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Winfried Georg Maximilian Sebald,1944年5月18日-2001年12月14日),出生于德国
巴伐利亚州阿尔格伊地区的维尔塔赫(Wertach,Allgäu),是当今最有影响的德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涉及记忆和失忆(个人和集体),以及文明、传统或物质物体的衰败。泽巴尔德的创作风格独特,他的小说通常以模糊的黑白照片为衬托,与叙事形成意味深长的对比。
泽巴尔特的父亲出身于巴伐利亚一个制造玻璃器具的手工业者家庭,他参军并且担任上尉一职。在维尔塔赫期间认识泽巴尔特的母亲并于1936年结婚。泽巴尔特是他们三个孩子中的老二。1943年他的母亲在大轰炸开始以前从班贝格(Bamberg)回到娘家,并于次年生下泽巴尔特。一直到1963年泽巴尔特中学毕业以前他都生活在阿尔格伊地区。中学毕业以后由于心脏问题他被免除兵役,在德国
弗莱堡大学(Freiburg im Breisgau)开始学习文学。1966年在
瑞士法语区的弗莱堡大学(Fribourg)毕业。同年移居
英国。1967年结婚。1968年获得硕士学位(论文是关于Steinheim)。到1969年执教于
曼彻斯特大学。1970年起执教于
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1973年以关于
都柏林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986年在
汉堡大学以论文《对于不幸的描述》获教师资格。1988年成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
德国当代文学教授。1989年组建英国文学翻译中心。
泽巴尔德的全名是“温菲尔德·格奥尔格·泽巴尔特”,但是他却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他觉得温菲尔德是“典型的纳粹的名字”,所以他称自己为“比尔”或者“
卡尔·马克思”。因为他的父母是在德国准备进攻
波兰的时候认识的,所以他觉得人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
法西斯主义的产品”。从他对于自己这些与生俱来的一些印记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一直对那一段记忆不能释怀,或许这可以解释在他终其一生的思考和写作中无处不在的主题——与回忆纠缠的人。
泽巴尔特从80年代初开始出版他的文学作品。首先在
英国和
美国,接着在
法国获得巨大的声誉。在法国他获
诺贝尔奖提名。而在
德国对泽巴尔德的接受则相对滞后,但他同样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泽巴尔特是当前日尔曼语言文学中被讨论最多的作家,无论是在非
德语国家,还是在德语国家的德国文学研究领域。因为他在他的作品中以独特的方式处理的问题正好迎合了当前文化讨论中的热点问题。比如回忆和记忆的功能,形象话语(照片)对于历史和记忆的意义,图像语言以及互文性(Intertextualitaet)和不同媒体的揉杂(Intermedialitaet)。
泽巴尔特的文笔是独特的,他的文章打破了文学和文学研究那泾渭分明的界限。他的作品很难归类,那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小说的风格,不是我们熟悉的文学的形式。他讲故事的方式,他仿佛是不经意揉进他的故事中的黑白照片,还有他那有着浓厚伤感气息的叙述笔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他的作品。而他处理的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对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追问“我们需要多少记忆?”的一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