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口镇地处
石林彝族自治县东北部,东与
陆良县召夸镇和
大莫古镇接壤,南与本县圭山镇、
长湖镇毗邻,西接石林镇,东西长38千米,南北宽13千米,海拔1900米至2805米之间。全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29个村民小组,面积27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506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辖西街口、雨布宜、绿水塘、紫处、威黑、宜奈、新木凹、芭茅、糯衣、格渣10个行政村。北(大村)召(夸)公路、南(宁)昆(明)铁路过境,设茂舍祖、西街口、沙坡三个车站。石资源丰富,农业生产
烤烟、水稻、包谷、大蒜、
香瓜茄、
万寿菊、
阳芋、荞等作物;工业以石材业为主,非公经济总量不足,是典型的农业山区乡镇。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445万元,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近年来,
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认真落实各级有关部门关于社会治理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基层基础,全镇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做到了“五个到位”。
2019年7月24日,西街口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历史沿革
1950年属圭山区西街口乡,1958年属圭山公社,1963年属石林区,1970年设西街口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设乡。1997年,面积193.2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西街口、芭茅、雨布宜、绿水塘、宜奈、新木凹、威黑等8个行政村。2004年末,辖区东与
陆良县的
召夸镇和
大莫古镇接壤,南与亩竹箐、
维则乡毗邻,西接
北大村乡;地处东经103°29′-103°28′,北纬24°21°-24°51′之间。东西长30多千米,南北宽13千米,总面积199.5173平方千米;辖雨布宜、绿水塘、紫处、威黑、芭茅、宜耐、新木凹、西街口8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西街口村;总人口15231人,其中非农人口510人;少数民族7966人。2006年西街口乡撤乡设镇,并将原
亩竹箐乡所辖糯衣、格渣2个行政村划归西街口镇管辖,辖10个行政村。
人口
2021年7月,
石林彝族自治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西街口镇常住人口17506人。
行政区划
2006年:
530126105:~201西街口村~202
雨布宜村~203绿水塘村~204紫处村~205威黑村~206
宜奈村~207新木凹村 ~208芭茅村~209糯衣村~210格渣村
经济
2007年西街口镇共种植
烤烟13100亩,品种为
云烟87,指令性收购任务184万
千克,通过各级努力,烟叶质量有所提高,均价将再创新高,烤烟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全镇粮食总种植面积47000亩,其中水稻6000亩,种植包谷19100亩,良种推广率达100%,确保人均占有粮食超过500千克。大蒜、
香瓜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较好。
以
五节芒、西街口为主的大蒜品质优良、产量高。2007年全镇种植大蒜4500亩,产值达900万元。以新木凹、路花为主的
人参果,口味纯正。以芭茅、新木凹为主的引种
万寿菊、
菊薯等经济作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07年,种植雪莲果400亩,种万寿菊700亩,万寿菊产值近百万元,特色产业的长足发展将带动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445万元,工业总产值5800万元,种植
烤烟12000亩,收购175万
千克,均价11.13元;粮食总产1383.79万千克;畜牧业产值达3253万元;财政收入49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4元,全镇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基础设施
威黑水库除险加固,灌区配套,西街口村人畜饮水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全镇有20个自然村通自来水,威黑水库、杨溪水库、月湖水库蓄水量逐年增加,受益面不断扩大。
九石阿旅游专线擦境而过,
南昆铁路贯穿全境,过境线27.6公里,在西街口境内设有茂舍祖、西街口、宜奈三个站。北召公路穿境而过,全长38公里,其中柏油路面22公里,西街口至老木凹段将于11月份完成招投标后动工修建,到时将极大地推动西街口镇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他乡村公路基本畅通,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
西街口无集市,农产品交易不便,一定程度制约了西街口的发展。从1996年开始完成了西街口集镇建设的各项规划工作,规划总面积53.06公顷,现已完成前期24米大街的平整及下水管道的铺设工作,西街口集镇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
以出口为主的大蒜品质优良、产量高,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2007年全镇种植大蒜4500亩。新大蒜、
香瓜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较好。以芭茅、西街木凹、路花为主的人参果,口味纯正,在该县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深受消费者的青睐。2007年全镇共种植4000亩,产值达440多万元。以
五节芒、新木凹为主的部分群众开始引种
万寿菊、
菊薯等经济作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7年,共种植雪莲果400亩,种植万寿菊700亩,特色产业的长足发展将带动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
教育卫生
西街口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群众性文化生活极为活跃,以芭茅“
大三弦”为主的优秀民间传统
彝族享誉省内外,以
云南省民间艺人
毕光明为代表的“大三弦”工艺制作倍受各界关注,中央、省、市、县及国外媒体相继采访报道,极大地推动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县首家完成教育综合改革,成立西街口镇中心学校,现有中小学及幼儿园共25个校点,两基工作不断巩固,义务教育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多次荣获省、市、县表彰。
全镇设有卫生院1所,职工9人。有较完备的软硬件设施,拥有病床30个,X光机1台,B超1台,
显微镜2台,心电多功能监护仪1台,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力度,在全镇10个村民委员会共设5个医疗室,医务人员25人,既为群众就医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群众健康提供了保障,切实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基本形成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开展以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038人,缴纳医疗基金180380万余元,参合率达9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