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伟(1939年1月1日-),河南南阳人,
中原地区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毕业于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主要从事构造地质与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是
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大陆
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洋底动力学研究所所长。他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21年担任
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长期进行
秦岭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出了秦岭造山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构造体制的形成演化、三板块二缝合带及其从点、线接触到全面碰撞的造山细节过程、壳幔非耦合三维结构与造山
动力学特征、盆山转换耦合关系等系统新观点,在造山带前沿研究中,通过地质、
地球物理学、
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观测、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并被广泛引用。长期研究华北地块南部早期
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总结出复杂深变质变形小型绿岩系和早期两类构造单元复合演化的独特特征,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深化了早前
寒武纪地质研究。广泛进行了
秦岭与国内外主要代表性造山带的综合对比研究,提出中国大陆与造山带的多块体中小洋陆板块构造体制与
动力学特征,探索大陆动力学,提高深化了造山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教育哲学上,张国伟教授坚信高校教师应当妥善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责。他强调,作为一名教育者,首要任务是确保教学质量,成为既有素质又有学识的优秀教师。他也认为,要想在教学上有所成就,必须依托于扎实的学术研究,通过科研成果来丰富和活跃教学内容。
截至2019年9月,张国伟教授已经成功指导了27位硕士生、26位博士生和10位博士后。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学术领袖、领军人物、杰出青年学者以及
长江学者等。
通过对
秦岭造山带30多年持续多学科综合研究,张国伟提出了秦岭造山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构造体制的形成演化、三板块二缝合带及其从点、线接触到全面碰撞的造山细节过程、壳幔非耦合三维结构与造山
动力学特征、盆山转换耦合关系等观点。
通过对华北地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进行综合解剖研究和其它典型地区的对比研究,张国伟总结出复杂深变质变形小型绿岩系和早期两类构造单元复合演化的独特特征。进行秦岭等中央造山系与国内外主要代表性造山带的综合对比研究,提出中国大陆与造山带的多块体中小洋陆板块构造体制与动力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