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是在
环境科学研究所发展、壮大基础之上组建的学院型办学管理机构。成立于1983年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首批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教育的基地之一,也是最早的环境地理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是环境地理学领域学术交流中心。研究所的奠基人是我国著名环境保护专家
刘培桐先生,他与王华东先生、
杨志峰教授曾先后担任该所所长。
办学条件
随着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环境学院于2003年正式成立。环境学院下属“七所”,即水环境研究所、水生态研究所、湿地研究所、生态模拟与城市生态研究所、土壤环境研究所、环境评价与管理研究所、水质
控制工程研究所;“二系”,即环境系统工程系和
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同时,还拥有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在职教授20人,兼职教授(含客座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34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等;岗位教授4人,副教授22人,讲师10人,以及25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梯队。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环境学院以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综合性基础研究与应用性基础研究为对象,集科研、教学 和人才培养于一体,培养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领域急需的科研技术与管理人才,并探索与开发研究国家急需的、以中国生态问题和区域环境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污染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科上已形成了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环境预测与污染控制相结合的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体系,其中,环境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环境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国家授权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流域水环境过程;土壤污染诊断与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模拟;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水污染治理工程;
水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经济分析与生态价值评估;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软硬件设备齐全,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在国内同行中处于一流水平,并在此领域里做出了贡献。
本科生培养
环境学院按照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统一招生,入学后进行宽口径培养,学生经过两年左右的学习,可分流到环境科学与
环境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和具备基本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以及较高专业英语和
计算机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从事城市、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修复、环境挂历和环境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优秀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可申请学校和学院设立的《本科生研究创新项目》,可获得学院设立的院士奖学金。
毕业生50%以上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出国留学,优秀毕业生可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或选择“4+2”人才培养模式,其余则可到政府环境管理部门、规划部门、水资源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事业单位工作。
研究生培养
环境学院有博士点3个: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点4个: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设计的一级学科有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利工程及理论
经济学,可授予工学、力学、经济学学位。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40人,硕士研究生70人左右。
学院依托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齐全,且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
自1982年建立
环境科学研究所以来,为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输送了大量博士、硕士研究生。根据近几年的情况,按照研究生毕业去向统计:进入高等院校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5%;进入科研单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继续求学深造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1%;到政府机关供职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其它(包括进入公司就业及重点中学教师等)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4%。。
热情欢迎有志青年报考我院研究生。
研究成果
近二十几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30余项,有关部委和省级攻关项目15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横向合作课题500余项。
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奖励2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22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0余人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40余人次。
承担着50多项国家、部委及国际合作等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研究” (1999-2004)(
刘昌明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刘昌明院士、
林学钰院士、
杨志峰教授为课题负责人);国际合作项目“生物
地球化学及环境的前沿研究”(2003-2008)(杨志峰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并负责课题“基于多种模拟、优化模型与高新
信息技术的一体化流域管理系统(2003-2008)”(杨志峰教授为课题负责人);973课题“长江流域水沙产
输对水质变化影响”(2003-2008)(
沈珍瑶教授为课题负责人);973课题“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系统变化交互作用”(2003-2008)(
崔保山教授为课题负责人);另外还包括863项目“北京城市北环水系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2003-2005)”中的“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刘静玲教授);应用型服务项目“
广州市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2001-2002)”(
杨志峰教授);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流域生态需水规律及时空配置研究”(2003-2005)(杨志峰教授);部委重大项目“非点源污染调查估算方法与技术研究”(2003-2005)(郝芳华教授)等;以及国家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许多重要的科研任务。
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每年平均近100篇。图片展示了近几年的获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