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香山慈幼院总部位于北京香山
香山公园,当时主持赈灾的
熊希龄利用官款补助和赈灾余额建立香山慈幼院,专门收容受灾收容来的无人认领的孩子。
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熊希龄曾邀请
蒋梦麟、
胡适、李大钊、
张伯苓等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担任香山慈幼院评议会的评议员,研究帮助慈幼院办教育。1932年,熊希龄将家产共计
银元27.5万余元、白银6.2万两捐给了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的师资质量和教育设备在当时堪称一流。它设有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又设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有这些教育,都是以当时最先进的方式进行。从慈幼院创立到1966年被接管,
香山慈幼院共把6000多名孤贫儿童培养成材,其中有五位部长级人物。王子纲(在校名杨炳玉),建国后曾任邮电部部长。赵志刚(在校名赵连)是邮电部副部长,邮电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安法乾,建国后曾任商业部副部长。
1920年,曾任
北洋政府总理的民国慈善家
熊希龄,在香山宜园旧址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一开办就接收了150名灾区难童,在最优美的校区成立了“蒙养部”收育年满4岁、不足6岁的儿童,到1923年正式改成“蒙养园”又称“第一幼稚园”;
抗战期间曾在南京、
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设立分院。中国共产党于1928年在该机构设立地下组织,1949年3月香山慈幼院总院迁至北京西安门大街26号。
解放后,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孩子都慕名而来。在
香山慈幼院孤儿是正统,学校称之为正生,所有费用免费。而那些争着送到香山慈幼院学习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身份却是附生,完全自费。但正、附生共同寄宿学习,学校一视同仁。香山慈幼院组成理事会成员有康克清、李德全、史良、
冰心、
林巧稚、雷洁琼等,由雷洁琼担任理事长。
1954年香山慈幼院迁入由北京市政府划出的位于
阜成路白堆子的校址(
北京市立新学校现址所在),一直至1966年时是全北京市仅有的一所私立学校,隶属市民政局管理。
1967年,
海淀区教育局在香山慈幼院内增设一所“北京市立新中学”。香山慈幼院后来演变成立了“北京市立新学校”,是海淀区唯一一所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学校。现今成立有“香山慈幼院校友会”。
北京
香山慈幼院曾拥有婴儿教保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以及下属工厂,此外,香山慈幼院还设有大学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进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