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于村位于山西省
太原市市清徐县东于镇中部,地处清徐县城西5公里处,距省城太原45公里,
交城县县城12 公里,307国道、
大运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泽渔河、柿儿河、水泉河纵穿南北。处东经约112°7′36〃至112°17′24〃,北纬约37°33′36〃至37°42′24〃,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5.5公里。是镇政府所在地,是东于镇经济、政治、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是
清徐县乃至太原市最大的行政村,由于坐落在吕梁山脉南麓,处
太原盆地北边沿,整个吕梁山脉在东于村境内峰峦叠嶂,连绵起伏,沟谷深切,明朝永泰年间,东于这一山脉也被称为“梁山”,当地人称为梁山麓。东于村总面积约16多平方公里。东靠本镇水屯营村,南与清源镇油房堡村、
贾兆村为界,西与本镇东高白村和新民村相邻,北邻本镇闫庄村、黄大坪、市儿口村,东北相邻马峪乡的西梁泉村和刘家园。50年代,
山西省劳改农场建立时,占用了东于村南2300亩荒地,垦荒造地。
东于村全境为
太原盆地一部分,地质系
奥陶纪生石灰,处于太谷,
清徐县断层之间,
晋祠~清徐大断裂通过,属清徐断崖。土壤多为山地砂土和黄粘土。海拔高层由南向北平川750多米、山区925米。神会坡山顶,高234.8米,系三县岭支脉,海拔1034.8米,最低处海拔750米,系村南军 区农场所在地。东于地区属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晴朗,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为10.2℃,年平均降雨量480mm,主导风向冬春为西北风。夏秋为西南风由于地形不同,气候差异较大。紧靠山岭地带,背风向阳,形成较暖的小气候。无霜期为170天。平川无霜为165天。由于东于北靠吕梁山脉,上有三条河沟,对东于形成三个风口,对整个气候影响很大。是春季造成风灾的主要原因。村正北的山峰被人称为卧虎山,据清光绪年间《清源乡志》记载:“神会山在城西十八里,一名卧虎山,峰横如虎状,有二石,色黄,夜则照耀,若灯,人谓之虎眼。”山腰有一巨石,其状如张口瞪目的虎头,虎口中能容纳三十多人,故为卧虎山。卧虎山下的山坡被人称为神会坡,意为诸路神仙会集之地。
吕梁山群峦起伏,俗称“
骨脊山”,《
尔雅》谓“梁山”为晋望。直面东于村的卧虎山却高然矗立。
郦道元《
水经注》载:“吕梁之石崇,河流激荡振天地。”《文物掌故集》载“吕梁山,即谷积山,亦书为骨脊山,骨脊之义,与吕梁相通,吕,骨脊也。世谓之黄梁。石绝水为梁”。
唐尧时本地属
冀州,为帝尧旧都,虞舜分十二州,本属并。
夏商周仍属
太原市。春秋时期,《左传》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晋灭祁氏,魏献之为政,分其地为七 县,其中之梗阳县,即今之
清徐县。东于谓之张庄,隶属梗阳县。
战国,梗阳属赵,秦时,梗阳属太原,张庄均属梗阳县管辖。西汉郡国并行,梗阳初属韩国。
刘知远八年(公元前199)年后属代国。
刘彻消平
七国之乱,设13个州刺史部,梗阳属
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榆次区。
东汉、三国、魏、晋,梗阳皆为榆次县西境,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9)裁榆次县,并入晋阳县。张庄先后归榆次县,晋阳县管辖。北魏
景明之年(500),榆次恢复县建制,张庄归榆次县管辖。隋初,废太原郡,置并州总官府,辖20县,张庄属并州晋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析
太原市、榆次部分地区新置县于
清徐县旧城,以城西北有清源水,故名清源县。张庄归清源县管辖。隋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复制太原郡,废清源县并入晋阳县,张庄属太原郡晋阳县管辖。唐武德之年(618),复置清源县,属州太原郡,张庄属太原清源县管辖。
贞观六年(627),分全国为10道,道下设州、县。张庄属
河东道并州管辖。
五代十国时的唐、晋、汉等朝,均设河东节度使
太原府,张庄属太原府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