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
经典儿歌
《一分钱》是已故著名作曲家潘振声应196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组约稿而作词作曲的一首经典儿歌。
《一分钱》的曲调由沪剧紫竹调移植变化而成,短小明快,塑造了孩子做了好事后特别高兴地和警察叔叔道别的生动形象,也展现了融洽的警民关系。1965年3月,《一分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首次播放,后传唱于全中国。1980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一分钱》被评定为二等奖
1998年12月,潘振声向上海公安博物馆捐赠出《一分钱》的手稿。2001年,这份手稿已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现代一级文物”。2019年,《一分钱》被改编成了《一元钱》。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潘振声选择了去宁夏回族自治区当老师。在宁夏,他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孩子们排队回家时,看到学校门口维持秩序的警察叔叔,经常是走出了十多米,还不时回头叫“叔叔,再见”。孩子们捡到铅笔、橡皮和硬币等物品都会上交给老师。他办公桌上放大头针的小盒子,经常放满了孩子们交来的找不到失主的东西。这一幕幕情景经常萦绕在潘振声的心头,也就在那时候,他萌发了为孩子们写歌的念头。
1964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组向潘振声约稿,请他写一首赞扬“好孩子”的歌。收到约稿信后,潘振声很快又想到那些温馨的场面。此时正是硬币在社会上大量流通的时候,他联想到孩子们的拾金不昧和回家时与警察叔叔告别的情形,便创作了歌曲《一分钱》。
歌曲歌词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叔叔拿着钱,
对我把头点,
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歌曲鉴赏
《一分钱》用儿童的语言描写了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快乐之情。曲中人物天真可爱,而且从中又有拾金不昧的教育意义。该曲用幼儿第一人称来抒发,音乐有意识地吸收了江南民歌的音调,令听众感到亲切,旋律的音调和节奏与歌词相吻合,是朗诵儿歌的艺术夸张,既易上口又易记忆。
社会影响
该曲推出后受到广泛欢迎,影响深远,晚年的潘振声还因此一度被称为“一分钱爷爷”  。
1998年,上海公安博物馆即将建成,找到潘振声想要当年的那封约稿信及《一分钱》曲谱,潘振声免费赠送给博物院。后来,经中国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
创作理念
潘振声认为,儿童歌曲是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一门重要艺术,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少年儿童的高尚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首好儿歌往往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一代人的成长。一首好的儿童歌曲应该运用的是儿童语言,不能做作,不是儿童的语言,孩子们不要唱,不是用儿童的音乐语言创作的歌曲,装的孩子腔,孩子们也不愿意学。孩子需要的是那些出自于内心喜悦的音调。国外有些经典的儿童歌曲像《雪绒花》,它流传了一二百年,现在还在唱,这些歌曲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过分强调“寓教于乐”,导致有些作品“教”多而“乐”少,缺乏童趣和童心,用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孩子们胜任不了。另外,创作完一首儿童歌曲就应该让孩子们去唱、去改,去听取意见。所以孩子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工整的语言,他们要的是属于自己的语言,不是儿童的语言,孩子是不会接受的。创作者应该走到孩子们中间去,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多创作些富有时代感、节奏感、地域性的儿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喜欢。
一分钱来源
我国一分硬币从1955年开始发行,到1992年暂停。但1993年至2000年都有少量生产,只是没有对外发行,而是与同年份各种面额硬币凑成一套,每四年为一组(93—96,97—2000),装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盒里作为收藏品出售。目前每组售价大约五六十元。2001年至2004年则没有生产。
经过多年的使用消耗,目前我国流通货币中,一分硬币逐渐短缺,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又生产发行了一批一分硬币,年号为2005、2006。主要用作大型超市找零使用。首先在西北发行,目前中、东部也有见到。
获得荣誉
重要演出
翻唱版本
歌曲争议
2019年,某儿歌选曲著作把该曲歌名”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引发争议。潘振声的女儿马莉认为:经典就是经典,随意丑化或消解经典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而有人则认为,这种改编适应了时代发展。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歌曲歌词
歌曲鉴赏
社会影响
创作理念
一分钱来源
获得荣誉
重要演出
翻唱版本
歌曲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