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萨里斯
安德鲁·萨里斯
安德鲁·萨里斯(1928年10月31日–2012年6月20日),美国影评人,美国作者论的首位倡导者。萨里斯是最早在美国推广作者论的影评人,他的写作不仅影响了他之后许多美国同辈的、晚辈的影评人,也令大众重估了黄金时期不少好莱坞导演的地位。
人物经历
萨里斯生于布鲁克林区区,在皇后区的臭氧公园(Ozone Park)附近长大。
他195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98年取得硕士学位);从美国陆军通信兵团服役3年后旅居巴黎一年,并在那里结识了尚卢·高达和法兰索瓦·杜鲁福。返回纽约的下东城之后,萨里斯在返回影评事业前,很快在他的母校和教育学院学习了研究生课程。
在他为《电影文化》撰写影评后,1960年,他在《村声》发表了称赞《惊魂记》的影评。受《电影手册》启发,他在美国推广和普及电影作者论,并于1962年在《作者论笔记》一文中,创造了“auteur”这个半英语半法语的术语,认为电影是导演进行自我表达的媒介,这样的导演应当视为一位“auteur”。
1968年,他出版了《美国电影:导演与导演术1929-1968》。尽管该书对有声片导演的评判显得武断而主观,但它却影响了许多影评人,帮助人们加深了对电影导演地位、尤其是作者理论的认识。
萨里斯常年为NY Film Bulletin和《村声》撰写影评,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被视为宝琳·凯尔的对手。凯尔·加尔纳在《方与圆》一文中,对电影作者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凯尔还在《凯恩的培养之路》(Raising Kane,1971)中对萨里斯引证的《公民凯恩》进行批驳。
他的职业生涯得到认可,是在Gerald Peary的记录片《电影之爱:美国电影批评史》(For the Love of Movies: The Story of American Film Criticism)里,片中他解释了自己如何将作者论应用到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惊魂记》。
此后他继续为《纽约观察家》撰写电影评论,直至2009年。他同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学教授一职,并于2011年退休,主要授课内容为:世界电影史、美国电影和希区柯克研究。他联合创办了美国电影评论协会。
个人生活
萨里斯和影评家莫莉·哈斯凯尔在1969年结婚,他们在曼哈顿的上东城生活。
人物评价
安德鲁·萨里斯是一位核心人物,他教导美国观众怎样去看外国电影以及美国本土电影。(美国影评人戴维·汤普森评)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