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态巨
行星(Gas Giant),又称类木行星,是以氢和氦等气体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们聚集了与
星云成分相同的气体,并以气态的形式保持着行星的形状。其共同特点为体积和质量都较大、密度较小、没有岩石外壳、表面都是气体,像一个巨大的气球,并因此被称为气态巨
行星。
气态巨行星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固态内核,其质量大约是
地球的十倍,以吸引巨量气体。固态内核形成后,周围环绕着更大质量的氦和氢。在
太阳系中,气态巨
行星有
木星、
土星、
天王星和
海王星,又因为木星是这类行星的典型代表,所以气态巨行星也被称为类木行星。
定义
“气态巨行星”这一定义容易被理解成缺乏坚实的表面,但更加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表面难以被明确定义。实际上,虽然它们有岩石或金属的核心,但这样的核心被认为是气态巨
行星本身所吸收的,木星和土星主要的质量依然是氢和氦。在行星的上层部分,主要的元素还是气体,在地球上就是如此,但是向行星的下层,它们被压缩成为液体或是固体,越往核心密度越高。相似的,虽然
天王星和
海王星多数是冰冷的冰,这些
行星内部极端的热和压力,使冰进入我们较不熟悉的物理状态。因此,传统上认为人不能在气态巨行星上“登陆”,而像直径、表面积、体积、表面温度、和表面密度也都仅与从太空中能看见的最外面数层有关联。
行星简介
在
太阳系内有4颗气态巨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和
海王星。许多环绕
恒星的
太阳系外行星已经被证实是气态巨行星。截止2022年5月14日,已确认5004颗气态巨行星。它比Class B系行星(气态行星)略大。
牛津大学的汤姆-埃文斯指出:“当
HD 189733 b在母星后面穿过时,发现这一系统的亮度在光谱蓝色部分呈下降趋势。根据这一发现,可以判断出这颗
行星呈蓝色,HD189733b是一颗所谓的“
热木星”。这种巨行星的体积与
太阳系的气态巨行星类似,但运行轨道靠近母星。
行星分类
气态巨行星可以细分成不同的类型,“传统”的气态巨行星是
木星和
土星,主要的成分是氢和氦。
天王星和
海王星因为主要的成分是水、氨、和
甲烷,而氢和氦只是最外层区域的主要成分,所以有时会被细分为“
冰巨星”。几乎所有的
太阳系外行星都因为轨道紧挨着
恒星,或许是因为比较容易被检测出来,因此是表面温度很高的气态巨行星,被分类为热木星,而热木星也是系外行星中最普遍的类型。
理论上,气态巨行星可以按其建模的大气物理特性,从其外观分为五类:(I)氨云、(II)水云、(III)无云、(IV)
碱金属、和(V)硅云。
木星和
土星都是第I类;
热木星是IV或V。
系外行星
一颗最新被发现的系外气态巨
行星被进行了直接成像。这颗系外行星距离
地球约300光年,对这样的目标进行直接成像是极其困难的,这或许也是迄今进行直接成像的质量最小的系外
天体。
2013年6月3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了一张成像清晰的照片,拍摄的目标是围绕一颗年轻
恒星(HD 95086)运行的气态巨行星(编号为HD 95086 b),照片是通过红外波段拍摄的。在图像中中央恒星的光线被遮挡以便显现出行星体的亮光。
太阳系外行星HD 95086 b是借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的
甚大望远镜拍摄到直接图像的。基于这颗系外行星的亮度,科学家们估算认为其质量大约仅有
木星的4~5倍。
这颗恒星和围绕它运行的
行星被置于南天
船底座Ⅹ的星空背景之中进行了展示。这颗系外行星围绕其恒星运行的距离大约为
海王星到
太阳距离的两倍,或者
地球到太阳距离的56倍。图像中蓝色的圆圈便是表示海王星的轨道大小,以此将两者的实际尺度进行对比。
探测方法
借助间接方法,天文学家们正发现越来越多的
太阳系外行星,这样的方法包括探查由于
行星经过遮挡光线导致的
恒星亮度下降,或者由于行星
引力影响导致的
恒星轻微晃动等等。
直接成像
朱利安·拉美奥(Julien Rameau)是法国天体物理及行星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也是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
第一作者。他表示:“对系外行星进行直接成像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借助空间或地面最先进的设备。迄今为止仅有很少的几颗系外行星实现了直接成像,每一次这样的成像都标志着在理解巨行星本质及其演化机制上的里程碑式事件。”
行星观测
2013年6月,科学家发现
恒星HD 95086,这是一颗相对年轻的恒星,其年龄大约仅有1000万至1700万年。如此年轻的恒星周围竟然存在
行星和尘埃盘,这一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科学家相信这颗行星与周遭
吸积盘之间,或是与该
恒星周围其他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会让这颗行星偏离其最初形成的位置。有关这项研究的详细情况将刊载于出版的《
天体物理学报》上。
科学研究
2023年,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报道了一颗
行星或被
宿主星“吞噬”的过程:一颗巨行星与宿主星靠得太近,在与宿主星发生了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后产生了辐射爆发,而爆发可能与
恒星对行星的吞噬有关。
专门名词
“气态巨行星”这个名词是
科幻小说家
贾科莫布利希在1952年创造出来的,当时是指所有的巨行星,但这个名词不完全精确,因为所有体积巨大的巨行星内部都有很高的压力,所以物质不会全部都是气体的形态;除了在核心的固体和大气层的上层,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临界点以上,在那里没有液体和气体之间的区别。在叙述上之所以使用这个名词是因为
行星科学家通常使用岩石、气体和冰的速记符号来描述所发现行星的元素、成分和分类,而不管那些物质的位相;在外
太阳系的属性归类上,氢和氦为气体,水、
甲烷和氨为冰,
硅酸盐和金属为岩石。此外,
天王星和
海王星的成分主要是在此分类中所谓的冰,而不是气体,所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它们归类为冰巨行星,与气态巨行星有所区别。
相关刊载
恒星HD 95086是一颗相对年轻的恒星,其年龄大约仅有1000万至1700万年。如此年轻的恒星周围竟然存在
行星和尘埃盘,这一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拉美奥的同事,研究组成员安妮-玛丽·拉格朗日(Anne-Marie Lagrange)表示:“这颗行星的位置让我们对它的形成过程产生疑问。”她说:“它既不是通过小岩石团块的碰撞形成原始行星核,随后继续吸引形成外层大气,也不是通过气体尘埃盘中气体团块的失稳凝聚而形成。我们相信这颗行星与周遭
吸积盘之间,或是与该
恒星周围其他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会让这颗行星偏离其最初形成的位置。”有关这项研究的详细情况将刊载于出版的《
天体物理学报》上。
2020年7月,科学家发现了一颗新型天体,正在与一颗遥远的恒星“共舞”。该天体可能是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内核。研究结果表明,该行星围绕距离
地球370光年远的一颗类日恒星旋转,其半径约是地球的3倍半,但质量约是地球的39倍。鉴于TOI 849 b与母恒星的距离非常近,因此其公转周期仅18个小时,表面温度高达1527℃。
2023年6月,美国
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UH-IfA)的天文学家发现围绕着
红巨星Baekdu运行的类木
行星Halla成功在一颗原本会吞噬它的巨星附近生存下来。他们观察了红巨星Baekdu的
恒星振荡,发现这颗恒星核心的氦正在燃烧,表明它曾经膨胀成一颗红巨星。这颗恒星可能曾膨胀到行星轨道距离的1.5倍宽,其间吞噬了行星,然后又缩小到当时的大小。这颗“不应存在”的行星被发现,标志着首次在一颗质量超过
太阳三倍的恒星周围发现了一颗气态巨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