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文学的早期民间口头文学,包括
民俗音乐、故事、叙事诗、抒情诗等,直至18世纪、19世纪才得到发掘和整理。其书面文学最早出现在宗教书籍和编年史中。
15世纪下半期,
罗马尼亚开始撰写编年史,这些编年史多为宫廷纪事。教会执事科雷锡(约1510~1581)率先传播宗教书籍,他是首位使用罗马尼亚民间口语出版《福音全书》和《使徒行传》的人。
17世纪,随着
罗马尼亚语在各公国的普及,世俗文学也开始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宗教文学。当时的编年史中记录了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其中迪·康特米尔(1673~1723)的《象形文字史》是最早的寓言故事。
18世纪下半叶,
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帝国势力减弱,
罗马尼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现端倪。文学领域出现了阿尔迪亚尔学派,这是一场由
特兰西瓦尼亚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文化
启蒙运动。伊·布达伊-德列亚努(1760~1820)的英雄史诗《茨冈人之歌》(1875)是罗马尼亚第一部成功的叙事长诗。在罗马尼亚和
摩尔多瓦公国,迪·戈列斯库(1777~1830)的游记、伊·戈列斯库(1768~1848)的讽刺喜剧、弗克雷斯库家族、科·科纳基(1778~1849)和格·阿萨基(1788~1869)等人的诗歌作品,既表达了爱情之美,也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1848年的
罗马尼亚诸公国革命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尼·菲利蒙(1819~1865)的《新老地主们》是罗马尼亚首部长篇小说,描绘了19世纪初期封建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科·内格鲁齐(1808~1868)的历史小说《亚历山德鲁·拉普什尼亚努》讲述了16世纪中期
摩尔多瓦公国君主拉普什尼亚努的故事。博—彼·哈什德乌(1838~1907)的
历史剧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安·潘恩(1796~1854)的《独特的诗或人们的歌》和《谚语集或民间故事》收录了当时的
民俗音乐、谚语、故事和谜语,体现了他对穷人的情感共鸣和对富人的批判态度。迪·博林蒂尼亚努(1819~1872)、切·博利亚克(1813~1881)、伊·海·勒杜列斯库(1802~1872)和格·亚历山德雷斯库(1810~1885)等人的诗歌作品标志着罗马尼亚文学进入了
浪漫主义时代。瓦·阿列克山德里(1821~1890)热爱民间文学,他收集并整理了《米奥里察》和《托马·阿利莫什》等民间故事。
19世纪8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罗马尼亚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现实主义成为主流,代表人物包括米·爱明内斯库(1850~1889)、伊·卢·卡拉迦列(1852~1912)、伊·克良格(1837~1889)和伊·斯拉维奇(1848~1925)。这一时期,
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自然主义和民粹派等多种文学流派对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重要的文学团体包括1864年成立的“青春社”。蒂·马约雷斯库(1840~1917)强调文学应运用形象思维,追求“忘我的理想境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罗马尼亚文学继续发展。1918年,
特兰西瓦尼亚与
罗马尼亚合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影响下,罗马尼亚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罗马尼亚文学,
现实主义流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受到了
自然主义、
超现实主义、
达达主义、
印象派、
表现主义和艾尔梅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一些现代派作家因不满资本主义制度,转向工人运动和
共产主义思想,如杰·博格扎(1908~)和阿·巴兰格(1913~1979)等。文学评论工作也非常活跃,加·伊布勒伊利亚努(1871~1936)主编的《罗马尼亚生活》倡导民族民主的现实主义文学,但带有民粹派思想。欧·洛维内斯库(1881~1943)主编的《精灵》杂志主张革新,全面接受西方最新文艺形式,反对专门描写农村题材。其他著名文学评论家还包括米·拉列亚(1896~1964)、乔·克林内斯库(1899~1965)和图·维亚努(1897~1964)等。
长篇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了繁荣期。作品题材广泛,出现了许多深入探讨人物心理活动的作品。米·萨多维亚努(1880~1961)的小说塑造了反抗压迫的农民、渔民、工人和小市民的形象,具有浓郁的
摩尔多瓦地方色彩。他的历史小说反映了
罗马尼亚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维护民族生存的斗争。利·雷布雷亚努(1885~1944)是罗马尼亚现代长篇小说的先驱之一,创作了《伊昂》等三部长篇小说。其他著名长篇小说包括卡·彼特雷斯库(1894~1975)描写知识分子的《爱情的最后一夜,战争的第一夜》(1930)和《普罗库斯特之床》(1933);切·彼特雷斯库(1892~1961)反映石油工人悲惨生活的《黑色金子》(1932);克林内斯库揭露资产阶级虚伪的《奥蒂莉亚的隐秘》(1938)等。女作家霍·帕帕达特—本杰斯库(1876~1955)的小说《巴哈音乐会》(1927)以其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而知名。
罗马尼亚无产阶级文学初期的代表作家是亚·萨希亚(1908~1937),他的短篇小说《活的工厂》(1932)、《港口的暴动》(1932)等描述了工人们从自发斗争到组织起来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过程。在诗歌方面,主要诗人有图·阿尔盖齐(1880~1967)、乔·巴科维亚、伊·巴尔布(1895~1961)、卢·布拉加(1895~1961)、亚·菲利皮德(1900~1979)、乔·托珀尔切亚努(1886~1937)等。他们的诗歌作品批评
资本主义制度,为受压迫的劳动者发声。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潮在诗歌创作中有体现,诗歌形式也有创新,自由体诗开始出现。戏剧创作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卡·彼特雷斯库(《铁石心肠》,1925)、米·塞巴斯蒂安(1907~1945)(《无名星》、《最后一点钟》)和乔·米·赞菲雷斯库(1898~1939)(《娜斯塔西亚小姐》,1927)等剧作家的作品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