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创作的《道情》十首,使得道情曲在南方,尤其在江苏淮扬地区风靡一时。它采用的是流行于扬、淮间的两种“淮扬小调”,一为“宫”调式,一为“羽”调式,在本地尤以“宫”调式最为盛行。板桥先生看中了这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1725年始作道情,三十七岁时1729年完成了《道情》十首初稿,几经修改,1743年他五十一岁时方付梓,刻者为板桥先生好友司徒文膏,历时十四年,定名《小唱》。板桥先生堪称
中原地区文人将《道情》还其本来面目的第一人。
内容简介
历史的年代虽已远去,但传统文化的根仍然维系和滋养着我们今天的文化与 思维,在现实生活强劲的脉搏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无所不在的影响与脉动。中国民间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表现出其强烈的历史性、局限性、遗传性,但另一方面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和普世性,它们仍然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生活。从他们风尘仆仆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胸怀,看到了他们的心胸,看到了他们的灵魂,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也看到了今天的我们。
作者简介
板桥,
清代著名画家。板桥做官前后,均居
扬州市,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
南天竹,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道情”是我国民间
曲艺中的一种,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
道教声腔艺术。
郑板桥创作的《道情》十首,使得道情曲在南方,尤其在淮扬地区风靡一时。这十首《道情》,自清代至民国二百年间流传不衰,甚至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学堂里,孩童也会吟唱。它节奏铿锵,音调悦耳,文词出入雅俗之间,唱起来余韵悠然,真有一唱三叹之感。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在长期的文化生成与迁移中,许多古代的人物随着时代发生蜕变,根据不同的时代的演绎,渐渐地丰满、成形、抽象,逐渐形成了
中原地区传统中的文化因子,变成了文化的符号,为我们开创新的文化提供了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这与板桥道情”的出发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的智慧生活在民间,流传在民间,滋养在民间,辉煌在民间。
作品目录
摘要
五 红娘
父母之命,媒之言,是中国婚姻嫁娶的传统模式。红娘,便是男女双方牵线人的特定称谓。红娘并非历史人物,而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人物。
追本溯源,
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
莺莺传》中写到书生
张珙与少女
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也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当时小说中便有了
红娘这个人物,不过红娘在戏中纯属“条件人物”,只是为莺莺和张生传送书信的普通婢女而已。
到了
北宋年间,崔、张故事十分流行。文人利用民间
说唱文学中的鼓子戏的形式改编了《莺莺传》,这就是《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由于鼓子戏是韵散相间的
曲艺形式,能够发挥的只有短短十二首词,戏中人物形象很难进一步展开,所以在鼓子戏中,红娘也只是作为崔、张爱情悲剧的目击者而存在。
秦观、
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
舞曲词。
赵令畤创作了可说可唱、韵散相间的《商调蝶恋花词》。小说有《张公子遇崔莺莺》,见于
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
绿窗新话》。此外,
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
莺莺传》。赵德麟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元的原作不同,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
张珙诋毁莺莺为“尤物”、“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颇有微词。
板桥道情介绍
郑板桥的
书画艺术可谓人人皆知。然而他的文学作品较之其书画毫不逊色,他的文学成就涉及诗、词、道情、文章等方面,“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他主张直抒胸臆,“道着民间痛痒”,反映和服务于现实生活,其中尤以他的《道情》十首最为闻达。
《道情》是一种民间小调。它源于何时无考,相传原本是道家用以传道的工具,故名《道情》。后流落民间深受百姓喜爱,成为民间艺人混饭吃的手段,使得《道情》由“雅”走向了“俗”。
道琴演唱方式简单,艺人怀抱长长的,蒙着鼓皮的道筒(
渔鼓),手持两片三、四尺长的简板(拍板)。竹片不紧不慢地打节奏,艺人忽紧忽慢地手拍道筒。一般又称唱道情。
道情源于
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
现
扬州市扬剧王子李政诚演唱的《板桥道情》最为地道,以下有一网址可以观看到他演示的《板桥道情》,曲调优美给人以清雅、高亢、清风徐徐之感,不过网速过慢,需耐心观看!不过第二遍就好啦。
板桥道情原文
开场白:
枫叶
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
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
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是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道情词:
1.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
沙鸥点点轻波远,
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2.老樵夫,自砍柴,捆
松柏,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3.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4.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道悬岩结屋,却教人何处相寻?
5.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6.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风打雨吹。
7.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
重阳节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措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8.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
南梁总废尘,
唐朝北宋慌忙尽。最可叹龙盘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9.吊龙,哭
比干。羡
庄子,拜老,
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
诸葛亮北伐。
10.拨
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尾白:
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跋语:
是曲作于
雍正七年,屡抹屡更。至
乾隆八年,乃付诸梓。刻者司徒文膏也。
琴曲歌词
《张鞠田琴谱》中琴曲歌词原文:
枫叶
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曰少年今白头。老书生,白屋中,说
唐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到不如蓬门僻巷,敎几个小小的蒙童。吊龙逄,哭
比干,羡
庄子,拜
老子。
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
薏苡徙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英雄汉。早知道茆庐卧,省多少六出祁山。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秋。看看又是
重阳节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