《数学原理》,着手建立一个新的逻辑体系。1913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数学原理》出版。1924到1937年,他应聘到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哲学教授。退休后,担任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居住在坎布里奇市。1947年12月30日,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去世,终年86岁。
其所创立的“过程哲学”是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1861-1879)
A.N.怀特海于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英格兰肯特郡的拉姆斯盖特镇(Ramsgate)的一个教育世家。他的先辈及兄长们部从事于教育、宗教和地方政务工作,在当地很有威望。他的祖父T.怀特海(ThomasWhite-head)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他的父亲先后从事教育、宗教工作,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受家庭的影响,怀特海对教育很感兴趣。
怀特海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岁之前的学习为他在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和历史方面进行必要积累。童年时代的怀特海由于身体虚弱,被父母留在家中接受严格的人文训练。他10岁学习拉丁文,12岁学习希腊文,并兼及数学和历史。
1875年,仅差四个月就满15岁的怀特海远离家乡到英国北部多塞特郡舍伯恩地方的一所学校读书,主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历史。
学术生涯
怀特海的学术生涯一般分为三个时期,依次根据他从事教学的地点分为:剑桥大学时期、伦敦大学时期和哈佛大学大学时期。与上述大略相应,其哲学的发展也有三大阶段。第一个时期为剑桥大学时期,也被称作怀特海的数学时期,这个时期他的主要工作重心放在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上;第二个时期是伦敦大学时期,是怀特海奠定哲学体系基础的时期,也被称作自然科学哲学的时期。由于受到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影响,怀特海开始关心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第三个时期为哈佛大学时期,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形而上学时期,他主要从事哲学、特别是宇宙论形而上学的研究。
英国剑桥时期(1880-1909)
1880年,怀特海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尽管他的专业是数学,却对科学、哲学、宗教展示出了极大的兴趣。课余,他经常阅读和讨论文学、哲学、政治、宗教等著作。
1885年,怀特海大学毕业,留在母校(剑桥大学)任数学和力学教师。直到1910年才离开母校。作为教师,他主要讲授纯粹数学课程;在业余,他阅读了大量逻辑学、哲学以及神学方面的书籍,为他日后从事诸多不同领域的写作,并建立自己的庞大形而上学体系作了扎实的准备。
1887年和1905年,他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890年12月,怀特海与伊弗莱·威洛夫贝·韦德(EveleyWilloughbyWade)结婚。婚后八年时间(1891年-1898年),他们生了三个孩子,长子诺斯(North),女儿杰西(Jessie),幼子埃里克(Eric)。
1898年,他的第一本数学著作《泛代数论》出版,引起数学界的重视。1903年当选为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院士。其后,他与其门生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花了十年时间,写出《数学原理》,1910-1913年间出版。1906年出版《投影几何学公理》一书,1907年出版《描写几何学公理》。
英国伦敦时期(1910-1923)
1910年夏季,剑桥大学学期结束时,怀特海举家迁往伦敦。进校第一年,怀特海没有获得正式的教职。1911年,出版《数学导论》一书。后三年,他担任几何学和力学的讲师。
1914-1923年间,他在肯辛顿担任帝国科技学院教授,讲授应用数学。最后几年,他又担任了伦敦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大学评议会主席,此外还有其他学术和行政职务。这段时期,他受亨利·柏格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思想的影响,把兴趣转向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同时,他发表了三篇与相对论有关的文章:《空间、时间和相对性》(1915)、《思想的构成》(1916)、《对某些科学观念的剖析》(1917)。其后又发表三本科学哲学著作:《自然知识原理探讨》(1919)、《自然概念》(1920)、《相对性原理》(1922)。与第一个时期的数学和数理逻辑著作不同,这一时期的科学哲学著作已带有较多的哲学性质。当时他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某些补充意见,但未引起物理学界的注意。
美国哈佛时期(1924-1937)
1924年,63岁的怀特海离开英国,应聘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哲学教授。同时,他开始了新的学术阶段。在他作为逻辑学家、数学家、科学哲学家所获得的成就之外,他又增添了作为形而上学家而写出的主要著作:《科学与现代世界》(1925)、《过程与实在》(1929)和《观念的探险》(1933)等。这一时期也是怀特海文字创作最高产的年代,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931年,为表彰他在哲学方面的成就,他被选入英国科学院,当选为英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1936-1937年,他被授予哈佛大学荣誉教授称号(同时退休)。退休后,担任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居住在坎布里奇市。
晚年(1938-1947)
1938年,怀特海从哈佛大学退休,寓居美国麻洲剑桥。同年,最后一本哲学著作《思维方式》(也名:《思想的方式》)出版。
1945年获大不列颠岛荣誉勋章。
1947年12月30日,怀特海在哈佛大学去世,终年86岁。同年,他的《科学和哲学文集》出版。
主要思想
哲学
怀特海是“过程哲学”(也称“有机哲学”)的创始人。“过程哲学”(processphilosophy)也称“机体哲学”“宇宙形而上学”,这一概念导源于怀特海强调的“过程”概念。
过程、事件、客体
“过程”(process)、“事件”(events)、“客体”(objects)这三个概念,是怀特海的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他的思辨哲学的核心概念。他的“过程哲学”正是从他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怀特海接受了亨利·柏格森的“绵延”(duration)概念,并从“绵延”概念中引出他的“过程”(process)概念。怀特海认为世界就是“过程”,事件世界中的一切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各种事件的综合统一构成机体。而机体的基本特征是活动,活动又表现为过程,因此整个世界就表现为活动的过程。
在怀特海那里,“过程”概念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过程在时空世界里是普遍发生的,自然界的每个点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有的变化快些,有的变化慢些。第二,过程或者生成并不是简单的流动,不是一种没有形式的连续性,而是被个别化为许多单位。第三,一个特定的过程并非仅仅是一个物理事件,而是经验的中心。个别化的过程是人类经验的缩影,甚至原子和分子也是由一些具有内在经验的过程组成的。
怀特海主张把自然界分为“事件”和“客体”。在他看来,自然界是一个由众多演化过程组成的结构,过程就是实在,自然界中的事件就是自然界中的实在。他说:“事件就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本身都以事件为前提,事件才是宇宙的唯一组成部分。一个事件具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是说,它在其自身中反映出它的同时物的模式、它的先行者的模式以及未来投射于现在的某些方面。怀特海认为,事件是变动不定的,可是它们也显示出某些反复出现的模式、形式或特性。他把这些反复出现的模式、形式或特性称为“客体”,后来他又称之为“永恒客体”。这些客体是一些纯粹的潜在可能性,它们可以在无数的事例中得到实现。他把客体分为四种:感觉客体、知觉客体、物理客体、科学客体。
现实实有
理查德·怀特海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认为“事件”是宇宙的惟一组成部分,而在后期著作中又进一步提出“现实实有”(actualentities)或者说“现实机缘”(actualoccasions)这个概念,他通常把“现实实有”和“现实机缘”这两个概念当作同义词使用,可是有时他又把这两个概念区别开。他在《过程与实在》中说“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现实实有的生成。因此,现实实有是一些创造物,它们也被称为‘现实机缘’。”即现实世界是“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
“现实实有”由“现实机缘”组成,它们是组成宇宙的最终实在之物。另外,“现实实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涌动着的整个生命场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复杂且相互依赖”,是‘自然生命之中的团块’”。怀特海把实在设想为“现实实有”不断生成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里,“现实实有”生成为什么,要看它是如何生成的。他强调实有与过程的密切联系,认为实有就是过程,过程是永远不停止的,过程产生了实有之间的联系,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于过程之外。
“联系(nexus)”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另一重要范畴,是指一个“现实实有”的集合。联系以各自的摄入构成了相互关联的统一体。由此怀特海海认为联系性是所有事物的本质。另外,为了理解现实实有相互之间的联系,怀特海引进了“领悟”(prehension)这个重要概念。“领悟”是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一个现实实有“把握”(grasp)其他现实的、非现实的实有,并且使其他实有成为自己经验的对象。一个主体要进行领悟,既要有所领悟的对象,也要有用以进行领悟的方式。每一“领悟”都由三种要素组成:进行领悟的主体、被领悟的材料、主体用以领悟材料的主观形式。“领悟”的对象主要有两类:现实实有和永恒对象。对现实实有的领悟称为“物质的领悟”。对永恒客体的领悟称为“观念的领悟”。主观形式是主体用以领悟对象的那些方式,如情绪、评价、意识等等。
怀特海认为“现实实有便是创造物”,他把创造性看作自然过程的根本特征,创造性把繁多的事物纳入复合的统一体中,这个统一体构成了联成一体的宇宙。创造性过程把现实实有汇集成集合体或联合体,这一生成过程是通过“把握”得以实现的。怀特海用“把握”这个范畴描述现实实有的要素如何彼此联系,及其与其他实有如何联系在一起。每一个现实实有都吸收或联系着整个宇宙。
永恒客体
在怀特海的思辨哲学中,“永恒客体”(eternalobjects)是一个与“现实实有”同等重要的概念。在他看来,在变化无常的世界中,始终存在着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受时间变迁的影响。他把这种固定不变的东西称为“永恒客体”。由于永恒客体可以反复出现,他又称之为“可再认知者”(recognita)。永恒客体是一些纯粹的潜在可能性,它们本身并不决定它们将成为哪一些现实实用的成分,它们只不过是确定性的可能形式,对于它们将在哪一些事态中实现,它们是完全不确定的。
怀特海受直觉主义的影响,反对“科学的唯物主义’。他认为自然和宇宙不是由物质组成的,而是由连续不断的经验的事物和独立存在的‘永恒客体”结合而成的。一方面,他强调现实世界的存在离不开个人感觉,认为在人的直接感受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客体存在,另一方面又承认雅威的存在。
怀特海说,永恒客体是一些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独立于事物的流变而保持着自身的同一。永恒客体是不被创造的、永恒的,它们是模式和性质:例如圆或方、绿或蓝、勇敢或胆怯。一个现实机缘获得一定的特性,而不是其他的可能特性,是因为它选择了这些永恒客体,而舍弃了另外一些永恒客体。因此,一个现实事件是由不同的永恒客体以某种特殊的模式结合起来而组成的。
怀特海把永恒客体和现实实有的关系描述为“进入”。(ingression),这个词是指,一旦现实实有选择了永恒客体,后者就会进入。也就是把它的特性印在现实实有上。因此,永恒客体在现实实有的自我创造的过程里发挥作用,就是“进入”现实实有。简单的永恒客体把它们的特性印在现实实有上,而复杂的永恒客体则赋予联合体或关联以确定性或事实的地位。
上帝
怀特海指出,有一个现实实有是没有时间性的,他称之为上帝。上帝在某些方面处于过程之中,并受到他的创造物的影响。
有机宇宙
怀特海反对主观意识构成的自我世界,主张感觉经验就是实在,就是自然和有机体。在《过程与实在》中,怀特海把自己的哲学思想称为“机体哲学”(philosophyoforganism)。这个“机体”指的是人类经验的所有方面,例如科学、美学、道德、宗教等在其中相互联结起来。机体具有原始机体和复杂机体之分。
在怀特海看来,构成现实的终极单位并不是实体,而是实际存在物(actual entity)。实际存在物是某种正在被摄入的事物,它与宇宙中的每一项都有某种完全而确定的联系。怀特海认为,对实际存在物生成过程的说明就是对宇宙本身的说明,他明确规定把实际存在物看作一个过程。
怀特海认为自然之中没有孤立隔绝的成分,一切存在都有内在的联系,连结而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全体,所以不管什么事物,如果它不能在宇宙全体中取得一个地位,它就无法存在。“时空是不能分离的,时空与物质也不能分离,物质与生命也不能分离,生命和心灵也不能分离,这几层关系之间层层纽,彼此涵融,构成一个有机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宇宙。”
价值论
在《论不朽》中,怀特海将宇宙分为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怀特海强调理念是不变的,但价值是变化的:在个体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它改变了自身的结构,也创造了新的价值。创造以价值为目标,价值影响创造活动,通过这种影响和创造,价值得以实现。换言之,在这个有的宇宙里,价值世界和事实世界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二者的结合是一种不断创造与融合的过程。
有些价值是不可并存的,然而是真实的。
自然观
怀特海主张自然就是我们感觉认知的自然,对于自然,人们不应有心灵的附加(psychicaladdition),自然是整体的、自足的。他还认为自然加上心灵,就成玄学,去掉心灵,才是真正的自然哲学。另外他充分肯定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包容转化的有机整体。自然的转化不仅是位置的运动,而是生命的自我创造,是一个从潜在到现实的形成过程,所以自然界不仅是运动的,而且具有性质的变化与发展。
关于自然和思想的关系,怀特海认为可以思考自然,却不必思考到思想本身,即自然可以独立于思想。但是自然虽然可以独立于思想,却也可以同质地思考自然。
对于自然,要用同类的方式去思索,这才是免去心理附加的方法。假如用异类的方式去思索,那就加入思索者的心意了。因此,对自然哲学的研究必须应用同类思索的方式,
数学、逻辑
物理
怀特海是整体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反对孤立的分析事物的方法,主张把世界看做一个相互联系的有生命的统一整体,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论,用“现实实有”代替“原子”。
怀特海赞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观点,他也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是以物体的相互运动为转移的,没有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但是他认为爱因斯坦只强调了要对关于空间和时间的科学理论中的概念进行改造,而没有谈到对关于物理对象的科学理论中的概念也要进行改造。在他看来,如果不对后者进行改造,谈论空间和物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没有多大意义。爱因斯坦把相对论的时空观与关于物理对象的陈旧观念结合到一起,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那种陈旧观念把物理对象在绝对空间中的位置看作这种观念的重要内容。
教育观
教育的目的和源泉
怀特海提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我们要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另外,怀特海还认为,生活和实践是教育的唯一源泉。如果生活和实践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创造的,那么教育也理应如此。教育没有游离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主题,它“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在怀特海看来,通过生活和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必然是有用的,必然会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他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教育当然应该有用,不管你的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有用,因为理解生活是有用的。”因为教育对生活的理解决是一种全面的、有机的理解,因此教育所要传授的不是对生活之杂多现象的表面把握,而是对思想的美和力的一种深刻认识,这种认识和教育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
教育的形式
怀特海认为,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三者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教育是训练观察自然的艺术,侧重于逻辑思维;技术教育是训练生产物质产品的艺术,侧重于知识的运用;人文教育则是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的学习,学会观察社会,进而学会生活的艺术。
由此怀特海认为现代教育是一种“最糟糕的教育”,因为它割裂了三种教育的主要形式的内在联系,把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对立起来,或是把两者与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导致了狭隘的专门化。大量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或是虽有一定的科技修养、但又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都是这种现代教育的畸形产物。在怀特海看来,只进行一种教育必然会有失偏颇,但三者的机械混合同样难以通达真理。关键是把握三者的必要张力,实现其最佳平衡。
教育的方法
怀特海提出要注重教育过程。在过程之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维度中,他最注重的是“现在”这个维度。他认为,教育要提供对生活的一种理解,最根本的是应提供一种“对现在的理解”。因为过去的知识只有有助于我们对“现在”的理解,而“现在”是神圣的境界,包含了过去,又孕育着未来。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治知识僵化”。为了启发学生在知识的诱导下自我发展,怀特海提出了两条教育戒律:第一,不要设置过多的学科;第二,凡是所教授的东西,一定要教得透彻。就是说,教给青少年的概念应该是精辟但重要的,并且从理论和实际上贯彻概念间的有机联系,使得这些概念变成学生自己的概念;要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概念,使他能够理解生活中的事件,作出判断,从中体验到发现的愉快。
另外,怀特海还认为必须处理好知识与智慧,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自由与纪律是教育的两个根本方面,理想的教育必须掌握自由与纪律二者之间和谐的节律。由于学生的大脑是正在成长的精神器官,因此,不应该把它当做木头盒子一样硬塞进它拒绝接受的思想。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自由与纪律应该有不同侧重,起不同作用;在制定和实施纪律时,应使其适合学生智力与心理发展的需要。
怀特海尤其关注高等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大学应是教育机构,也应是研究机构。但大学的本质功能在于,它“凭借联合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于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中,保持知识与生活热情之间的联系”。大学的学习绝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而应当把启发视野广阔的创造力置于重要的地位。要想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就应该摆脱眼前的狭隘的功利目的的束缚,在校园中形成一种不怕犯错误,不计较成败的氛围。因此,大学必须提供自由的学术空气和足够的闲暇时间。
著作
参考资料:
主要著作
怀特海一生在数学、哲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大量著作。其中主要有:与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自然知识原理》《科学与近代世界》《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教育的目的》。
《过程与实在》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过程与实在》一书中,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开放的、能动的、创造的无限宇宙观,其中根本的东西是过程和事件。这部著作被美国过程哲学家科布(J.B.Cobb)和格里芬(D.R.Griffin)称为“最近两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历来最为复杂并最富创见的哲学论著之一”。
《过程与实在》全书共分5编。第一编阐述了过程哲学的所谓方法问题,并且概要地阐述了过程哲学的基本范畴,以及过程哲学的宇宙论据以构成的观念图式。第二编则试图运用这些观念图式来揭示构成文明思想之复杂结构的诸观念和问题,如“事实与形式”“自然秩序”“机体与环境”“主体性原则”“符号参照系”“命题”和“过程”等。第三和第四编则根据以上方法和观念构造出一种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的宇宙学图式,从而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空间、因果性和认识论诸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第五编则涉及到如何看待宇宙学难题的终极方法的最终解释问题,并试图回答“万物最终归结于什么?”
《数学原理》
数学原理》是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与学生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于1913年合作出版的,共三卷。书中初步阐明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这一观点。该书的哲学方面和技术性内容的实际运算都由罗素承担,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则主要在符号记法上做出重要贡献并完成了大量的证明。在这部著作里,他们进一步阐明了数学为逻辑的一个分支,认为数学概念可用逻辑概念来定义,数学的规律可根据逻辑学的一些前提来推断,数学定理可被证明为逻辑定理。
《数学原理》这部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用新的观点来看待数学知识的地位,揭示了数学、逻辑与哲学的相互关联。推动了数理逻辑学的发展,使数理逻辑得以真正创立并得到广泛关注和普及。书中对于语句逻辑的公理结构的揭示极为透彻而严谨。本书规定满足某些命题函数的对象才能构成一个集合,于是,命题函数的不同类型或层次产生不同的类型或层次,从而避免了集合论结构中的悖论。在此之后,古典数学中的若干重要部分就按照该书的系统重新建构了。
《自然的概念》
他的形而上学见解出现于他的《自然之概念》(TheConceptofNature,1920年)。而在他的《科学与现代世界》(ScienceandtheModernWorld,1925年)的论文中他的形而上学就已架构完成了;这本书也是对思想史,对科学和数学在西方文明兴盛过程中的角色之重要研究。怀海德的形而上学受到亨利·柏格森变的哲学之影响,但他也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认为“诸事件(events)之特征源于超时间单体(entities)对之契入(ingression)”。
《观念的冒险》
1933年出版的《观念之历险》(TheAdventureofIdeas)对怀海德的主要见解作了摘要,是他最后也最可读的一本著作。此书中也对美、真理、艺术、冒险与和平作了定义。他认为“没有全部的真理;所有真理都是一半的真理。想把他们当作全部的真理就是在扮演魔鬼。”
侧重于文化哲学和精神哲学方面的问题,它涉及人类经验的许多方面,提出对事物的本性进行理解的一些新方式。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一书共收录论文6篇以及附录2篇,被称作“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的教育哲学贯穿始终。是他的教育代现代过程教育学表作,
《科学及近代生活》
《科学和近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1925年出版。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怀特海详细考察了人类历史中各个时间阶段的科学发展状况,概述了17世纪以后西方文化在科学的影响下的发展进程,特别着重分析了本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影响
完善形而上学体系,构建过程哲学
怀特海晚年致力于研究思辨哲学,对传统思辨形而上学加以批判,并极力把科学与哲学统一起来,以一种审美的价值取向统领形而上学的进程。怀特海的有机统一的本体论为后现代科学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念。
促进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的发展
列举受到怀特海思想的启发的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的奠基人,说明他们受到怀特海什么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哪些关于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的思想
推动系统科学的形成
怀特海对于科学的历史渊源、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跨学科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不仅逻辑严谨地指出了近代科学的缺陷,而且提出了创立更优秀理论的概念和方法论构想。他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探讨了科学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经典科学世界可逆性的一种新的哲学观点,其机体哲学思想在系统科学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贝塔朗菲在解决19、20世纪之交的机械论与活力论的争论过程中提出的“机体论”就是深受怀特海“机体哲学”思想的影响。魏宏森认为系统论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也是怀特海的机体论。伊利亚·普里高津在创立耗散结构理论,思考世界的演化本质方面也受到了怀特海的重要影响。软系统方法论的创立者切克兰德也受到了怀特海思想的广泛影响。同时,中国的诸多学者也都注意到了怀特海的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思想,并在该思想的影响下推动系统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促进现代教育的思维转变
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所提供的是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远见,为中原地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后现代教育路径,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他所揭示的现代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在今天的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特别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怀特海的见解对于今天泛滥成灾的应试教育,对于忽视入文思想的教育过分技术化,对于根深蒂固的儒家“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对于浮浅的急功近利的物质生产至上观念,都是有效的清醒剂。
为数理逻辑的发展做出贡献
怀特海在他的大半生中一直从事数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对数理逻辑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它的《数学原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用新的观点来看待数学知识的地位,揭示了数学、逻辑与哲学的相互关联。推动了数理逻辑学的发展,使数理逻辑得以真正创立并得到广泛关注和普及。
相关人物
罗素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英语: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第三代罗素伯爵,被学界普遍认为与弗雷格(GottlobFrege)、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和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A.N.Whitehead)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罗素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1872年出身于英国威尔士一个贵族家庭,幼年时父母因病去世,由祖父母抚养长大。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完成数学和哲学专业的学习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年罗素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1年任亚里士多德协会主席。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他的颁奖词是“褒扬他的哲学著作,它们不仅丰饶而且重要,同时,它们使他成为人性与思想自由的捍卫者”。罗素由此成为以“非文学家”身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四人。1970年2月2日,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在英国家中逝世,终年九十八岁。
罗素一生发表了60多本著作和大量的论文,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概念》和《物的分析》等。他在数学与哲学上采取弗雷格的逻辑主义立场,创立分析哲学,主张逻辑原子论,发展摹状语理论,首创类型论,对哲学、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罗素还是一位关怀政治现实的知识分子,曾参与过反战、核裁军等社会运动,也发表过大量针对现实议题的论著,从而收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查尔斯·哈茨霍恩
查尔斯·哈茨霍恩,1897年6月5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基11:宁(Kittan。ing),在哈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受教于怀特海等人门下,1921年获学士,1922年获硕士学位,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然后去德国深造,在弗莱堡大学马尔堡大学学习胡塞尔现象学。1925年回国,到哈佛大学哲学系担任怀特海的助手,并与P.韦斯合编《皮尔士文集》l一6卷,1931一1936年出版。1928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1949年任哲学教授。1955年起,在亚特兰大埃莫里大学任哲学教授,1962年在得克萨斯大学任哲学教授。
1947年,他在耶鲁大学主持特里讲座,后又在墨尔本大学和京都大学主持富布赖特讲座,还在德国法兰克王国
哈茨霍恩继承和发展了怀特海哲学中的宗教唯心主义因素,使过程哲学带有浓厚的万有心灵论和万有在神话的色彩,成为一种与基督教有密切联系的宗教哲学。
评价
怀特海逝世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F.法兰克福特(FelixFrankfurter)在《纽约时报》撰文说:“怀特海教授具有一种和蔼可亲、高雅华美的气质和形象,他的语调、用词和句法,使英语演讲具有音乐般的美感;他的幽默使得忧郁者也焕发出希望愉悦的光彩;他的谦逊使得愚昧者变为聪明,同时也激发了沉默寡言者的智慧。……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那样,形成这样广泛的声誉。”
过程哲学家、生态经济学家小约翰·柯布曾在自传中提及怀特海对他的深入影响:“他影响了我的思想,我的虔诚,以及我的生涯,乃至我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仅仅是我在芝加哥大学神学院的一段经历。”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怀特认为,“怀特海在所有人们的心目中同时具有三方面的人格——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和形而上学家。”
哈茨霍恩评价怀特海“既是一位形而上学家,又是一位宇宙论者,……他在这两个方面都是极其伟大的。……自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以来,没有任何人在其结论的适当性方面能够与他比美。”
中国哲学家牟宗三先生评价怀特海是“当代英美哲人中最有成就者”。
哲学家贺麟认为怀特海本人学识深厚态度诚恳,是良师益友般的人物。
怀特海的学生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评论怀特海“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他从不介意反对他观点的种种批评,他具有动人的幽默和雍容的优雅。”
名言章句
整个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而已。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哲学不能排除任何事物,因此哲学不能从系统化开始,它的第一步应该是收集。
哲学有一个目的,就是向科学的前提、原则和基本概念挑战。凡是科学上的抽象说法,那些部分的真理,都必须指点出来。
只有哲学才能把科学选择所忽略的全体恢复过来。
自然是关在心外的。
研究与纪念
国际
1932年,哈佛出版了纪念怀特海70寿辰的专题论文集,由许多著名学者撰文致贺。
1941年,由希尔普(人民军Schilpp)编辑的《在世哲学家文库》出版《怀特海的哲学》一书,由各著名哲学家全面评述怀特海哲学。
怀特海哲学在当时及以后的三四十年间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其中在1965年,美国东部建立了“过程哲学研究会”。这一机构由哈茨霍恩(Hartshorne)、格里芬(DavidRayGriffin)、小约翰·B·柯布(Cobb,JohnBJr)等人创办,该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怀特海的过程-关系哲学思想,以及由过程哲学中所阐发出来的宗教学思想、科学思想和建设性后现代理论。
20世纪70年代,伊丽莎白·克劳斯(ElizebethKraus)的《经验形而上学》出版,怀特海专家南乐山(RobertNeville)称其为“对怀特海哲学体系的最佳的入门和评论性著作”。此书以《科学与近代世界》为切入点探讨怀特海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立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推广,过程哲学研究逐步盛行起来。1971年《过程哲学》杂志创办,1973年美国西部也建立了“过哲学研究中心”。1979年,日本怀特海过程学会成立,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研究怀特海的专家,如田中裕、市井三郎等。其中,田中裕写有《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书本按照怀特海哲学体系的发展顺序,从《数学原理》开始分章介绍了怀特海思想演变的历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怀特海哲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为全面细致的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过程研究中心相继在美国、中国、韩国奥地利印度日本波兰等国召开过关于怀特海过程思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际怀特海大会每两年在世界各地举办一次。截止至2023年7月29日国际怀特海大会已经举办了第十三届。
中国
1948年,贺麟北京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课程中作题名为《怀特海》的长篇讲演,对怀特海哲学作了生动详细的述评。
1954年牟宗三在台湾师大定期举行的“人文友会”的系列讲座中,有两讲专讲怀特海哲学:“怀特海哲学大意”和“怀特海哲学之问题的入路”。
20世纪50年代前,牟宗三等学者就有对怀特海哲学的述评,之后的劳思光(1957、1958)、王守昌(1981)、罗大文(1985)等学者也有介绍,90年代之后,这类文献更多,杨富斌、王治河、曲跃厚等学者都有介绍。
进入21世纪以来,以2002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过程哲学与价值哲学:怀特海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中国怀特海哲学研究和国际怀特海研究发生了联系。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前往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访学,如欧阳康、曲跃厚、周邦宪等,这些学者在推动怀特海哲学著作的译介研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及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国内也有许多院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建立了二十多个过程哲学研究中心,共同推动了中国的怀特海哲学研究。
2010年,“中国过程哲学”宣布成立。
2023年12月16-18日,“过程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在广东珠海举行。
参考资料
怀特海.豆瓣读书.2023-09-07
..2024-04-1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4-18
..2024-04-16
..2024-04-16
第10届国际怀特海大会暨第9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通知.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 官网.2024-04-23
历史活动.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 官网.2024-04-23
..2024-04-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1861-1879)
学术生涯
英国剑桥时期(1880-1909)
英国伦敦时期(1910-1923)
美国哈佛时期(1924-1937)
晚年(1938-1947)
主要思想
哲学
过程、事件、客体
现实实有
永恒客体
上帝
有机宇宙
价值论
自然观
数学、逻辑
物理
教育观
教育的目的和源泉
教育的形式
教育的方法
著作
主要著作
《过程与实在》
《数学原理》
《自然的概念》
《观念的冒险》
《教育的目的》
《科学及近代生活》
影响
完善形而上学体系,构建过程哲学
促进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的发展
推动系统科学的形成
促进现代教育的思维转变
为数理逻辑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人物
罗素
查尔斯·哈茨霍恩
评价
名言章句
研究与纪念
国际
中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