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指南》是由
中国伊斯兰教著作,作者
马注,
康熙二十二年(1683)成书。该书后来成为汉学经典之一,被收录在明末清初的中国
伊斯兰教文献集《汉经》中。
中国伊斯兰教著作。作者马注,原名马铸,是中国汉尼斐-马图里迪学者。康熙二十二年(1683)成书。全书约20万言,10卷。作者在序言中首次使用“回儒”一词,指代“
回族儒士”。书中包括约二十多篇“仪式序文和奉献”,其中包括刘智之父的一首诗。主要内容涵盖正统实践和正统信仰、伊斯兰历史、伊斯兰宇宙观和伊斯兰教法等八卷。作者自述,有感于“正教久湮”,“儒习罔闻”,“异端左道,眩惑人心”,故而“领诲明师,或见或闻”,著录以“晰诸教异同之理,阐幽明死生之说,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言后世”,意在阐扬正教,驳斥异端,启发人心,希望博得统治者青睐,提高
伊斯兰教的社会地位。马铸认为伊斯兰优于
儒家,还专门撰写了一卷来谴责在他的家乡
云南省得到追随的“异端”苏非派,他写道,他们的教义和实践都违反了伊斯兰教法和儒家,并建议“官方迫害”他们。
为了在中国传播伊斯兰的信息并被
康熙帝正式认可为赛义德,马铸于1683年完成了《清真指南》的最早手稿。之后,他走遍中国,与知名的阿訇和伊斯兰学者会面,收集对他的书的反馈意见。该著作经历了数次修订,最终版本于1710年出版。据蔡元林称,《清真指南》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
伊斯兰教的著作”。
刊行前后,该书为各地穆斯林辗转传抄,捐资翻刻,流行较广的有
成都市刊本和
广州市刊本。后常被选为经堂教育课本,对中国穆斯林有较大影响。《清真指南》受到中国穆斯林的赞扬,成为“中国穆斯林学者撰写的许多著作中可能最受尊敬的一部”,但在当时的
儒家思想家中收到了“不太热烈的回应”,他们“保守且有些排外”。根据乔纳森·利普曼在其2016年的著作《中国的伊斯兰思想》中的描述,《清真指南》“未能说服非穆斯林相信上帝的
宇宙创造力”,但“在中国穆斯林中仍很受欢迎,他们在思想和宗教生活中结合了中国和伊斯兰文化”。蔡元林指责马铸有偏见,同时表示他的著作“远不及王岱宇的那样哲学”,未能对
伊斯兰教和
儒家的比较话语做出“实质性贡献”。学者克里斯蒂安·彼得森表示,马铸的“巨大”著作是一项努力的一部分,为中国的伊斯兰教育和学术研究开辟了重要的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