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河
东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永河,男,汉族黑龙江省建三江人,1979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今东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主攻断裂输导油气机理及输导效率研究;2008年在大庆石油学院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培养下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博士学位,主攻油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的研究;200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4年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
工作经历
1998年9月~2002年7月:东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2年9月~2005年7月:大庆石油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主攻断裂输导油气机理及输导效率特征研究;
2005年9月~2008年4月:大庆石油学院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培养下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博士学位,主攻油区构造解析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2008年9月:在东北石油大学留校任教;
2008年9月~2009年9月: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讲师;
2009年9月~2013年9月: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破格);
2013年9月~2014年4月: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破格);
2014年4月~现今: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破格);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油区构造解析”、“含油气黄淮平原构造分析及控藏作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973项目1项、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部级和局级项目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973项目3项、中石油和教育部等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局级项目20项;完成成果鉴定“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项目4项。主讲本科生“构造地质学”和硕士研究生“油区构造解析”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总人数16人,其中在读人数14人。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1项、省部级论文类二等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正式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1部。在《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ActaGeologicaSinica(英语Edition)》、《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地质论评》、《地质科学》、《石油勘探与开发》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检索4篇、EI检索19篇,正式发表教改论文3篇。授权的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主要成就
1、“油气藏形成组”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骨干成员;
2、“断层变形、封闭性及与流体运移”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3、“断裂控藏”CNPC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攻构造变形机制砂箱物理模拟;
4、2012年11月,获批“地质工程”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
5、2013年7月,获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6、2013年8月,获“第六届大庆市青年科技奖”称号;
7、2013年8月,入选大庆市第六届青年联合会委员(科技界);
8、2013年10月,入选大庆市高层次人才库;
9、2013年5月,获东北石油大学“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一)科技进步类
1、断裂变形封闭性及控烃作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一等奖
2、断裂控藏理论和技术及在复杂断块找油中的应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特别奖;
3、断裂变形封闭性及控烃作用,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二)论文类
1、渤南地区BZ28-2S/N油田油水分布主控因素,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大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等奖
1、盖层内断层封闭能力定量评价研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断裂变形、封闭性及控烃作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
3、低渗透油层油“负向”运聚机理及富集规律,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
4、三肇凹陷多边断层成因机制及对油成藏控制作用研究,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
七、知识产权情况(专利)
1、发明专利,油母页岩地面干馏与电厂锅炉汽轮机抽气综合循环利用工艺,2013.7,ZL201210074007.9;
2、发明专利,油页岩原位开采地上干馏与发电联产集成系统,2013.7,ZL201210074008.3;
3、发明专利,基于三轴转台的油气运移模拟装置及模拟实验方法,2012.12,ZL201110449228.5;
4、发明专利,一种泥岩涂抹形成演化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使用方法,2013.3,ZL201110418005.2;
5、发明专利,示踪量子点注水剖面测井方法,2013.8,ZL201210341584.X;
6、发明专利,环形剪切装置,2013.9,ZL201310225348.6;
7、发明专利,一种地球物理学勘探地震资料处理方法,2013.7,ZL201210536609.1;
8、实用新型专利,排替压力测试装置,2012.4,ZL201120346848.1;
9、实用新型专利,天然气扩散细数测试装置,2012.4,ZL201120346823.1;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进行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的分析图版,2013.5,ZL201220733873.X;
11、实用新型专利,用于进行油气藏保存条件研究的实验箱,2013.5,ZL201220735473.2;
个人作品
1、著书,断层对油气的输导与封堵作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8;
2、主编,石油工程概论(OverviewofPetroleumEngineering),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2013.8
教学成果
获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正式发表教改文章3篇。
1、教学成果奖,石油勘探类拔尖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东北石油大学,一等奖;
2、教改文章,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价值工程,核心期刊;
3、教改文章,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核心期刊;
4、教改文章,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革,价值工程,核心期刊,2012.4;
人才培养
指导硕士研究生总数16人,每年指导硕士研究生2~3人,并有机会推荐到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廊坊分院)开展论文工作,主要招收“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地质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及“地质工程”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地质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
带领研究生参加构造专业相关的各类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参加代表性的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内学术会议5次。
主要优势研究方向及意义
主要研究方向:油区构造解析、含油气黄淮平原构造分析及控藏作用
自从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完成了构造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到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从事“油区构造解析”和“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及控藏作用”研究方向,以“解析构造学”为指导思想,在盆地和油区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分析构造对油气成藏和油水关系的影响,并且在开发区的精细构造解析方面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依托30余项科研项目(国家级6项、省部级8项、局级及横向课题20余项)经过多年研究形成了七个特色的“研究内容”,详细内容及其研究意义如下:
(1)含油气盆地构造变形场确认与构造演化复原分析(核心技术:解析构造理论指导下的复杂裂陷盆地精细地震解释技术、构造平衡剖面编制技术),该项研究在渤海盆地提出了利用构造变换带找油的思想,因此对深入揭示油气运聚规律及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
(2)复式小型断陷湖盆群的盆地性质界定、形成机制及成盆动力学模式(核心技术:主被动裂陷盆地对比分析界定盆地性质技术、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盆地成因机制和构建成盆动力学模式技术),该项研究立足海拉尔区塔木察格盆地提出了被动裂陷盆地反向断层下盘为油气富集区的找油方法,因此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周边如二连盆地在内的中亚蒙古构造带东部寻找有利钻探目标提供了借鉴。
(3)主干断裂变形机制与洼槽(断陷半地堑)生长迁移规律及对优质烃源岩控制作用(核心技术:基于古构造变形场确认和断层分段生长机制恢复古断层段技术、断裂生长过程中位移传播方式确定洼槽生长迁移规律技术),建立了洼槽生长、联合、迁移规律恢复烃源岩古分布范围和厘定优质烃源岩分布的方法,因此对裂陷黄淮平原准确挖潜断陷构造层油气资源潜力和降低钻探成本、提高钻探成功率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含油气盆地“走滑性质”变形场复原分析及其控藏特征研究(核心技术:不同性质走滑(剪切应力下的主动走滑、主应力下先存构造控制的“斜拉式”被动走滑走滑、主应力下差异伸展控制的“变换性质”的走滑)构造变形场复原分析技术、走滑伴生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析技术),该项研究是基于松辽盆地提出的,其中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研究中提出了走滑断裂叠复区控制火山岩储层的解释模型。对下一步深层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5)裂陷盆地正反转构造变形机制及控藏特征研究(核心技术:正反转构造识别、类型精细划分技术、不同类型正反转构造反转变形强度定量表征技术),系统剖析了松辽盆地、海拉尔区塔木察格盆地晚期构造反转变形机制,提出了反转构造控制次生油气藏分布规律的新思想,为进一步寻找次生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张性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指导下的开发区断层边部正向微幅度构造识别、定量表征及与剩余油分布关系(核心技术:断裂相关纵向和横向褶皱形成机制模拟实验分析技术、断层边部微幅度背斜定量表征和预测技术),该项研究提出了断层边部正向微幅度构造寻找剩余油的新方法,为油田开发区提高可采储量给予了有利支撑。
(7)开发区精细构造单元划分及与油水分布规律的关系(核心技术:古构造形态刻画界定构造分带技术、构造变形场复原刻画横向断层分布界定构造分块技术),提出了不同构造单元断层相关圈闭成因不同,从而决定了开发区不同构造单元油气的聚集条件存在显著差异,为总结开发区复杂油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指明了方向。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工作经历
研究方向
主要成就
个人作品
教学成果
人才培养
主要优势研究方向及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