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起(1932年-2023年8月31日),黑龙江省海伦县十二区兴盛村人。共产党员,
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特等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郑起194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历任
司号员、副排长。1951年1月3日,在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釜谷里战斗中,郑起所在的志愿军三四七团七连奉命夺取和守卫釜谷里南山阵地。战至下午4时,七连班以上干部全部牺牲,全连仅剩7人。敌军再次发起冲锋,七连弹药耗尽时,代理连长郑起吹响军号,敌军以为志愿军即将发起反冲锋,随即退回山下。最终七连坚守南山阵地一昼夜,为大部队作战赢得了时间。1983年1月郑起离休,离休前任39军116师政治部副主任。2023年8月31日,郑起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2岁。
1951年10月,郑起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回国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并受邀到毛主席家中做客。战后,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郑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1953年1月8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人物生平
郑起出身贫寒,两岁时父亲病故,不久母亲改嫁,他和爷爷相依为命,四处讨饭为生。13岁那年,爷爷去世,郑起成了孤儿。直到1946年
东北民主联军到他家乡征兵,他才真正有了依靠,结束了孤苦伶仃的生活。
刚开始,部队首长觉得他年小体弱,将他分到团部担任卫生员和理发员,郑起却执意要去号兵班。部队首长看他态度坚决,批准了他当
司号员的申请。当时,每个连有“司号员”,营编有“号目”,师团级单位有“号长”。“号长”是干部,负责培训“号目” 和“司号员”。那时,当个司号员是很令人羡慕的。
1948年10月1日,郑起奉命随部队向
锦州市北面重镇
义县进攻,遇到敌人猛烈反击。首长命令郑起吹响冲锋号。枪林弹雨中,他艰难地爬到屋顶昂首劲吹。突然,一发
迫击炮呼啸袭来,郑起被冲击波从房顶掀翻倒地。战友将满脸是血、昏迷不醒的郑起送到了后方医院。原来,一块炮弹皮从郑起左耳下部贯穿,所幸没伤到大脑。弹片取出来后,脑神经受到压迫和损害,他时常会感到疼痛难忍。可伤势稍好转,郑起就立即归队,随部队转战南北。
1951年1月3日,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3营7连一路穿插到汉城以北40公里的釜谷里,直面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的后卫分队。7连官兵顽强抵抗,坚守阵地,但伤亡也越来越大。危急时刻,身负重伤的
司号员郑起急中生智,用尽力气跃出战壕,吹响了冲锋号。没想到,冲上阵地的敌军突然愣住了,调头飞快向山下逃去。战场上形势陡转,援军抵达后将敌人歼灭。郑起因此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51年10月,郑起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回国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并受邀到毛主席家中做客。军号为1953年志愿军政治部在
朝鲜举办展览时征集,1959年移交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郑起先后担任过司号员、排长、指导员、组织股长、师政治部主任。
人物事件
苦练吹军号
“那时,部队通信手段简单,军号是主要的通信联络工具,也是部队的特殊武器。”郑老回忆说,每到冲锋时,号兵总是第一时间跃出战壕,吹响号角。“在战斗中,号兵与指挥员、轻重机枪手一样,通常都是敌人的重点狙击目标,牺牲率极高。”在郑起看来,虽然“司号员”与“司令员”差一个字,级别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身后都是千军万马。
郑起被分到团部的号队练吹号,接到通知,他的嘴都乐成了瓢。可学吹号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妙轻松,而是枯燥、单调,甚至痛苦。“为把上百个号谱背得滚瓜烂熟,得天天苦练……”郑起回忆说,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号队长就让他气沉丹田练习“拔音”。“拔音”也是极乏味的事情,从早到晚都是“哆、咪、嗦”3个音符。开始时,使出吃奶的劲儿,憋得面红耳赤,才能吹响那么一两声。后来虽不那么吃力了,但是气短,高音顶不上去,吹出的东西也不成调调。“苦练朝夕,就是为了打仗时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都能把军号吹响,能准确无误将指挥员的命令传递出去。”郑起严肃地说,战场上一旦吹错,后果不堪设想。号谱有5个基准音,为了打牢基本功,号兵必须从最低一个音符练起,直到练好了5个基准音,才开始练习代表不同命令的号谱。嘴唇肿了消,消了肿。为了适应不同的作战条件,郑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常是站在高地迎着大风练号,训练结束小号里都能倒出水来。
军号退敌军
1951年元旦前夕,志愿军发起了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郑起和战友们顶风冒雪,奔赴战场。郑起:“朝鲜战场上冰天雪地,有时候不得不在下雪时蹚水过江,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我们突破临津江,上岸之后,我的腿都被冻硬了。”临津江是朝鲜主要河流之一,由东向西横贯于“三八线”南北地区,江面宽100-150米。在“突破临津江”的战斗中,郑起所在7连为尖刀连,担负第一梯队的突击任务。
战斗打响后,在火力掩护下,郑起和战友们毅然跃入江中,冒着零下30
摄氏度的酷寒,7分钟渡过水深过腰、冰冷刺骨的临津江,开辟登陆场,一举占领了敌军全部前沿阵地,战后,7连被授予“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称号。
1951年1月2日,郑起所在的钢铁7连奉命攻战釜谷里,切断议政府通往汉城的公路。当郑起和战友们借助夜色掩护抢占了釜谷里后,敌军恼羞成怒,出动飞机、
火炮和坦克,发起了疯狂反击,企图打通撤退的道路。在激烈的战斗中,7连指导员、副连长和几位班长全部壮烈牺牲,连长也身负重伤失去指挥能力。当敌人再次进攻时,连长厉凤堂身负重伤,被通信员强行背离战场。临行前,他吃力地把压在身下的手枪掏出来给
司号员郑起,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郑起明白连长的眼神,如今,阵地上已没有干部了,连长像似在对他说:去指挥战斗!郑起对奄奄一息的连长说:放心,阵地由我负责,坚决守住!年仅19岁的郑起临危受命,指挥连队剩下的十几名战士继续战斗。
郑起对战友们说:“大家听我指挥,我们是全军闻名的钢铁英雄连,剩一个人也要打到底!”19岁的司号员郑起主动担起了指挥责任。“司号员,我们听你的,你指到哪我们打到哪!”大家纷纷说道。“大家好好打,也要留神,明天就进汉城了!”郑起说。他把全连的6名共产党员召集到一个工事里,说:“我们的伤亡很大,能坚持战斗的人不断减少,而且与团主力的联系中断了。我们面临的困难非常严重,但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要像连长、指导员还有牺牲的英雄们那样坚守阵地,哪怕只剩下一个共产党员,也必须坚守!”郑起重新布置了兵力,把现有的人编成3个战斗小组,并由剩下的6名共产党员分任正副组长,分成三角形把守,自己在前面负责整个阵地的指挥。这时,敌人的
迫击炮向这个高地猛烈地轰击,并连续发起了进攻,都被高地上的勇士们打退了。
激战中,
轻机枪手李家福的枪管被打坏了,接着有战士喊道:没有子弹了!郑起向堑壕周围扫了一眼,发现防御阵地前沿有许多敌人的尸体,心里暗自高兴起来:从敌人身上取子弹。他正琢磨着怎么通过敌人的封锁取到子弹时,李家福已熟练地把打坏的两挺
机关枪拼成一挺,举起来说:“
司号员,你看,这不又是一挺好机枪吗?”郑起把到敌人尸体中间去取子弹的想法告诉了李家福,让他掩护,然后爬出堑壕,迅速地向前奔跑。他的出现,惹来敌人机枪的好一阵扫射。他赶紧蹲到就近的一个炮弹坑里,机灵地截断一根树枝挑起了自己的军帽。军帽一露出弹坑,敌人一阵密集的机枪射击,把帽子打得左右摇晃。他趁机一跃而起,从一具一具敌人尸体上搜集弹药,一下子抱回10条子弹袋和一大堆
手榴弹。不一会儿,敌人又发动进攻了,炮击延续了半个小时,漫天的烟雾、尘土,小山上什么也看不清,又有4名战友牺牲了。到了黄昏,阵地上只有7个人,大家又渴又饿,弹药再一次严重短缺。郑起鼓励大家说,现在是战斗的关键时刻,我们已坚守了一整天,绝不能在最后的一刻让阵地丢失。就是拼刺刀,也要把敌人拼下去!郑起把干粮袋中的最后一点干粮给大家分了,然后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英军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6辆坦克参加了向高地上的冲击,而步兵人数是前面数次进攻的几倍。等到已经能把英国人的钢盔看得很清楚了的时候,郑起发出了开火的命令。阵地上仅剩的七名中国士兵几乎是同时站起来开枪了,并扔出
手榴弹。郑起一边打一边喊:阵地是同志们用血换来的!不能让敌人夺去!
敌人离前沿越来越近了,战士们的子弹全部打光,轻重
机关枪都不响了。英军士兵已经拥上阵地,所有的中国士兵都端起了
刺刀,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这时的郑起,多么希望能找到一件迎敌的武器呀。他的手摸到自己心爱的军号。他心想:我就是牺牲,也要让首长和战友们再听一听我的号声。嘀嘀哒嘀嘀嘀……郑起跑向阵地上最高的地方,站在那里,举起了自己的小钢号。站在被打塌了的堑壕上,挺起胸膛,忍着伤口疼痛,用尽力气,吹起了冲锋号。嘹亮的号声在釜谷里上空震荡。就在这时,稀奇的事情出现了,眼看就要到达山顶的敌人,一听到这震撼人心的军号声,疑惑了一下,突然停止了射击,急忙掉转过头没命似的往山下跑。在347团指挥所一直紧张地观察这个高地动向的人也迷惑不解,这军号声是什么意思?到底发生什么事了?郑起一遍一遍地吹,吹得嘴唇出血,敌人一直退到公路上。郑起站在山上一看,公路上已经起了大火,英军的汽车在347团主力的打击下开始燃烧,只有一辆空车突出了火网,一大群
英国鬼子在后面狂叫着追赶……郑起知道他们跑不掉了。当团长李刚和政治委员任奇智登上阵地时,看见的是7个衣衫被刮成碎片、满脸烟尘遍体鳞伤的士兵。谁在这里指挥战斗?
司号员郑起!郑起立正敬礼。团长政委大恸,和7个士兵热泪交融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被击溃,两个连被全歼。
回国受毛主席接见
釜谷里的战斗结束一年以后,郑起应邀到北京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在北京参观了几天之后,9月30日,郑起接到了一个红色请柬,上面写着:谨请光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中南海的怀仁堂。毛泽东宴请200多名各界来宾。毛泽东主席所坐的桌子是一百号,郑起坐的桌子是六十六号,由于排列的原因,郑起和毛泽东主席仅仅相隔一张桌子。郑起端着一杯酒,走向毛泽东主席。他说:“敬毛主席一杯酒。”毛泽东主席问:“是志愿军的代表?”郑起说:“是,从前线来。”毛泽东主席放下酒杯,拉起了这个年轻士兵的手。郑起回到
朝鲜的战壕后,对他的战友们说,毛主席的手热热的,又厚又软。
荣誉奖项
人物生活
离休后,郑起始终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行动。几十年来,即使身患疾病,他仍坚持在党政机关、部队和院校进行爱国主义宣讲上百场。2019年,郑起受邀回到老部队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作报告。看到荣誉室里新增的一个个荣誉,郑起告诉官兵:“以前打仗是‘钢少气多’,如今‘钢’强了,‘气’更要足,英雄部队的血脉才能永远传承下去。”生活中,郑起始终保持着一名老党员的本色,朴素节俭,不以功臣自居。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郑起让妻子代表他向所在党支部交纳了一笔特殊党费,表达一名老党员对党的一片深情。在病床上弥留之际,他还嘱托家人不要给组织和单位添麻烦。
后世纪念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把军号。它长33厘米、宽10厘米,金色号身上布满了绿色的铜锈。为馆藏一级文物。因为它是决战时刻冲锋陷阵的精神指引,更是生死关头转危为安的制胜法宝。这把军号的主人是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