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锡
清代的武将
阿玉锡,清朝武将,蒙古的准噶尔汗国部人,号称喀喇巴图尔。
阿玉锡曾犯罪,但后转向清朝朝廷表示忠诚并效力。乾隆赐给他银子,提升他为侍卫。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清军包围了格登山的达瓦齐叛军。清军截获情报,发现叛军军心不稳。于是,被誉为喀喇巴图鲁的阿玉锡率领22名士兵,于夜间突袭敌军营地。黎明时,阿玉锡成功收服达瓦齐的部众,迫使五千余人投降,从而清军取得了格登山之战的全胜。
为表彰阿玉锡在平定伊犁战役中的战功,爱新觉罗·弘历为其创作《阿玉锡歌》。同年7月,乾隆帝召阿玉锡进京,再次封他为散秩大臣,并列入清统一准噶尔之战五十功臣之列。为纪念其功绩,乾隆帝命宫廷画家郎世宁绘制《阿玉锡持矛荡寇图》,悬挂于紫光阁。
人物生平
阿玉锡曾经犯过罪,理应受到惩罚,但后来他改变了立场,转向清朝朝廷表示忠诚并效力。乾隆皇帝听说了他的勇敢和善于战斗的特点,因此召见了他,赐给他银子,并提升他为侍卫。
乾隆十九年十月戊午这一天,清政府向“各位王爷、满洲大臣等”宣布了关于平定准噶尔的具体计划和安排。随后,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军按照计划先后出发,直扑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展开清统一准噶尔之战的行动。5月14日,清军北路和西路的大军分别部署在两翼,各自占据有利地形,成功包围了格登山的达瓦齐叛军。在战前,清军还截获了达瓦齐派出征兵的察哈什桑,通过审讯得知达瓦齐的部下军心不稳,毫无斗志等重要情报。基于这些情报,清军决定派出被誉为喀喇巴图鲁的阿玉锡等三人,率领仅22名士兵,突入敌营进行夜袭。在黎明时分,阿玉锡等人成功收服了达瓦齐的部众,并使得五千余人投降。 最终格登山之战,清军取得了全胜。
为表彰阿玉锡在平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战役中立下战功,爱新觉罗·弘历特地为他写了一首《阿玉锡歌》。同年7月,乾隆皇帝命令阿玉锡进京朝见,再次封他为散秩大臣,并将他列入清统一准噶尔之战的五十位功臣之中。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乾隆皇帝还命令宫廷画家郎世宁为他绘制了一幅名为《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的画像,这幅画像后来被悬挂在紫光阁中。
相关文物
《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
《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图轴,绢本设色,纵185.3厘米,横94.7厘米。画中主人公阿玉锡为准噶尔汗国属司牧臣。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1755年,他纵马挺枪,率领24名骑兵,乘夜幕直捣敌营,使得万余敌兵丢盔弃甲,清军大获全胜。阿玉锡在平定的百名功臣中名列第33位,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还曾经将他的事迹绘制成《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现藏于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
《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是一幅肖像画,描绘了阿玉锡跨步站立,一手持弓带刀背箭,另一手将矛背于身后的形象。画家在整体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注重细节的描绘。阿玉锡身上的金属软甲紧密相连,河刀鱼上覆盖的绿色鲨鱼皮也被精心描绘。爱新觉罗·弘历特别请来了西洋画师来绘制阿玉锡的面部,而服饰部分则由中原地区画师完成。因此,这幅肖像画在风格上呈现出了中西合璧的特点。阿玉锡的面部被刻画得明暗变化丰富,立体感强,结构也显得非常合理,这体现了欧洲绘画的特色。而服饰、衣纹和武器的绘画则主要采用线条勾勒和色彩平涂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这幅肖像画是清代宫廷绘画中中西艺术融合的典范,对于研究清代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纪念碑
1755年,阿玉锡在平定准噶尔战役中立有战功,率军降敌6500多人,乾隆赞扬阿玉锡之功。乾隆后来在格登山建立念碑,并亲撰碑文,以满、汉、蒙、藏四种语言镌刻而成,表彰清将阿玉锡。此比碑至今仍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2024-05-3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相关文物
《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玉锡像》
纪念碑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