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洼乡,隶属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地处太康县西北部,东与
高贤乡为邻,南与清集镇、
常营镇接壤,西与
扶沟县崔桥镇相连,北与
通许县玉皇庙乡和
杞县官庄镇毗邻。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太康县城25千米。总面积81平方千米。
原属高贤区。1963年,成立芝麻洼公社。1983年,改为芝麻洼乡。截至2018年末,芝麻洼乡户籍人口67029人。截至2020年6月,芝麻洼乡辖30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芝麻洼村。
2011年,芝麻洼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截至2018年末,芝麻洼乡有工业企业7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个。
历史沿革
因乡人民政府驻芝麻洼村得名。
地处
太康县西北部,东与
高贤乡为邻,南与清集镇、
常营镇接壤,西与
扶沟县崔桥镇相连,北与
通许县玉皇庙乡和
杞县官庄镇毗邻。人民政府驻芝麻洼村,电话区号0394,邮政编码461444,距太康县城25千米。
原属高贤区。
1963年,成立芝麻洼公社。
1983年,改为芝麻洼乡。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地处
豫东平原,地势平坦。海拔60米,最低点位于芝麻洼乡东南部刘桥村,海拔58米。
水文
自然资源
芝麻洼乡可耕地面积8.2万亩,土地平旷,土质优良,经化验富含氮、磷、钾、锌、铁、硼、、钙等多种元素,适应于种植优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是有名的农业大乡。水利资源极为丰富,涡河、尉扶河由西北向东南平行贯穿全境。乡党委政府积极实施“四水战略”,即引来
黄河,挖掘地下水,利用天上水,拦截过境水。引黄干渠纵横交错,是作县及至全区引黄灌溉面积最大的乡。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辖芝麻洼东、芝麻洼西、王庄、王桥、孔庄、南岳岗、任寨、苑寨、邢楼、东丁花、西丁花、东李庄、张庄、陈寨、西楼、接花、
桐城市、太武寨、孔寨、牛家、施楼、白庄、张合营、皮箱杨、花庄、刘桥、三所楼、李庄、枣村洼、陈庄30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9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芝麻洼乡辖区总人口572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62人,城镇化率3.8%。另有流动人口9800人。总人口中,男性29105人,占50.9%;女性28095人,占49.1%;14岁以下10219人,占17.9%;15~64岁40040人,占70.0%;65岁以上6941人,占12.1%。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57165人,占99.94%;有回、瑶、蒙古3个少数民族,共35人,占0.06%。2011年,芝麻洼乡人口出生率1.9‰,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5.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11人。
截至2018年末,芝麻洼乡户籍人口67029人。
政治
党委书记:范浩乡长:仝晓峰
经济
农业
耕地面积8万亩,人均1.4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2.6%,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9%。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西瓜、蔬菜为主。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0.3万台(辆)。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林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全乡果林面积8500亩。
高效农业发展迅速,这里有
太康县最大的日光温室大棚860亩。辣椒、
哈密瓜等各种反季节瓜菜产销两旺。会乡食用菌基地村8个,食用菌专业户1600户,食用菌大棚800亩。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4亿元;企业4个。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270万元。
产业发展
太康县芝麻洼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多策并举,发展高效农业、推进畜牧养殖业、壮大劳务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从小麦、棉花、林果等主导产品入手,调整种植结构,达到麦棉调优、林果调精。
该乡及时引进高强筋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在陈寨、太武、孔寨等21个行政村连片种植4万多亩,全乡年产优质小麦1600万公斤,2008年达到1750万公斤。
该乡重点推广了中棉11和国抗36等早熟
抗虫棉品种,在
张庄镇、西楼、张合营等19个行政村大面积连片种植,年产皮棉210万公斤。
在此基础上,乡党委、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兴建了陈寨、太武两家面粉
加工厂和张庄至张合营一带20多家棉花加工企业。该乡组建了棉纺联合加工有限公司,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拉长了粮棉增值链条。孔庄、
苑寨、刑楼等
涡河沿线的10个行政村与省林科院联合发展优质速生杨树苗5000亩,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
为加快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步伐,该乡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聘请畜牧专家每年举办畜牧养殖培训班10多期,协调发展资金100多万元,狠抓牧草种植,实现畜牧养殖向食草型优良品种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转变,推动了畜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乡牛、羊、猪、鸡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99%、95%和88%,形成3个养羊专业村、6个养牛专业村、5个养猪专业村。
近年来芝麻洼周围,大面积种植西瓜;西瓜味道甘甜。自2006年以来,西瓜几乎普及每家每户,从此芝麻洼便成了西瓜之乡。从
广州市、湖北等全国各地的瓜商纷纷前来。西瓜的种植极大地促进了乡政府的经济发展,如今公路直接连通了各村各庄;极大地促进了西瓜的销售和运输。
特色经济
太康县芝麻洼乡党委、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强化领导,强化教育,强化服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强化领导。该乡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组和劳务输出办公室,对全乡劳务输出人员建档管理,并利用乡村文化大院和农村广播等设施,做好劳务输出的宣传工作。他们把一些靠劳务输出致富的典型人物的事迹,印制成宣传手册,发到农民手中,鼓励农民加入劳务输出队伍。乡政府劳务输出办公室
打工路上
在
广东省、
上海市等劳务输出集中地成立了4个办事处,对劳务输出人员跟踪管理,与用工单位加强联系,协助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思想和管理工作。已成功避免了10起劳务输出人员与用工单位之间的纠纷,帮助追讨拖欠工资20多万元,避免了侵害劳务输出人员权益事件的发生。强化教育,搞好职业培训。
该乡在乡中学开设职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外出打工人员集中学习实用技术;以乡劳务输出办公室为依托组建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较高层次的技工培训;同时利用社会力量,开办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驾驶、纺织、车、钳、焊等工种及健康保健、家政服务等。已培训各类技术人才2600名。乡党委、政府还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适应性教育。在给劳务输出人员办理身份证、流动人口证、务工证等证件时,劳务输出办公室统一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相应的政策、法规教育和普通话培训,以及所往务工地的风土人情适应教育,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强化服务。乡里成立中介组织,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乡政府成立了由一名副乡长专职负责的职业介绍所,与全国一些大中型劳务中介组织建立固定关系,并与用工需要较大的省、市工商联组织和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及时向群众编发外地用工信息。
该乡职业介绍所与全国30多个工商联组织和用工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成功组织2000多人到
上海市、
东莞市等地务工。劳务经济富裕了农民,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乡农民近1/3的收入来自劳务输出,外出务工人员年均收入6000元以上,全乡在外务工人员每年通过邮局寄回的务工所得达500多万元,全乡人均劳务输出增收100元。
许多家庭贫困的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迅速脱贫致富。该乡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达2600多人,其中全家外出务工者600多家,全乡每年因劳务输出而迁移户口者近100人。也有许多劳务输出人员返乡后,利用所学技术和积累资金在本乡经商办厂,为发展家乡经济作贡献。劳务输出还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人口素质和文明意识,促进了当地的招商引资。外出打工人员累计为乡造纸厂、果脯厂、板材厂等企业引资达2000多万元。
文化
名称来历
原名董安镇(曾名吕洼),因地势低洼,盛产芝麻故名。1965年成立芝麻洼公社,1983年改为芝麻洼乡。
交通
213
省道从境内通过;县乡公路2条,村公路19条。有公交车41辆,年客运量6.5万人次。
社会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文化艺术团体26个。
教育
2011年末,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1680人,专任教师212人;小学229所,在校生2631人,专任教师26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2100人,专任教师29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9%,小升初升学率9%,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卫生院1所,村级一体化诊所33个。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979人次,出院病人905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6万人,参合率98.2%。
社会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96户,人数2768人,支出23.9万多元,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6人,支出16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10人,支出33.6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村医疗救助1264人次,共支出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临时救济1983人次,支出15万元,比上年增长16.8%。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邮政网1个,投递点30个,乡通邮率100%。固定电话用户12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