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坚
上海京剧院创办人,戏剧管理者、教育家、评论家
吴石坚(1916年12月28日~2000年12月30日,原名吴玉生,又名吴润华),江苏省沐阳县颜集镇吴前坪人,中共党员,上海京剧院原党委书记,上海京剧院创办人,戏剧管理者、教育家、评论家。他是电影演员吴海燕的父亲。
吴石坚于20世纪30年代投身革命,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连长、教导员。他于1947年开始担任战时戏剧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吴石坚历任苏南话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团团长等职。1955年,吴石坚任上海京剧院五人领导小组组长、上海京剧院总支书记兼院长。1964年,他调至上海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并于两年后调至江苏剧目工作室。1980年,他担任江苏省戏剧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2000年12月30日,吴石坚在上海去世。
吴石坚是站在中国戏剧潮流最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被称为江苏省“演艺之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在他的主持下,创立了一批戏曲现代戏,他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原地区的戏剧运动。2001年,吴石坚所著《吴石坚戏曲论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人物生平
吴石坚于1916年12月28日出生。吴石坚从小爱看京剧, 也能票唱几段。1931年,他曾参加抗日义勇军。1933年,他进入宿迁玻璃职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家乡颜集小学任教。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参加青年抗日救国团,任军事委员。1939年5月,吴石坚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起,吴石坚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三团四营九连连长,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大队二连连长,陇海南进支队三营三连连长,沐阳县二区区长、新河区区长,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第三支队协理员,宿北县文教股股长,淮海京剧实验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吴石坚曾任新四军第四对敌工作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兼秘书,华中联络部新海工委会副主任,苏北兵团文工团团长,苏南军区文工团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苏南行署文教处文化科科长兼苏南大众京剧团团长、苏南话剧团团长,华东行署文化部文化局艺术教育科科长,华东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团团长等职。1955年,吴石坚任上海京剧院五人领导小组组长、上海京剧院总支书记兼院长。1964年,他调至上海文化局剧目工作室。1966年调至江苏剧目工作室。1980年,他担任江苏省戏剧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
1986年12月15日上午,在江苏省锡剧研究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吴石坚被聘请为名誉会长。2000年12月29日,吴石坚病危;同年12月30日,吴石坚在上海逝世。
主要成就
吴石坚在戏剧界团结了一大批党内外著名戏剧家,又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成名成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使它们获得了新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新的时代中继续流传;在他的主持下,创立了一批戏曲现代戏(其中部分成了京剧“样板戏”)。吴石坚是站在中原地区戏剧潮流最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以其深刻而丰富的京剧艺术管理思想和戏曲艺术管理经验,把握和引导着苏沪地区戏剧的方向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戏剧运动。
主要思想
京剧外部管理
吴石坚心目中的“剧场”,是京剧的专业剧场,它不仅拥有完整的舞台装备,还拥有行当齐全的京剧人才群落。一定意义上的剧团,包括了演出人才,舞台技工人才,宣传、书画、艺档管理乃至戏剧评论等各行人才。他认为,剧场业务管理的重心,一是鼓励本剧场的表演艺术家在人才群落中组搭业务班子,挂头牌唱戏的同时,鼓励有号召力的演出小组,在专业剧场的网络中流动演出。二是接纳来自各地的“角儿”流动演出小组利用本剧场的“班底”挂牌。由中原地区国内的京剧专业剧场构成一张“场、团联营”的网,各团的主要演员的演出小组,借助现代化的“商舟”,在网内巡回流动。
京剧内部管理
京剧的艺术存在形式是吴石坚关于京剧内部管理思想的基点。他认为,京剧艺术是中国民族戏剧的代表,它和其它的艺术门类,如文学、影视、绘画、雕塑等,在艺术存在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必须由人来担承艺术的载体。京剧的全部剧目都依附在人的身上。戏曲的导演和编剧是从属于“演员”的。他们的主要任务应该为表演者的表演个性服务。吴石坚始终认为,剧团领导同志如果不是艺人出身,就应该努力使自己起码成为一名“蹩脚演员”,这是熟悉和理解戏曲艺术人才的最佳途径,而理解、熟悉人才是进行剧目管理的先决条件。
京剧教学管理
吴石坚对京剧教材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他认为平面的演出剧本、唱腔全谱、身段谱均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教材。因为同一个戏,不同的表演艺术家有不同的演、唱方法,不同的教师也便有不同的教法。教材的真正载体不是纸墨而是教师,故引进教材必须先引进教师,而教材的输出也意味着师资的输出。戏校的资料室,教材档案无论怎样齐全,也无法保留教学剧目本身。教学剧目的保留是通过教师对于学生的口传心授,并在一代又一代的连续中实现的。检验教材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是舞台演出的实际水平。正是出于对京剧教材的独到认识,对于京剧教材的编用,吴石坚一向坚持因师制宜。
吴石坚为京剧艺术教学提出了十六字的方针,即“以功带戏,以戏促功。口传心授,以演保教。“在编定功课教材方面,吴石坚的一个原则是:所有单功或程式——基本功动作组合,如身段程式、唱念程式等—都必须由教戏的主课老师预先从下一轮教学剧目中抽出来,再由他们精心加工成教材使用。至于业务副课,则要求与主课同步,如戏文、音韵等课的教材同样围绕着教学剧目编定。吴石坚并不反对用大课方式讲授戏剧常识或戏剧理论。他曾表示:否认京剧教师表形达意的方法论,否认口传心授的科学性,便是从京剧的细胞破坏起。鉴于京剧教学中施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吴石坚由此对“循序惭进”的普遍规律作了特殊修正,他认为戏曲启蒙以8岁左右的儿童为最宜。
主要作品
著作
论文
相关作品
社会任职
家庭关系
社会活动
1966年春,上海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吴石坚获悉沭阳县演出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戏《焦裕录》,专程来到沭阳县潼阳镇(现为潼阳镇)观看演出。第二天,吴石坚与演员们进行了座谈,他说“:这出戏,既有时代气息,又很感动人。吴石坚还提出了修改建议,要求“一定要把这出戏搞好”。
人物评价
吴石坚先生早岁参加革命,未尝以政事功名自见,而致力于京剧研究,不趋时,不阿世,含辛茹苦,默默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后人必有能辨之者。(《王元化集第七卷随笔》评)
时代造就了吴石坚这样的戏剧家。他在戏剧界团结了一大批党内外著名戏剧家,又培养和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者成名成家。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整理和改革了一大批京剧传统剧目,使它们获得了新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新的时代中大放异彩,继续流传;在他的主持下,一批戏曲现代戏(其中部分成了京剧“样板戏”)破土而出并成长壮大,终于能够立足于戏剧舞台而与传统剧目并驾齐驱、吐芳争艳!吴石坚是站在中原地区戏剧潮流最前列的少数戏剧家之一:他以其深刻而丰富的京剧艺术管理思想和戏曲艺术管理经验,高瞻远瞩地把握和引导着苏沪地区戏剧的方向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戏剧运动。(顾聆森编著的《剧坛大将》评)
在将近半个世纪中, 昊石坚为中国戏曲事业, 特别是为京剧事业呕心沥血, 竭尽奉献。昊石坚对于江苏省省一级戏曲演出团体的创建和发展,对于上海市主要京剧演出团体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顾聆森 评)
参考资料
吴海燕 Haiyan Wu.豆瓣.2024-09-08
“上影一枝花”吴海燕.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8
读书详细内容.苏州图书馆.2024-09-08
猫眼验证中心.猫眼电影.2023-12-20
吴海燕 Haiyan Wu.豆瓣电影.2023-12-20
吴海燕.1905电影网.2024-09-08
剧坛大将.豆瓣读书.2024-09-0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主要思想
京剧外部管理
京剧内部管理
京剧教学管理
主要作品
著作
论文
相关作品
社会任职
家庭关系
社会活动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