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莫兰迪
意大利画家、教师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年7月20日—1964年6月18日),意大利画家、教师,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是20世纪最受赞誉的画家之一。
乔治·莫兰迪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最初在父亲所在的贸易公司工作,1907年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预科班学习。1910年开始主修人物画,1912年,莫兰迪开始自学蚀刻版画,1913年从学校毕业。1914年至1929年,莫兰迪在博洛尼亚担任小学绘画老师,其间曾于1915年短期参军,但因病痛和抑郁入院治疗后退伍回到家乡。在此期间,莫兰迪曾短暂涉足形而上学绘画,并于1928年完成其著名画作《静物》。1927年和1928年,莫兰迪的蚀刻版画佛罗伦萨的“国际现代版画”及“威尼斯共和国双年展”中获奖。
1930年,莫兰迪作为版画教师开始在博洛尼亚学院任教,1935年他开始在自己的工作室画画,《芳达扎的庭院》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939年,莫兰迪在罗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展出作品共计66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莫兰迪几乎都居住在格里扎纳,使得他的风景画数量有所增加。1953年,莫兰迪荣获“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的版画最高奖。1956年6月底,莫兰迪从博洛尼亚学院退休。次年,莫兰迪举办作品回顾展,并获得圣保罗造型艺术奖。从1960年开始,莫兰迪在格里扎纳过着乡间隐居生活。1962年,德国城市锡根(Siegen)授予莫兰迪“鲁本斯奖”。1964年6月18日,莫兰迪在芳达扎的家里因肺癌去世,后葬于家乡博洛尼亚
莫兰迪早期推崇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并模仿、创作过印象派立体主义的作品。在接触形而上学绘画期间,他的创作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此后他越来越注重色调以及物体表面的渐变描绘,这也成为他后来绘画的主要方向,而他喜欢使用的灰色调色彩也被称为“莫兰迪色”。莫兰迪专注于景物和风景,追求构图的平衡,笔下的画面简洁到近乎抽象,这种对纯粹画面感的追求也让他成为极简主义的先行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乔治·莫兰迪于1890年7月20日出生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他是安德烈亚·莫兰迪和玛利亚·玛卡菲利的长子,他的弟弟朱塞佩两年后出生,1913年去世。莫兰迪出生时所在的德尔莱姆街57号的房子被拆除后,在原址上建了新房子。莫兰迪的父亲在贸易公司里做会计,他希望莫兰迪能够子承父业,于是,莫兰迪在16岁时进入他父亲所在的公司里工作。
莫兰迪在他父亲商行的办公室工作一年后,于1907年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预科班学习艺术。1909年至1910年在学校的普通班学习期间,莫兰迪去看过第八届和第九届威尼斯双年展,1909年,他从维托里奥·皮卡编的《法国印象主义》(一年前在贝加莫出版)中的复制印刷品中第一次看到了保罗·塞尚的作品。1910年,莫兰迪到了佛罗伦萨,在那里他惊叹于乔托·邦多纳马萨乔、保罗·乌切罗的作品,在罗马的国际艺术展上他看到了几幅克劳德·莫奈的油画。同年,莫兰迪的父亲去世。1910年至1913年,莫兰迪在学校的人物画特别班开始主修人物画,并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人物画课程。
职业生涯
20世纪早期
1909年至1910年在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习期间,莫兰迪去看过第八届和第九届威尼斯双年展,1910年参加在罗马的国际艺术展。1912年莫兰迪与未来主义者有过一些接触,之后他开始自学蚀刻版画的创作实验,1913年夏天,莫兰迪与家人第一次来到格里扎纳度假,格里扎纳是位于博洛尼亚以西35公里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成为了莫兰迪的第二个家,他在这里创作了他的第一幅风景画。1913年,莫兰迪从学校毕业,获得学院学位,下半年莫兰迪认识了作家里卡尔多·巴凯利(Riceardo Bacchelli),其后来成为莫兰迪最亲密的朋友。
1914年,莫兰迪在博洛尼亚找到一份小学绘画教师的工作来应对经济上的窘困,他需要为艾米利亚和莫代纳省的几个小社区工作。同年,莫兰迪在佛罗伦萨参观了未来主义画展,1月20日在博洛尼亚克尔索剧院出席未来主义晚会,在晚会上结识了乌贝托·博乔尼(Umberto Boccioni)和卡洛卡拉(Carlo Carrà)。3月21-22日,莫兰迪与奥斯瓦尔多·里奇尼、马里奥·巴切利、贾科莫·维斯皮尼亚尼、塞韦罗·波扎蒂,在博洛尼亚市中心的Baglioni酒店举办了一次画展(五人展),莫兰迪展示了十三幅油画和四幅铅笔画:其中包括1912年至1913年的《修女肖像》、1913年的四幅风景画、1914年的两幅风景画和一些玻璃静物画。阿斯卡尼奥在3月22日的意大利报纸《零钱报》中将其定义为“半黑暗中玻璃制品的相互渗透”。
1914年4月13日,莫兰迪参加由罗马的斯普罗维亚利(sprovieri)画廊举办的“第一届未来主义独立展”,3月展出过的其中一幅静物画和一幅素描在这次展览上重新展出,展览于5月15日结束。很快他的作品又在“第二届分离展”上和保罗·塞尚的水彩、亨利·马蒂斯的油画一起展出。之后,莫兰迪从罗马到阿西西(Assisi)去研究乔托·邦多纳的壁画。秋天的时候,他与巴凯利到帕都瓦(Padua)参观阿瑞纳礼拜堂。1915年莫兰迪在帕尔马被征入第二步兵团,但不久他就得了严重的疾病,6个星期后,因病痛和抑郁入院治疗后退伍回到家乡。
1918年莫兰迪结识了从前线回到斐拉拉城医治伤痛的画家乔治·德·基里科,之后他便参与了他们的“形而上”画派的创作活动。同年11月5日,由马里奥·布罗利奥(Maro Broglio)筹办的杂志《造型的价值》(Valori Plastici)第一期在罗马出版,作为”形而上”绘画运动最基本的传播媒介,杂志对莫兰迪作品的大力介绍(他有15幅作品被其发表),导致后来的许多百科全书和从书将莫兰迪当作“形而上”画派的三位主将之一,但莫兰迪只有8幅作品能明确地归入“形而上”绘画风格之中,这些作品是在1918年春天到1919年秋天创作的,其中有四幅画的是木制假人头,这些木偶上有“形而上”画派的标志。
“形而上”画派的活动,总计两年(1917-1919年),莫兰迪1918年才参加这个画派的活动,时间很短。从莫兰迪整个作品情况来看,他的“形而上”风格作品仅仅代表了他绘画的边缘部分。在画派解散之后,莫兰迪沿着自己的方向发展,莫兰迪作画的题材,与“形而上”时期,没有多大变化,他依然研究、收集他喜爱的各种瓶瓶罐罐,格外重视瓶子的造型。他认真地观赏、研究瓶子的质地和形式,寻找其美感之所在。
20至30年代
1920年,莫兰迪第三次参现威尼斯双年展,在展览的法国展区莫兰迪第一次看到28幅保罗·塞尚的油画原作。1921年3月马里奥·布罗利奥在柏林的太子宫组织了一个展览,卡拉、乔治·德·基里科、莫兰迪都有作品参展,1922年贝尼托·墨索里尼上台后,莫兰迪曾与官方认可的意大利20世纪复古主义团体一同参展,并成为超级地方主义运动的创始成员和积极参与者之一,以反对全国文化统一的政策,提倡回归多样的地方文化传统。此后,他逐渐远离国际上的艺术运动和派别,开始沉浸于对日常事物和风景的研习与描绘。1927年和1928年,莫兰迪的蚀刻版画在佛罗伦萨的“国际现代版画”及“威尼斯共和国双年展”中获奖。
1928年至1929年,莫兰迪完成油画作品《静物》,这幅画作中可窥见“形而上”艺术风格的痕迹——倒扣于桌面的锅子和19世纪圆弧形钟表超越物理表象,而表现出纯粹的形态和外观。截至1929年,莫兰迪结束了小学绘画教师的工作。1930年,莫兰迪获得博洛尼亚学院的铜版画技术教职后(于版画系任教至1956年),经济情况开始改善,他不用再花时间去做那些委派的工作,可以多些时间钻研绘画。30年代,莫兰迪的画风有所改变,他开始用响亮的珍珠白蓝宝石色和大红色作画。1932年他画的《静物》,就是用这种新的色彩组合画面的,该画藏于罗马现代美术馆。
从1927-1932年,莫兰迪每一个夏天都在格里扎纳度过,1933-1938年在附近罗菲诺的村庄中度过。1933年莫兰迪和母亲、妹妹们搬到了芳达扎的新住处,1935年他有了余生都在使用的工作室,工作室的窗户朝院子开着,所以1935年之后莫兰迪的作品中出现《芳达扎的庭院》这样的画作。莫兰迪很少与周围的人交往,他专心研究静物画,描绘他所钟爱的瓶子、罐子。在《静物画》(1939)中,瓶子构成了整个画面的中心,明暗对比很微妙,看似平凡,但却纯净、和谐产生一种抒情意味。除画静物之外,莫兰迪从1930-1956年一直在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教版画,教的同时自己也创作版画。1939年,莫兰迪在罗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展出作品共计66件。
40年代之后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的莫兰迪,回到博洛尼亚乡下隐居生活,然而,战火很快就燃遍了意大利欧洲许多国家。1943年5月23日,意大利墨索里尼独裁政府竟对莫兰迪施以迫害,把他关进监狱一周,“理由”是他不满意现政府。1943年7月,法西斯主义军队节节战败,意大利国内人民反法西斯运动高涨。1945年4月28日意大利游击队将贝尼托·墨索里尼捕获并处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莫兰迪几乎都居住在格里扎纳,这使他的风景画作有所增加,只有在1944-1945年的战争期间他才控制了自己作品的数量。战后,他又埋头于创作。1948年,第25届威尼斯双年美展上,莫兰迪的参展作品荣获大奖,这无疑是对他创作的认同,可是,莫兰迪没有前去领奖。
1951年后,莫兰迪开始逐渐减少桌上的物品,更注重少量容器的组合搭配,容器之间的关系变得小而紧,它们大多靠在桌面的边缘处,构建出一套规整和谐的秩序感。色彩上更加纯粹自然,画面极为统一,在钝感的物体形态中塑造出了一种丰盈微妙,朴素简约的绘画语言。1953年,莫兰迪的铜版画荣获“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的版画平面作品一等奖
1956年6月底,莫兰迪从博洛尼亚学院退休后,莫兰迪进行了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出国旅行,并出席了由海因茨·凯勒(Heinz Keller)在瑞士文特土尔艺术区组织的画展开幕式,再到巴塞尔市访问他的朋友乔治·弗勒尔斯海姆(Georges Flaersheim),参观罗伯特·冯·希尔克(Robert von Hirsch)的收藏和艺术博物馆之前,他也参观了罗梅霍茨附近奥斯卡·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Oskar Reinhart)的收藏以及瑞士的美术馆。1957年,第四届圣保罗双年展获得油画一等奖。同年,莫兰迪举办作品回顾展,30幅油画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绘画风采、他的成绩、他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这次的展览,使莫兰迪获得了圣保罗造型艺术奖。
晚年生活
莫兰迪生命的最后4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格里扎纳度过的。从1960年开始,他就在那过着乡间隐居生活。1960年新建的房子迫使他停止画窗外的景色。1962年,德国城市锡根(Siegen)授予莫兰迪“鲁本斯奖”。虽然莫兰迪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仍然很珍惜他的隐居生活,坚持拒绝参却大型的展览活动,这样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参展。
莫兰迪的最后一幅作品的时间标记是1964年2月,其后他病了一段时间,于1964年6月18日在芳达扎的家里因肺癌去世,葬于家乡博洛尼亚。贾科莫·曼祖在博洛尼亚的塞托萨公墓的莫兰迪墓前制作了一座莫兰迪的胸像。莫兰迪在芳达扎住了50多年,直到去世后,他的工作室如他离世时那样保存了下来。
个人作品
画作
油画
莫兰迪既对文艺复兴大师的杰作怀有浓厚兴趣,也对艺术界涌现的各种流派有着敏锐洞察。他最初通过意大利当地艺术杂志接触到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欧洲先锋艺术运动,其早期创作实践便受到这些画派的影响。莫兰迪将物体有序或无序地安排到一个画面中时,这些物体之间的轮廓就成了它们共有的边界。但这些轮廓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边缘线,它的作用是使画面中的物体相互联系并达到彼此间的平衡,轮廓的作用是把这些物体分开的同时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1914年至1929年,该阶段莫兰迪曾短暂涉足形而上学绘画,在其1928年的画作《静物》中便可窥见此种艺术风格的痕迹。格里扎纳蓝色天空下的浅色屋舍与小径、绿意葱茏的树木与山丘似是这些油画中的永恒主题。油画为莫兰迪提供了素描所不能达到的方式和可能性,那就是物象在色彩和光中消失。
莫兰迪的油画作品多为对静物和风景画的描绘,在画静物时,他不仅仅是把这些静物当成客观的实体,而是把它们当作有主观的个体,每一个物体都存在着灵魂,通过行动上的“画”这一行为与静物之间实现一种主观对话。物体的边缘线被渐渐剥离,显现出来的是依靠光线、色调所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生命力的物体。
在画风景画时,莫兰迪像在静物画中处理瓶子一样去处理风景,让景物都处于一种静物的状态,并把它们之间的不平衡融入到平面的静物式的状态中,这样使这些景物呈现到画布上时达到一种简化的平面效果,然后他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深化,在包括画面的肌理效果等因素在内的风景画构成中,其主题需要的是逼真的原始性。莫兰迪画面的结构不是为了复制这些物体的形式而存在,而是为了要把这些物体从目前的这种自然状念的存在中解放出来,显示它们内在的本质。
水彩
由玛丽莱娜·帕斯夸利(Marilena Pasquali)编辑的包括莫兰迪全部水彩画作品的图录,着重展示莫兰迪作品中体现出的总体艺术倾向,画册中1915-1953年的水彩画只有32幅,然而1956-1963年的作品多达224幅,莫兰迪在他生命的最后8年完成了他水彩画的大部分作品。1918年4月和6月的水彩作品中,人物题材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一点与他1914-1915年受保罗·塞尚影响所画的《浴女》有关。创作于1918年7月的表现仙人掌科的水彩作品从这一方面指出了莫兰迪绘画的一个不同方向。从1918年开始,莫兰迪创作水彩《花》系列的第一幅,这些构图严谨的静物画在绘画风格上没有多少水彩画的特性。1946年,莫兰迪画了他第一幅水彩风景画
1956年,莫兰迪用水彩重复描绘着芳达扎工作室窗户外的风景,像早期画静物一样,画面中描绘的是同样的风景:从院子中灌木和树丛中穿过看到对面房子的墙,通过稍微的变动可以得到新的构图。1957年,莫兰迪开始另一个水彩风景系列的创作,描绘了以一片林地作背景的带烟囱的建筑,画面上的物体没有轮和空间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柔和晕染将他们结合在一起。从1958年开始的一系列水彩画中,最终出现了对客观形式的完全否定,这些画中有变化的紫色和明亮的空白区消解了建筑物和所有静态的物体。
素描
莫兰迪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许多素描作品,其中有三四十幅是为铜版画和油画所画的素描,到50年代中期,这种素描逐渐没有了。从60年代开始,他生命最后四年画的素描占了他素描总数的一半(在1912-1940年的差不多30年中,他画的素描不及其素描总数的八分之一)。据1994年统计目录显示,他的素描作品总数是780幅,5年后又找到30幅,但在未来他的素描总数不可能超过850幅。
莫兰迪是用右手画画的,但有时候他也用左手随意地画画,这样是为了给画面的线条一种颤动感,他认为这样才能表达一种怀疑的、不确定的、关于“思考的现实”的感觉。这样他成功地使他后期的素描(甚至比他的油画和水彩还多)进入了对世界和事物的感知的研究。
蚀刻版画
1911年,乔治·莫兰迪开始研究制作蚀刻版画,并且是通过手中的书籍自学版画的制作方法。莫兰迪的蚀刻版画作品题材有风景也有静物,通过观察身边平凡的事物,运用自我的形式语言营造画面,把物体表面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在画面上运用单纯、简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把现实所见的空间通过不断的位置互换而保存下来。从自学蚀刻法到担任版画系教授后渐趋成熟的版画实践,莫兰迪毕生创作版画共约131幅,在其并不高产的艺术生涯中占据极为重要的部分。他的钢版画涉及了和他的油画、素描、水彩等同样的主题,主要是静物和没有人物的风景。
莫兰迪在其蚀刻风景画中,树的外形轮廓并不明确,其形体主要靠阴影呈现,而这些阴影是通过不同方向的线有序的组合而形成的。这样的线条不仅使画面中的物体具有体积感,同时由于画面中不同方向的线条堆积在一起,所以也不至于使画面产生沉闷感,反而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莫兰迪运用传统透视空间与平面空间相结合的空间形式,和不同线条交织出的高度和谐一致的色调,使画面具有古朴、永恒、浑然天成的诗意般的空间,每幅作品都具有自身的节奏感。在铜版制作完毕涂上油墨准备印刷的时候,莫兰迪有时会故意在铜版上的某一处多留下一些油墨以制造出强烈的光影效果,这种在技法上的不断变化也造就了莫兰迪版画作品的个人独特魅力。
画集书刊
以上信息资料来自
重要展览
1914年3月21-22日,莫兰迪在博洛尼亚市中心的Baglioni酒店举办了一次画展,展示了十三幅油画和四幅铅笔画:其中包括1912年至1913年的《修女肖像》、1913年的四幅风景画、1914年的两幅风景画和一些玻璃静物画。4月13日,莫兰迪参加由罗马的斯普罗维亚利(sprovieri)画廊举办的“第一届未来主义独立展”,3月展出过的其中一幅静物画和一幅素描在这次展览上重新展出。之后他的作品又在“第二届分离展”上展出。1921年3月,莫兰迪的作品在柏林太子宫参展。
1939年,莫兰迪在罗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展出作品共计66件。1955年,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莫兰迪展出了11幅作品。1957年,莫兰迪举办作品回顾展,展示了30幅油画作品。莫兰迪去世后,1965年在伯尔尼,1966年在博洛尼亚,1973年在罗马都举办了他的画展。
2020年12月,木木美术馆开启乔治·莫兰迪个展,展览中包括油画、蚀刻版画和纸上作品在内的逾八十件展品中得到呈现:从1914年其于博洛尼亚举办首次展览并对先锋艺术运动展开探索,至1930年-1956年任教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期间对静物和风景的反复描绘和系列创作,再到1960年代去世前的晚年画作。
2022年7月8日,展览“乔治·莫兰迪”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开幕,展出莫兰迪的51件作品,包含39件油画作品、6件原创版画、4件水彩作品以及2件素描作品,横跨其近50年创作生涯,包括《白色的路》《方达扎的庭院》等。
2023年1月,英国伦敦埃斯特瑞克收藏馆(Estorick Collection)成立25周年之际,举办特展“乔治·莫兰迪:马格纳尼-罗卡基金会的收藏杰作”,呈现近50幅莫兰迪的油画和纸上作品,本次特展至2023年4月30日。
2023年4月26日,“光的诗——乔治·莫兰迪艺术展”在成都市美术馆开幕,共展出乔治·莫兰迪的46幅真迹,是这位意大利艺术家首次在成都举办大型个人艺术展。
2023年7月8日—2023年10月8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首次在“运河艺术”系列展中引进国际艺术展览,携手罗马国立现当代美术馆、伊玛格艺术馆以及乔瓦纳尔迪收藏,推出年度艺术大展“乔治•莫兰迪”,此次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品形”“观象”“触景”,以艺术家的创作时间为脉络,精心挑选、组合了从1914年到1962年,跨越莫兰迪不同创作阶段的46件作品。
创作特点
概述
莫兰迪的绘画质朴无华、造型简约,力求探寻最平凡状态中的深层意识。从早期超自然的绘画到20世纪60年代的近似抽象的绘画,莫兰迪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探求普通事物的本质。最初他沉迷于印象派,沉迷于保罗·塞尚的静物和风景,沉迷于立体主义,经历了所谓的形而上绘画时期。莫兰迪认为,越是简单、平凡无奇的景物,就越能从多余的诠释中获得解放。于是他借着不断反复排列这些形状单纯的景物,尝试推翻我们透过定义所认知的世界,他在绘画实践中,将画面从三维空间感向二维平面感转化,并以空间、光线色彩和形式因素作为表现客观事物的手段,从而塑造出打破传统观念的画面效果,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周围的世界。
看莫兰迪的画时,画面是静态的,即使景物垂直放在画面之中,也因为几乎呈正方形的画布,而使它达到视觉上的完美平衡。莫兰迪的绘画几乎不用特别鲜亮的颜色,只是用些中间色调来表现物象,一切不张不扬,静静地释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快乐与优雅。莫兰迪是以智慧和感觉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他只把生活中的景物置入极其单纯的构成之中,以造成最奇特、最简洁、最和谐的美的气氛。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他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1907-1920 年
这一时期,乔治·莫兰迪同德·基里科、卡拉一道,尝试了立体主义、形而上绘画风格,探索和自己爱好相近的艺术思潮,进而寻找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尝试阶段,乔治·莫兰迪吸收了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明确了自己“平凡事物的形而上”的艺术观念。在这一阶段,莫兰迪作品的主要特点为棱角锐利、 描摹精细、线条分明。他的作品中既有人像轮廓,与德·基里科相映成辉, 也开始出现瓶、杯、罐、碟等容器。
1920-1940 年
这是莫兰迪绘画风格的形成期,在此期间,莫兰迪所坚持的独立探索在当时受到艺术界的冷落。 莫兰迪开始追求自己的绘画风格, 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家常瓶罐,想将形而上画派思考同自己的审美爱好相结 合,找到真实现象的具体依据。同时,在绘画手法上抛弃了平涂和拘谨的外形描画,将绘彩生动的笔触与精 神表达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这一时期,乔治·莫兰迪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1940-1964 年
莫兰迪在40年代达到他艺术风格的成熟期。对于这一时期乔治·莫兰迪的绘画风格,娄·克雷派克如此评价:“1943年莫兰迪达到了他绘画事业中的一个充满自信的阶段,他的沉思风格转化为平静,这使他画起来更为轻松。 画面色彩变淡,色彩透明,风景画中的光感十足,多年思索之后的收获正是回归平淡。”由此,莫兰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熟绘画风格,画面形式的日趋完美使莫兰迪追求的“平凡事物的形而上”得到充分体现,这段时期的作品通过描绘日常事物成功地传达了隐藏于事物背后的生命状态,使我们仿佛感受到大宇宙空间的存在状态。
在成熟阶段的静物画创作中, 莫兰迪耐心细致地感受日常琐碎之物的摆陈, 看似朴素, 实则意味深刻。在他的笔下,色调变幻、光线使用、形状并置等手法合成无限搭配。尽管瓶身材质为并不起眼的不透光玻璃, 但它们在莫兰迪的作品中发出轻柔共鸣, 如莫扎特创作的玻璃琴曲一般精致澄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莫兰迪在创作中仍忠实于长期坚持的两大主题:部分作品中,他对无生命之物进行构图;另一些作品中,他在格里扎纳的村屋或博洛尼亚封达查街的寓所瞥向窗外。他在城中瞥见的这片无名庭院,夹在周边房屋的高墙之间,于闹中取静。莫兰迪为此地的景致频频挥墨,画面简洁温润、 触动人心。 久而久之,他的画幅愈发收窄, 有时他甚至在画布中央辟出一小块区域,以便集中图像的视域。莫兰迪晚期作品中,辨识度最高的特征即对物品的全新编排: 早年间, 瓶瓶罐罐并排放置, 相互邻近; 及至此时, 莫兰迪将器物更紧密地汇集在画布中央,使其要素密集、形状一体。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安德烈亚·莫兰迪,乔治 · 莫兰迪的父亲,在贸易公司里做会计,他希望莫兰迪能够子承父业,于是莫兰迪在16岁时进入他父亲所在的公司里工作,1907年同意莫兰迪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习,1910年去世。
玛利亚·玛卡菲利,乔治 · 莫兰迪的母亲,莫兰迪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支持莫兰迪继续完成学业,1933年和莫兰迪以及女儿们搬到芳达扎的新住处,1950年去世。
朱塞佩,乔治 · 莫兰迪的弟弟,比莫兰迪小两岁,1913年去世。
安娜(1895-1989)、迪娜(1900-1977)和玛丽亚·特雷莎(1906-1994),乔治 · 莫兰迪的三个妹妹,莫兰迪和她们一辈子生活在一起,兄妹四人始终没有嫁娶。
家庭生活
乔治 · 莫兰迪从小在中产阶级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一个孩子,作为家里五个兄弟姐妹中的大哥,也就决定了他在日后需要多替家里分担重任。莫兰迪的父亲去世后,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完成学业,乔治 · 莫兰迪与母亲和三个妹妹一起生活,母亲去世后莫兰迪和他的妹妹安娜(1895-1989)、迪娜(1900-1977)和玛丽亚·特雷莎(1906-1994)一直生活在一起,乔治 · 莫兰迪终生未娶,以教师和画家身份为生。除了博洛尼亚的家,他们在附近的山区还有一个度假小屋和工作室,除此之外他很少外出。
人物评价
“莫兰迪在作品上独具特色的专注,恰可以在其构图中寻到——总是正视图,在莫兰迪这里,不断趋向于将物向着画布中心聚集,那些物早已被画得像是在一条横饰带上一般。一切,决然是一切——人生以及作品——皆奋力地在抵抗着涣散。”(法国诗人、翻译家菲利普·雅各泰评)
“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于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好友巴尔蒂斯评)
“博洛尼亚画家乔治·莫兰迪的作品十分严谨,他将共同的古典理想和严格的现代方式紧密结合。他将经过提陈的、具有微妙色彩的静物给我们展示事物的时间性存在,令提众感到神秘和吃惊的是看他怎样成功地将金色味道的轻快的黄色转变到银色味道。对凡·高来说,黄色是一个戏剧性因素;对莫兰迪来说,优雅的黄色吟唱着轻柔的抒情诗,尽管其是肃穆的。他以一种生动有力的方式把握住了在保罗·塞尚绘画中表现突出的几何因素。运用一种最朴素的形式:圆柱、立方体清晰地放置在平面上。然而,在同一时间画家实际呈现的东西从未丢失,瓶瓶罐罐是艺术中的一般现时,其中花瓶标志着女性魅力的雕塑式汇集,几束挨在一起的花束唤起了人类闪烁的快乐。(德国诗人特奥多尔·多伊布勒评)
“莫兰迪终其一生都是在画那些瓶瓶罐罐,与那些充斥在我们周围的色彩斑斓的绘画相较,莫兰迪的作品更多是在诉说生活,诉说真正的生活。”(艺术评论家豪斯特·比奈克评)
后世纪念
1913年莫兰迪第一次来到格里扎纳,格里扎纳是位于博洛尼亚以西35公里的一个小山村,海拔800多米,属于亚平宁山脉,这里成为了莫兰迪的第二个家。1990年在庆祝莫兰迪百年诞辰的时候,这个地方被重新命名为“格里扎纳莫兰迪市”。莫兰迪的作品在2009年又掀起了一股热潮,因为时任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将两幅莫兰迪的小型油画挂在白宫内,令他成为白宫内展出的仅两位非美籍艺术家之一。
莫兰迪的作品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罗马梵蒂冈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马德里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奥赛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等国际知名艺术机构收藏。除此之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还有一座专门为艺术家创建的美术馆——莫兰迪博物馆(位于博洛尼亚阿科索宫现代艺术博物馆内)。1993年,莫兰迪博物馆开幕,博物馆的所在地是他出生城市的市政厅的旧址,博物馆中收藏了莫兰迪的200幅作品(包括61幅油画作品、13幅水彩作品、42幅素描作品、84幅铜版画作品)。
相关文化
莫兰迪色系
莫兰迪画作中的色彩提取了古典主义独特的“灰调”,在调制色彩时,他会在颜料中加入灰尘、油漆等材质,也会模仿意大利壁画的创作方式,将不同的天然黏土颜料混合,调制出独一无二的“莫兰迪色”,虽然色彩纯度不再强烈浓重,却产生了更柔和优雅的感觉。
莫兰迪色就源于莫兰迪的一系列静物作品,这些作品色调多采用素淡的灰调,降低了色彩的饱和度,也就降低和削减了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这会让人们观看时达到了一种情绪上的舒缓和平衡,产生一种冷静感。在现代,莫兰迪色系成为时尚界、艺术界非常流行的风格应用,号称“高级灰",是服装设计中热门的中性风、性冷淡风等装饰风格的参考用色。莫兰迪色还被运用于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影视等诸多领域的艺术搭配。莫兰迪色在中国被大众所知,是源于宫斗剧《延禧攻略》使用了“莫兰迪色”的滤镜,莫兰迪配色在视觉上抵消了部分通俗剧的浮夸。
影视与文学
1960年2月4日,费德里科·费里尼执导的喜剧电影《甜蜜的生活》在意大利上映,影片中为向莫兰迪致敬,展示了他的画作。2009年出版的小说《How to Paint a Dead Man》,书中的一个人物是以莫兰迪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2012年,由Mario Chemello执导的纪录片《莫兰迪的尘埃》(Giorgio Morandi's Dust)上映,该影片是关于知名意大利艺术家乔治·莫兰迪(1890-1964)的纪录片,由莫兰迪博物馆和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赞助拍摄。本电影聚焦于莫兰迪艺术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三个地点,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秘密之地,莫兰迪作为一个画家和雕刻家的感性在作者诗意的视觉表现下,重新诠释了他的作品探索。
相关研究
以上信息资料来自
参考资料
世界艺术大师:莫兰迪.豆瓣读书.2024-06-20
莫兰迪.豆瓣读书.2024-06-20
GIORGIO MORANDI:A Retrospective.豆瓣读书.2024-06-20
“乔治.莫兰迪.canalmuseum.2024-07-04
乔治·莫兰迪.canalmuseum.2024-07-04
莫兰迪色,优雅绽放在初冬.今日头条.2024-01-30
莫兰迪和“莫兰迪色”.今日头条.2024-01-30
甜蜜的生活 La dolce vita (1960).豆瓣电影.2024-06-14
La dolce vita.IMDb.2024-06-28
How to Paint a Dead Man.豆瓣读书.2024-06-28
莫兰迪的尘埃 (2012).豆瓣电影.2024-06-20
空间的意义.豆瓣读书.2024-06-20
朝圣者的碗钵.豆瓣读书.2024-06-20
莫兰迪绘画方法研究.豆瓣读书.2024-06-20
How to Paint a Dead Man.当当云阅读.2024-06-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职业生涯
20世纪早期
20至30年代
40年代之后
晚年生活
个人作品
画作
油画
水彩
素描
蚀刻版画
画集书刊
重要展览
创作特点
概述
1907-1920 年
1920-1940 年
1940-1964 年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家庭生活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相关文化
莫兰迪色系
影视与文学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