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徽省下辖
县级市,由
安庆市代管。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长江北岸,
大别山东麓。2022年,全市总面积1571平方千米,全市2022年末总人口74.0万人,截至2023年2月,全市辖12个镇、3个街道,市政府驻
文昌街道。
桐城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平原构成三级阶梯地形。境内河道交织,形成
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
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
长江。桐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桐城历史悠久,夏商时期,桐城属
扬州市之域。秦为
舒县,隶
九江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易名
同安区,隶
同安郡。唐
至德二年(757)改为桐城县,隶盛唐郡,此为桐城县名之始。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县级),由省直接管辖,委托
安庆市代管。
桐城市致力于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已形成汽车零部件、绿色包装、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特色产业集群。截至2023年2月,桐城全市有企业1.8万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5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146家,拥有
中原地区驰名商标17件,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
安庆市龙头、全省第一方阵。2022年,桐城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2.0亿元,同比增长4.5%;三次产业比例为8.48:51.75:39.77。桐城素有“七省通”之称,北至省会
合肥市90千米,南邻
安庆市68千米,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达之地,属合肥
都市圈南翼门户城市。
桐城古称“桐国”,因其地适宜种植
油桐而得名。唐
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定名“桐城”,迄今已有1200余年。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等国家和省级荣誉20余项。桐城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享有“文都”盛誉,号称“黄梅戏之乡”。桐城名士辈出,涌现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
方以智,父子宰相
张英、
张廷玉,美学大师
朱光潜,哲学大家
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计算机之父
慈云桂等众多名人,先后走出了近3000名博士、近20名院士。“
桐城派”文化、君子文化历久弥新,“桐城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文庙、
文和园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4A景区3家、3A景区3家。
名称由来
桐城,“因地宜桐”而名,唐
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桐城县,此后1200余年名称一直未改。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
油桐而得名。置桐国,为楚附庸;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
西汉初为
枞阳县,隶
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改称舒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为舒县、,初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吕亭左县(
建元二年割晋熙属)。梁、陈,为
枞阳郡枞阳县。
隋唐至宋元
隋初为枞阳县,属熙州;
开皇十八年(598年)易名
同安区,隶
同安郡。
唐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
至德二年(757年)因忌
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
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
政和五年(1115年)属
淮南西路德庆军;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属安庆军,
庆元元年(1195年)属安庆府。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江淮行省
安庆路,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清时期
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安庆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直隶
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2月桐城解放,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并析东南乡大部分地区为
桐庐县(后定名为
枞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1988年8月,原安庆地区和
安庆市合并组建新的安庆市,桐城县隶属安庆市。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县级),由省直接管辖,委托安庆市代管。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桐城市位于
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长江北岸,
大别山东麓,介于北纬30°40′~31°16′、东经116°40′~117°09′之间。东邻
庐江县、
枞阳县,西毗
潜山市,南抵
怀宁县和
宜秀区,北与舒城县相连。南北长59千米,东西宽45千米,面积1571平方千米。北距安徽省会
合肥市90千米,南距长江之滨
安庆市68千米。
气候
气候特征
桐城市属
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由于地形差异和季风活动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物候反映明显。桐城市历年平均气温为15.8°C,西北山区偏低,年平均气温为14.50°C,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为11°C。极端最高气温为38.7°C(出现在1992年7月3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8°C(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桐城市历年平均降水量1326.9毫米。最多年降雨量2136.7毫 米 (1991年),最少年降雨量687.6毫米 (1978年)。历年平均降雨日128天,最多年雨日145天 (1989年),最少年雨日106天 (1988年)年。历年平均暴雨日5天,最大连续
降水量688毫米 (1983年6月29 ~7月13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39天 (1995年10月25~12月2日)。桐城市历年平均降雪日13天,最多年降雪日20天 (1984~1985年,1987~1988年),最少年降雪日5天 (1998~1999年)。降雪多集中于1、2月份,历年平均积雪日6.3天,最多积雪日21天(1983年末至1984年初的冬季),最少积雪日为零。平地最大积雪深度23厘米(1984年1月17日)。桐城市历年平均
日照市时数1903.34小时,日照百分率43%,最多年日照时数2110.3小时(1992年),最少年日照时数1612.7小 时(1989年)。桐城市历年平均蒸发最为1554.2毫米,大于年平均降水量。最大蒸发量是8月份,为194.1毫米;最小蒸发量是1月份,为58.6毫米。桐城市历年平均风速3.1米/秒,月平均风速3月份最大,为3.5米/秒;6、7月份最小,为2.9米/秒。最大风速在1、4、11、12月份,均在22米/秒以上,其它月份在16~22米/秒之间。秋冬季受高压控制,并常有冷空气南下,以偏北风为主;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偏南风;春季为冬、夏过渡季节,偏南风与偏北风频率相当,风向紊乱多变。
地质
桐城市
地层,由磨子潭至晓天和城区至乌石埝深断裂分隔为三个自然区,分别称为北区、中区和东南区。前两者属大别山地层区,后者属扬子地层区安庆小区。北区地层为震旦系佛子岭群片麻岩、
片岩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总厚度3000余米,出露较好;中区地层为前
震旦系大别山群片麻岩、浅粒岩等
变质岩类,总厚达8000余米,分布广,出露好;东南区地层总厚大于12000米,但出露不好,零星分布奥陶系、
泥盆纪、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分布广泛。
桐城全市岩石除各系
地层大量沉积岩石外,还有火成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体已知13个。主要分布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岩体总面积约125平方千米。以中、酸性岩为主,基性、
超基性岩次之,时代主要是五台至
吕梁市期和
燕山期。
桐城市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及其内侧马蹄形盾地,区内构造线总体呈北东走向。
地形地貌
桐城市除南部小龙山脉外,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平原构成三级阶梯地形。山地总面积约443平方千米,丘陵约751平方千米,平原约450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境总面积的26.95%、45.64%、27.41%。其中水域总面积约164平方千米。西北部山区为
大别山东段余脉,海拔多在600~800米,800米以上的山峰多分布在西北角与舒城县交界处,最高峰坐落在黄甲镇境内的
大徽尖,海拔1057米;中部丘陵由西北部山根向东南湖区平缓倾降,呈扇面展布,海拔多在20~30米;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主要为河积平原,沿湖有少量
湖积平原和河口平原汇合。
水文水利
水文
桐城市境内河道交织,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形成大沙河、挂车河、
龙眠河、
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
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
长江。地表径流量年均9.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1.3亿立方米。
大沙河
大沙河源于
岳西县魏岭乡松毛尖,在 桐 (城)潜 (山)交界处的沙河铺入境,经练潭村至陡起墩入菜子湖,全长90.8千米。桐城境内长74.79千米,流域面积348平方千米。汛期最大泄洪量达6100立方米/秒。每年夏末至秋、冬为枯水期,全河流量仅2〜3立方米/秒。
挂车河
挂车河源于桐(城)潜 (山)舒 (城)三 县 (市)交界的三芝庵东南坡,经椒岩、唐家湾、三道河口、挂镇、新安渡,至许家嘴入嬉子湖,全长45千米,流域面积325.8平方千米。汛期最大泄洪量1072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1~2立方米/秒。
龙眠河
龙眠河源于桐(城)舒 (城)分界的老关岭,经
石板桥、黄柏岭、境主庙、城区、铁铺、金神墩,于苏老屋处注入嬉子湖,全长43千米,流域面积318.8平方千米。汛期水流量为800立方米/秒左右,枯水期往往断流。
孔城河
孔城河源于大关西北的天堂山,集桐 (城)庐 (江)枞 (阳)三 县 (市)边境之水,主流经双河口、大关街、土岭、小郭庄、兴店、尹河街,在
孔城镇南注入白兔湖,全长35.88千米,流域面积574.6平方千米,桐城市境内为396平方千米,汛期在4~8月份,最大泄洪量为848立方米/秒,枯水期常常断流。
水利
截至2012年,桐城全市有中、小型水库58座,总库容1.50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座,为牯牛背和
境主庙水库,总库容1.06亿立方米;小 (一)型水库8座,为汪洋、双龙、五岭、河沿、山、石南、王屋和朱山冲水库,总库容0.25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48座,总库容0. 1865亿立方米。 全市共有塘堰2.3万 口 (条),主要分布于丘陵圩区,总水面约32平方公里,总容水量1.3亿立方米。大塘有大竹塘、大官塘、白陂塘、白塘、青庙塘等。大堰有孔洪堰 、新店堰、茅草堰等。
截至2016年1月,桐城市建有建饮水安全工程34处,小水库7座,更新改造小泵站885千瓦,新建、加固小水闸43座,改造中小灌区2.1万亩,整治河沟渠98条,扩挖塘坝1950口,改造末级渠系0.7万亩,完成土石方532万方。
截至2023年2月,桐城市境内最大的水利设施分别是:与
枞阳县共有的
菜子湖,东西长22千米,南北平均宽约8千米;
牯牛背水库,建于1965年4月,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1958年3月建成发电的麻山嘴儿冲水电站。截至2023年8月,桐城市已先后统筹谋划鲁山水库工程、大沙河后续防洪治理工程、桐城市水系
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
龙眠河、挂车河、
孔城河治理工程等23个水利大项目,总投资209亿元,完成3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狮山、响水岩、翅鸡塔水库分别位于吕亭、范岗镇境内,3座小水库总库容103.23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27万亩、防洪保护人口1.9万人、保护耕地2万亩 。
土壤
桐城市境内的土壤共有3个类型区,8个土类、14个亚类、54个土属、91个土种。
三个类型区为山区、岗地区和圩畈区。山区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酸性岩风化物,由酸性岩残积、坡积、洪积物发育而成。丘岗地区土壤成土母质以下蜀系黄土为主,次为第四纪红土和紫色岩类风化物。圩畈区土壤成土母质系河流冲积而成。
8个土类在桐城市境内分布为:水稻土全县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南圩畈区;黄棕壤分布于范岗、晴岚乡一线以北的低山和丘陵;棕红壤分布于范岗、晴岚一线以南低山和丘陵区;紫色土零星分布于丘陵上部;潮土分布于沿河中下游地带;棕壤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山地;石灰(岩)土零星分布于汪河、中义等乡的山地;
草甸土700亩分布于沿湖各乡的湖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截至2019年12月31日,桐城市有耕地49268.50公顷(739027.50亩),种植园地3927.90公顷(58918.50亩),林地50287.48公顷(754312.20亩),草地936.43公顷(14046.45亩),湿地597.87公顷(8968.05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828.31公顷(312424.65亩),交通运输用地总面2794.43公顷(41916.45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共25197.30公顷(377959.50亩)。
矿产资源
桐城市矿产资源种类较少,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仅有 5 种,其中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地7 处,分别为
铁矿1处、石棉矿 1 处、片麻岩矿 3 处、建筑用花岗岩矿1 处、矿泉水1处;尚有未查明储量的矿产 1 种,为晶质
石墨矿。能源矿产主要是煤炭,零星资源,资源储量不明。金属矿产主要是铁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400.6 万吨,尚未开发利用。非金属矿产发现矿种 4 种,其中晶质石墨矿估算资源量20.28 万吨,待进一步勘查。
石棉矿零星资源,累计查明资源储量0.31万吨(
矿石量 15 万吨),尚未开发利用。建筑用
片麻岩矿累积查明资源量967.68 万立方米,保有资源量 854.11 万立方米。建筑用花岗岩矿累积查明资源量 54.94 万立方米,保有资源量54.94 万立方米。水气矿产矿泉水:矿产地 1 处,为小型,日允许开采量285立方米。桐城市除非金属外,其他矿产均匮乏。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集中,成矿规律性强,资源潜力大,开采条件有利。
森林资源
桐城市森林质量相对较低,森林资源以人工纯林为主体,天然林少,人工林比重达85.45%,纯林多,混交林少,树种单一。林地产出率不高,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较小,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和蓄积量低于全省平均值,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仅3.76立方米/亩,且低产低效残次林所占比例较高;中幼龄林在乔木林中所占比重较大,达44%。桐城市林业产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较低,桐城市林业第一产业主要是
油茶、
美国山核桃产业,栽培面积仅11万亩,绿化苗木面积8万亩,规模不大。
水资源
桐城市地表水资源丰富,水体主要有湖泊、河流、水库、塘堰四种。正常年景水面积约164平方千米(不含河流),其中天然湖泊水面积约97平方千米,已控制湖沟水面积约18平方千米,塘堰水面积约32平方千米,水库水面积约17平方千米。总蓄水量3.38亿立方米(不含天然湖泊蓄水量),其中,已控制湖沟蓄水量0.81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1.48亿立方米,塘堰蓄水量1.09亿立方米。此外,全市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为8.5亿立方米,其中有近6亿立方米通过县内大小河流经
菜子湖流入
长江。
桐城市地下水,根据地形、岩性和构造条件及富水性,分为两个含水带,
基岩裂隙水含水带和平畈区松散层孔隙含水带。基岩裂隙水含水带包括
大别山基岩裂隙水和丘陵基岩裂隙水,单井涌水量10-100吨/日,资源模数为4.79万吨/平方千米年。丘陵基岩裂隙水分布于丘陵区,单井涌水量5—30吨/日。县城以北丘陵单井涌水量仅为20~100吨/日,资源模数为0.25万吨/平方千米年。平畈区松散层孔隙含水带,分布沿河两岸冲击层内,单井涌水量998—1166吨/日,资源模数为1750万吨/平方千米年。桐城县地下水属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HCO3(碳酸氢根)一型淡水,水质良好。埋藏深度:山区不超过80至90米;丘陵区为1.16至8米,局部大于10米;圩畈区为0.3至3米。部分地区地下水出露,如吕亭的洞宾泉、青草的吉庆沙渗泉等,四季不枯。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桐城市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植被、
马尾松植被、灌丛植被、草丛植被、沼泽植被与水生植被等5种天然植被类型。珍稀植物有
杜仲、
琅琊榆、蜻实等7种。截至2023年2月,桐城市境内有珍稀树种有银杏、
金钱松、
鹅掌楸、
青钱柳、
银缕梅、
厚朴、杜仲、香果树、
榔榆、
天目木姜子等。
动物
桐城市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
鳞甲目、
水獭亚科、
小灵猫、
江豚、
丹顶鹤、
东方白鹳、
白颈长尾雉、鸳鸯、
大鸨、
喜鹊、
大鲵属、
虎纹蛙等13种;截至2023年2月,桐城市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东方白鹳、
黑鹳、白鹤、
白头鹤、白颈长尾雉、穿山甲等,二级保护动物有水、小灵猫、獐、
白面狸、
小天鹅、
白额雁、
白琵鹭、
白腹鹞、
雕鸮、大、虎纹蛙等。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3年8月,桐城市有3个自然保护地,分别是龙眠山省级森林公园、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珠檀保护点,总面积12577.89公顷。
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南临长江,北倚
大别山,由
泊湖、
武昌湖、
菜子湖、
破罡湖、
白荡湖、
枫沙湖和陈瑶湖7个湖泊组成,总面积50332公顷。
安庆市沿江湖泊湿地共记录鸟类16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物种3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17种。有
两栖纲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种,主要包括
虎纹蛙和
大鲵属。省二级保护动物有中华
中华蟾蜍、
黑斑侧褶蛙、
金线侧褶蛙、
黄喉拟水龟、乌龟、
王锦蛇、
黑眉锦蛇、
乌梢蛇和
眼镜蛇9种。兽类26种,隶属7目、13科,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
鳞甲目、
江豚、
水獭亚科、獐共4种,属安徽省级保护物种有花面狸。
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二级保护植物7种。
水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古老
孑遗植物,零星栽植堤岸边,没有形成大面积用材林。
水蕨、
中华结缕草、乌苏里聚草、四角刻叶菱、野大豆、
多杆香樟及莲是国家II级保护植物,在泊湖、
武昌湖、
破罡湖、
菜子湖等皆有分布。
自然灾害
桐城市风、雹、雪、雷、
霜冻、雨淞等自然灾害亦时有发生,以水、旱灾害较为频繁。
2020年汛期,
嬉子湖镇遭受特大洪涝自然灾害。全镇受灾人口1695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4670.95亩,绝收面积23425.65亩毁坏耕地面积258亩。直接经济损失13366.615万元,其中,农业损失9579.295万元,企业损失1900万元,水利基础设施损失1605.12万元,公益设施损失200万元,家庭财产损失82.2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2月,桐城市辖12个镇、3个街道,市政府驻
文昌街道。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桐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桐城全市常住人口为59362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2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3717人,占49.48%;女性人口为299912人,占50.52%。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7.93。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5402人,占14.39%;15-59岁人口为379261人,占63.89%;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8966人,占21.7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5486人,占17.77%。
截至2022年末,桐城全市总人口74.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万人;当年出生人口3883人,比上年减少1140人;当年死亡人口4569人,比上年增加271人。
民族
桐城市境内为
汉族聚居区,另有
回族、
壮族、
满族、
苗族、
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回族,其次为壮族。截至2016年6月,桐城全市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383人,涉33个民族成分,以回族、苗族、壮族为主,主要分布在城区、
孔城镇等多个镇(街道)。
语言
桐城方言以城关话为代表,除少数村镇外,多数都跟城关话相同或相近。城关话跟安庆方言关系密切,同属江淮官话洪巢片范围。它有以下六个特点:(1)有入声,入声并有高低之分,去声不分阴阳。(2)“盆”与“笨”“同"与“洞”等字不读浊声母,也不全读送气清声母;而是依古声调之别,声母浊变清的规律,平声读送气清声母,仄声读不送气的清声母。(3)不分尖团音,“酒”与“九”等类字读音同为团音。(4)根”=“庚”“斤”=“经”等韵尾同为11尾。(5)“班”与“搬”“关”与“官”的韵母不同,一为an、uan,一为on、uon。(6)第三人称代词说“他”。桐城方言处在江淮官话西南部边沿地带上,县境西南部分带有邻近
赣语方言(潜山方言、怀宁方言)的一些特征。桐城方言跟北边
舒城县方言虽同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有一些村的方言略带舒城方音特点。县东南部的罗岭,有一些村的方言带有安庆方言色彩。桐城县鲟鱼管理区在
枞阳县南面,当地方音跟枞阳相同。
宗教信仰
桐城先后有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传入。其中佛教历史最为悠久,大约在佛教传入
中原地区的初期──汉末、三国时期就有了传布。1983年10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桐城县佛教理事会,隶属于县委统战部管理。1984年12月,省政府将净土莲社、仁寿庵、慈云庵、西峰庵等4座寺庙列为省级重点佛教开放寺庙。桐城境内的佛教派别为汉语系,截至2023年有
白马寺、白扬寺、别峰寺等73个佛教活动场所。
新中国成立前,无专门宗教管理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宗教事务由县委统战部主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管理机构瘫痪。1976年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1983年,桐城成立佛教协会。1985年,县政府设民族宗教事务科,主要宣传国家法律、法令,管理宗教事务,教育僧尼教徒爱国守法和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佛教约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传入桐城。桐城县佛教徒有两类:一类为正式出家的僧尼,他们落发禁婚,长年茹素,每日在寺庙经堂定时诵经拜佛,严守教规;二为居士,即在家设佛像、供菩萨,进行宗教活动。
道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传入桐城。桐城境内道教属一正道,崇拜
玉皇大帝、城隍老爷、
张亚子和
岳飞。道观内有道长,一般道教徒称为道士。县内道教活动主要为祈雨、驱邪、求仙益寿、超度亡灵等。
天主教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
法国传教士石资训(音)首次来桐城传教。民国2年(1913年),安徽耶稣教会会长恩思铎(音)由
安庆市来桐城,于县城西北便宜门内山坡上建天主教堂,建筑面积1943平方米,房屋59间,设有礼拜大厅、神甫住宅和两层尖顶钟楼,为
哥特式建筑。同时在
青草镇、义津桥(今属
枞阳县)设分教堂,将天主教渗透到农村集镇。
基督教于清
宣统元年(1909年),由英国基督教内地会牧师戴存信(音)来桐城,先租赁紫来桥桥楼,后
典买紫来街金冠中9间店房为布遭所,开展传教活动。
经济
综述
桐城市致力于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全面招商引资、央企合作、企业上市、暖企行动,已形成汽车零部件、绿色包装、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特色产业集群,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
安庆市龙头、全省第一方阵。2022年桐城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2.0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3.9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79.8亿元,增长4.2%。三次产业比例为8.48:51.75:39.77。
第一产业
桐城市农业已形成粮油、畜牧、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茶叶、棉茧、园林三大特色产业,建成水禽羽绒、绿色食品、棉茧加工等产业集群。截至2022年10月,以鸿润、霞珍、金梦源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水禽养殖、羽绒及
蛋制品加工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以大关镇为中心区域的水禽养殖带。以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为依托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已现雏形。以双龙丝绸、海锦棉业、振兴棉业等省、
安庆市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棉茧加工产业集群正在悄然兴起。除以上重点板块外,
三元杂交猪产业、茶产业、花卉园林产业也初具规模。
农林牧
渔业完成总产值7.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总产值0.9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6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1.7万吨;
油料种植面积1.0万公顷,油料总产量2.6吨;棉花种植面积647公顷,棉花总产量532吨。茶园实有面积3672.5公顷,茶叶产量554吨;蔬菜种植面积6382公顷,产量19.0万吨,园林水果产量1451吨。生猪出栏26.7万头,牛0.3万头,羊出栏0.9万只,家禽出栏614.0万只,猪肉产量2.2万吨,禽蛋产量7.8万吨。生猪存栏量13.8万头,水产品产量4.0万吨。
第二产业
桐城市拥有包装印刷、机械电子、家纺服装、医药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机电装备、绿色包装两大首位产业。已形成“两新一同(医)”为代表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能源、稳定
同位素(医工医药)。2022年,桐城市身2021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荣获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和2022年一、二季度省投资“赛马”激励县(市)。签约国轩动力电池、中建材太阳能新能源基地两个百亿级产业项目及厚鼎能源、曙光同力、臻兴科技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2个,总投资额达408.59亿元。有规上企业406家,其中高新企业94家、战新企业9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新增企业上云50家,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3家、智能工厂和绿色工厂各1家;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0个。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产业先后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2022年桐城全部工业总产值比2021年增长8.8%。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22.7万吨标准煤。橡胶和
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6个主导行业工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2%、28.9%、10.8%、24.2%、32.4%、-11.8%;全市统计的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输送机械产量为5.4万吨,大米产量为15.3万吨,塑料制品产量为98.9万吨,无纺布产量为3.9万吨,玻璃纤维纱产量为0.5万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5.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1.99亿元。。
第三产业
桐城市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第三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为主。2022年,桐城全市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2.8亿元;房屋施工面积41.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5.0亿元。资质以上
建筑施工企业95家,完成总产值7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6亿元,全市限上
商贸企业190家(新增63家)。2022年全年,桐城市接待国内游客456万人次,下降14.5%,国内旅游收入30.4亿元。
桐城市借助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助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截至2023年4月桐城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达148个,其中
安庆市市级以上21个;休闲渔业点175家,其中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2家,省级休闲渔业基地10家,2022年休闲农业接待41.2万人次,营业收入3.71亿元。
嬉子湖生态旅游成功申报为首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苗山
生态公园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嬉子湖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20个主体被认定为安庆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吕亭镇双龙村引进军翔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盘活闲置农房1660平方米,兴办野外拓展训练基地;
唐湾镇通过流转闲置农房、闲置宅基地和小学等,投资300余万元,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中共桐怀潜“一大”会议旧址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嬉湖印象景区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盘活闲置农房1200平方米,逐渐形成吃住游一体的旅游休闲园区。依托山区3.5万亩生态茶园和文化资源,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茶旅融合新业态。成功申报“千年文都 红色茶乡”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在
龙眠街道双溪村投资50万元实施“
桐城小花地标保护工程”项目,建成桐城小花茶文化馆。通过“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项目投资50万元、“三化茶园建设”项目投资42.5万元建立投子
山茶文化公园。举办2届龙虾文化旅游节、6届唐湾农耕文化节暨插秧节、2届“桐城小花茶采摘开园仪式”和采茶
清明节等活动。
截至2023年7月,桐城市培育乡村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旅游园区91家。2023年上半年,桐城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营业收入超2亿元,接待游客达67万余人次;休闲农业园区从业人员达1500人,带动农户超3100户,户均增收约3000元。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2年6月,桐城市有1个国家级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双新经济开发区。
桐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于2001年,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位于桐城市中部,总规划面积6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2月,已建成面积18.7平方千米。2021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安庆市成功获批首批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涵盖桐城经开区20平方千米。
2022年桐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进入全国百强,位列83位,中部地区列28位,安徽省国家级经开区列第5位。园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发展包装印刷、机械电子、家纺服装、医药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机电装备、绿色包装两大首位产业。已形成“两新一同(医)”为代表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能源、稳定
同位素(医工医药)。截至2023年2月,桐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企业400余家,四上企业256家,其中外资企业12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8家,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8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35个,其中国家级质检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安徽省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各1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专精特新”企业24家,省级创业孵化器2家,省级
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5人。
桐城经开区双新产业园
桐城经开区双新园区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按照省级开发区标准建设,规划面积10平方千米,是“中国绿色包装创新试验区”“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园区位于桐城市南部
新渡镇和双港镇之间,
206国道、
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和
合九铁路穿区而过,水路经
菜子湖通达江海,距
合肥市、
安庆天柱山机场均在一小时路程,距沪蓉高速出入口6分钟车程,距合安高铁安庆西站15分钟车程。双新产业园是中国包装产业基地之一,截至2023年3月,已入驻企业150余家,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各类塑包企业,其中产值亿元以上塑包企业40余家,博兴塑业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格努博尔塑业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西安理工大学与园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园区塑料包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桐城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2526人,在校生6161人,毕业生194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招生1076人,在校生5128人,毕业生2211人。普通中学40所,招生8554人,在校生26740人,毕业生9674人,初中升学率99.9%,
高中升学率87.9%。普通小学60所,招生5297人,在校生30342人,毕业生456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04年,2010年3月,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桐城师专。截至2023年6月,桐城师专设有思政教学部、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等6个教学系部;共开设专业26个。图书馆藏书33.7万册,数字资源量36549.5GB,现刊500余种;建有校内实训基地30个,校外实训基地167个;有教职工280人,全日制在校生6449人。学校先后获得安徽省“体卫工作双优学校”、安徽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全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安徽省“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
医疗事业
截至2022年末,桐城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11个,床位数3421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24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09人,注册
护师、护士1546人。
截至2023年3月,桐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有23个,其中,医院2个,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桐城市妇幼保健计划桐城市生育服务中心1个,桐城市卫健委综合监督所1个,桐城市血吸虫病防治站1个,卫生服务中心4个,卫生院13个。
桐城市人民医院
桐城市人民医院位于桐城市西大街22号,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挂牌上海同济医院桐城分院,加盟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中科大
第一附属医院医联体,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和安徽省“防治卒中中心”成员单位。先后荣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安徽省诚信医院”“安徽省医德医风示范医院”“安徽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10月,桐城市共建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四馆;15个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198个基层服务点;198个农家书屋、21个
公共电子阅览室,221个村(社区)文体活动室。桐城市共有民营剧团和黄梅戏戏迷俱乐部38个,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到1300多人,群文辅导员队伍达620人。
截至2022年10月,近十年,桐城市先后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惠民专场演出暨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走进安徽桐城、农民
丰收节等系列活动。歌曲《六尺巷》登上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舞台,《幸福茶歌》荣获安徽省第十三届皖江八市群艺(原创歌曲)大赛金奖。《桐城方言》《六尺巷里的人和事》《桐城歌研究论文集》《桐城派大辞典》等先后出版发行。年均送戏下乡224场,送电影下乡3000多场,举办各种展览60多场次、各类文艺演出300多期次;图书馆年度下基层服务70余场次,文化馆年度基层流动演出30余场次、展览15场次。
桐城市文化馆
桐城市文化馆始建于1949年8月,时名人民教育馆,1951年定名为桐城县文化馆,1996年拆县设市改为桐城市文化馆,2010年增设桐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机构合署办公。内设:办公室、非遗办公室、数字文化服务部、艺术(创作)部、群文(培训)部、文化志愿者办公室、小剧场(周末影院)。桐城市文化馆连续在2015年、2019年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2018年建立总分馆制,免费开放,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
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位于桐城市市民广场北侧,每周二至周日和法定节假日全天对外开放。1950年开始,桐城县人民政府确定文物工作由县文化馆主管。1979年11月,成立桐城县文物管理所。1984年4月,桐城县文物管理所更名为桐城县博物馆。1996年桐城撤县设市,桐城县博物馆更名为
桐城市博物馆。2012年5月,国务院批准桐城市博物馆冠名为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为
国家三级博物馆,展厅面积6200平方米,辟有文都风华、桐城派文物陈列、
孔子等一圣四公十二哲大型泥彩塑复原陈列等固定陈列。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以明清桐城文化名人书画的收藏为特色馆藏,文物藏品总计26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件(套),二级文物91件(套),三级文物539件(套),珍贵文物有新石器双孔石刀、
春秋青铜兽耳尊、汉“大布黄千”钱范、宋青白釉瓜棱双系盘口壶、
方以智论书法手卷、
姚鼐行书轴、
张若霭行书楹联等。
桐城市图书馆
桐城市图书馆是政府设立的县级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位于充满古典和时尚元素的桐城市盛唐广场北侧。桐城市图书馆自1964年成立,现馆为主体五层大楼,于2006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2009年、2013年、2017年三次被文旅部评定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
科学事业
2023年,桐城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与
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共建产业研发中心,围绕机电装备、绿色包装和生物医药等产业,联合开展技术需求征集、项目需求普查等合作。组织政产学研用活动60余次,完成与
中国科学院、
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30余项科研成果的对接。举办产需对接活动5场次,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3个。建立健全
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4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145家。截至2023年7月,桐城全市共培育高新企业94家、战新企业96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全市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126家,今年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60余人、创新创业团队4个。截至2023年9月,桐城全市新授权发明专利65件,有效发明专利714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2件。完成专利权质押11笔,质押金额8700万元。
2023年8月,桐城市安徽金田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BOPE包装新材料研发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安徽龙眠山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油茶功能营养油低温压榨物理炼制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分别获2023年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高新领域和农业领域项目立项,将获省级资金奖补约900万元。
体育事业
截止2019年12月,桐城市全市体育设施健全,有体育单项协会18个,体育总会1个,体育俱乐部5个。桐城市196个行政村、27个社居委全部配置了体育器材。截至2022年末,桐城市有体育场馆4个,全年全市开展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20次,体育馆内举办公益性体育赛事4次。
2022年度,桐城市各级各类学校有体育专职教师187名,兼职体育教师396名。2022年,在
安庆市率先开展小学六年级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测试效果良好。
桐城市体育中心
桐城市体育中心位于桐城市和平东路与和平路交叉口北150米处。桐城市体育中心用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775平方米,室内场地面积3700平方米,室外场地面积21800平方米。体育中心单体为体育场和全民健身馆,位于桐城市海峰路与和平路交叉口,建筑面积26000平方。体育场:看台9500座、标准
田径场;全民健身馆:是集游泳馆、篮球馆、羽毛球馆、
壁球场、操房于一体的场馆。
人居环境
2022年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有效天数共365天,其中“优”158天,“良”184天;轻度污染及以下天数为23天。境内主要水体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2年桐城市国控断面2个,省控断面6个,均达到考核要求。县级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2年,桐城市实现全市公共场域清扫保洁全覆盖;污水收集率提高到7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6%;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5%,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
截至2023年2月,桐城全市林地达79.0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
林木绿化率41.6%,林业用地绿化率达到99.6%以上。湿地面积22.28万亩,国家级
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市”“安徽省森林城市”,
安徽省桐城中学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已成功创建11个省级森林城镇、90个省级森林村庄,双溪村、
黄铺村等5村庄跻身全国生态文化村。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桐城市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0.3万人,城乡居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民参保人数59.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9%,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实际补偿比例58.1%;职工医保人数5.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总计为65.12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5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1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292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4001人。
截至2023年8月,桐城市建有养老机构27家,其中三星级4家,四星级1家,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09张;开展居家上门服务5.86万次;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0个;新增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10个,其中老年食堂3个,老年助餐点7个。
截至2023年9月,桐城市残疾人联合会为308名“0-16岁”
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残疾儿童假肢和矫形器适配31人,适配辅具16人,27名缺肢残疾人免费装配假肢。为948名精神残疾人提供药费补助。为残疾人免费发放辅助器具42件次。培训残疾人200余人次,帮助全市210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169人。
交通
综述
桐城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北至省会
合肥市90千米,南邻
安庆市68千米,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达之地,属合肥
都市圈南翼门户城市。合安九高铁、
合九铁路、德上高速、
上海—武汉高速公路、
合肥—安庆高速公路、G206、G237、
江淮运河纵贯全境,构成水陆交通干线网络。
公路
截至2020年12月31,桐城市公路总里程3340.023千米,其中:国道里程108.604千米,
省道里程178.06千米,县道里程451.895千米,乡道里程230.282千米,村道里程2371.182千米。
截至2022年5月,桐城市全市
农村公路均达四级及以上标准,农村公路等级路率100%。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8.2平方千米,建成区内道路网总里程239千米,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8.48,城市建成区道路面积率16%。城区内三级以上等级道路客运站2个,桐城市公路客运中心站和桐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站,与城市公交站点的换乘距离都小于300米。
截至2023年2月,桐城市境内有德上高速、
上海—武汉高速公路、
合肥—安庆高速公路、国道G206、国道G237等干线公路纵贯全境,城乡道路相互连通,初步形成以国省道为主线,以县道为支线,乡村道为连接线,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铁路
截至2023年6月,桐城市拥有
合九铁路,合安九高铁,并设有
桐城站、高铁
桐城东站和南站。已建成高速铁路(京港线)59千米,设高铁站2个,桐城至合肥高铁“公交化”运营,日开行高铁达11对。
大京九(北京至九龙)铁路东侧分流线合九(
合肥市至九江)铁路、纵贯市境南北,每日途经合九铁路桐城站的客、货运列车近20班次,可直达北京、
上海市、
广州市和
福州市等中心城市。
合安高铁桐城段
合安高铁桐城段全长44.53千米,途经吕亭、
孔城镇、龙腾、
金神、双港等镇,并在桐城设有桐城东站、
桐城南站两个站点,桐城也是唯一一个设有两个站点的
县级市。
桐城东站
桐城东站(Tongchengdong Railway Station)位于中国安徽省桐城市,是隶属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
铁路车站,主要途径线路为
京港高速铁路。桐城东站站房主体2层,两侧局部3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桐城东站是
合九高速铁路的枢纽站之一,合安九高铁是
京九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规划的沪汉蓉高铁第二通道的组成部分。
航运
桐城市境内有40千米三级航道,截至2022年5月,桐城市有5家航运企业,主要经营国内沿海、
长江干线及其支流普通
货船运输,拥有海运船舶52艘,
内河船舶18艘。
2023年9月16日,引江济淮工程航道
菜子湖航线正式开通试运行。引江济淮工程集供水、航运、生态综合效益于一体。引江济淮菜子湖航道自桐城市
鲟鱼镇经菜子湖入
巢湖。菜子湖航线试运行范围为合裕线巢湖湖区段20号标至枞阳船闸航道,试运行时间分为两个阶段:2023年9月16日至2024年4月30日,为试运行前期,船舶白天(7时到18时)通航;2024年5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为试运行后期,船舶全天24小时通航。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10月,桐城市共有出租汽车649台,公交车辆226台,其中新能源公交150台,开通公交线路40条,线路总里程690千米,年客运量约800万人次,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现有城区公交站亭150余个,今年又投入资金230万元,建设城乡公交候车亭70个。0
人文
综述
截至2023年,桐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桐城市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拥有四片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206处、不可移动文物506处、非遗项目71项;“
桐城派”文化、君子文化历久弥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城文庙、
文和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安徽省级非遗项目
六尺巷传说、铸胎掐丝珐琅、秋石制作技艺、王圩灯会、
桐城小花等。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11月,桐城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0个,
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16个。
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亦称“圣庙”,位于县城人民广场北端。始建于元代
延祐年间,址在东门外,毁于元末。明洪武初年移建于今址,后相继修19次。“文化大革命”中损坏严重,1987年仿明清图式重修。以南北成中轴线,对称布局,门楼、星门、泮池、泮桥及两边厢房为前院;大成门、东西庑、月台、大成殿为后院;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3平方米。1987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桐城文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廷玉墓
张廷玉墓,位于桐城市城西北
龙眠山,今属
龙眠乡双溪村。张廷玉历事清康、雍、乾三朝,先后充任礼户、吏部尚书,文华、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卒后
配享太庙。墓与其妻合葬,距其父张英坟约两公里,原占地1200平方米,墓葬规格,石制祭具墓饰,亦与其父相同。1968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墓上装饰物均遭毁坏。1983年3月县人民政府公布张廷玉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载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
中国名胜词典》一书。2013年,国务院公布张廷玉墓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戴名世墓
戴名世墓,俗称榜眼坟,位于红庙乡清水村,清
康熙戴名世因文字狱被斩,其弟辅世自京师扶亲归葬于所居南山砚庄之南。有碑,文曰“戴南山墓”。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9月,桐城市已形成国家、省、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项目涉及广泛,涵盖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医药、传统戏曲、传统医药、民俗八大类,71个代表性项目。其中桐城歌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保护名录;六尺巷传说、铸胎掐丝珐琅、秋石制作技艺等8个项目,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桐城谚语、鹿儿城传说等12个项目录入
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有8大类53个项目;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8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两处,分别是桐城市佛光铜质工艺品有限公司和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桐城歌
桐城歌是桐城的地方
民俗音乐,有很强的文学与艺术性,对不少地域的民歌起到范本借鉴的作用。桐城歌曾影响着
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对桐城文人的辞赋创作产生很大影响。2008年,桐城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尺巷传说
在安徽桐城市的西南方向,有一条长100米,宽2米的巷子。从
康熙开始,便流传着一则关于“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代康熙年间,
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
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2006年12月,
六尺巷传说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以铜质铸胎为体,经过掐丝、点琅、磨琅、鎏金等工序,最终形成器型高雅、纹饰精美的艺术品。然而,明末之后的铸胎掐丝珐琅器基本已经绝迹。桐城的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在继承
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复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14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区域文化
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
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文派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
方苞,经刘大魁、
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文学流派。戴名世、方苞、刘大、姚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
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亦不无启迪借鉴之作用。
桐城派非政治集团,而是学术流派。虽尊崇程朱理学,但更主张“文无古今,随事以适当时之用而已。”清王朝的文化政策首要的是强调文章要为其政治服务,而桐城派则更坚持文学家和文学本身的主体性,且通过创作实践,创立系统完整的文学理论。这是桐城派之所以兴盛、发展的最根本性的内因。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是对秦、汉历代以来史传文学写作经验的吸取和总结。其散文理论滥觞于
戴名世,正式提出的是
方苞,又经
刘大櫆的补充,至
姚鼐发展而完善。
艺术
黄梅戏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
民俗音乐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
黄梅戏唱腔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主腔是
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
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三腔有多个共同点,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
黄梅戏伴奏
黄梅戏最初只有
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吸收
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起初,
黄梅戏无伴奏曲牌,
中国抗日战争前后因与徽调、京戏同台演出,才吸收了京剧中的《三枪》《大开门》《小开门》《枯皇天》等曲牌。新中国成立初期,艺人吸收一些民间吹打及道教音乐中的《游春》《琵琶词》等曲牌,使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
黄梅戏角色行当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因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黄梅戏优秀剧目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
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
夫妻观灯》《
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
小辞店》《
玉堂春》《西楼会》《纺棉花》等。
桐城歌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
汉族民歌,是汉族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汉族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由山歌、
民俗音乐、小调三大类组成。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
桐城八景歌
一景桐梓出晴岚,二景练潭现秋月,三景投子报晓钟,四景孔城映暮雪,五景浮山透夕照,六景枞江听夜雪,七景竹湖观落雁,八景荻浦抢归帆。景景别致都精妙,桐邑独有好风光。
桐家处处有歌仙
五句山歌五句连,五句歌儿连成片,湘鄂浙赣歌千首,没我五句歌儿妍,桐家处处有歌仙。
劝姐嫁到我桐城
相认大姐在
舒城县,来来去去翻大岭,翻一次大岭淌一身汗,劝姐嫁到我桐城,我桐城,两县并做一县人。
习俗
拉饭习俗
旧时桐城山区少水田,粮食以小麦、玉米、
番薯等为主,大米显得珍贵。山里人待客热诚,每逢客至,总要热情劝客人多吃饭,长此以往,相沿成拉饭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山区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拉饭不再是仅仅让客人吃饱肚子,而已成为一种逗乐行为。
大凡家里来有贵客,特别是新亲、稀客,一般都要极力劝饭,甚至抛饭取乐。席间不兴劝酒,极力劝饭。劝饭者多为姑娘、小媳妇们,她们不仅能说善劝,且有一手抛饭技艺。不管客人如何防备,她们都能趁客人一不留心的瞬间,于一米开外处将饭准确地抛入客人碗中。按乡俗,盛在碗里的饭一般不能剩留,客人既要吃掉碗里的饭,又要时时提防再有饭抛来。抛与防之间,斗智斗巧,场面十分热闹有趣。
除山区外,桐城不少乡村也有拉饭习俗,但仅在招待新姑爷的宴席上拉饭。新姑爷初到丈人家,村里姑娘、嫂子们轮番盛饭,硬要新姑爷吃下去。碗里上为米饭,下为辣椒糊,往往辣得新姑爷大汗淋漓,连声告饶,以此为乐。
丰俭称家的嫁妆
嫁妆,陪嫁的财物,又叫嫁妆、嫁等。女儿出嫁陪送嫁妆,为一种婚姻风俗。桐城境内此俗的情况是,女儿出嫁前,娘家应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和男方家庭情况,为女儿置办嫁妆。如家庭经济许可,可从床上盖的被褥到洗脚盆桶一一置全,经济拮据者,也要考虑至少备上一套盆桶。备好的嫁妆,应在女儿出嫁时一道陪送。全国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档次也逐渐提高,如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农村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女孩出嫁时,嫁妆不仅有传统的被、箱、盆等,还添加电冰箱、洗衣机、彩电、摩托车之类的现代化物品。家庭经济殷实者,还在陪嫁的箱子里揣上
钱币或存摺。
“回门”不忘养育恩
回门,是古时传下来的一种婚姻风俗。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进门”,从婆家回到娘家称“回门”,新婚夫妇一块回门,取成双成对吉祥意,称“双回门”。因回门一般在新婚的第三日,故又称“三朝回门”。回门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表示女儿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恩、女婿感谢岳父母恩德及女婿女儿婚后很恩爱等意义。回门这天,新郎要带上寓意美好的礼品向岳父母及亲族分赠,如糖果糕点、猪肉
面条、烟酒之类。这些礼品除猪肉外,均须双数,喻成双成对。猪肉应是二斤半,意双伴,夫妻恩爱相伴相亲,白头偕老。这天中午,岳父家设丰盛筵席款待新婿。新婿入席居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婿以酒(或代替物)依次起身拜岳父母及尊长。午饭后,新婚夫妇应即时返回。若路远或其它原因需留宿,则不准同房,否则不吉利。走时,岳家要回赠两条糕,或另加一只母鸡带回。糕是“高来高去”,“鸡”取“吉”意。
饮食
城区和圩畈区居民以食大米为主,习惯两稀一干(早、晚
稀饭,中午干饭)。黄甲、大关等山区以玉米、
番薯等杂粮为主食,做成六谷(玉米)粑和山芋六谷糊。佐食以各种应时瓜菜为主,春有莴笋、
茼蒿,夏有茄子、辣椒,秋有南瓜、
豇豆,冬有白菜、
青萝卜。豆腐脑、豆腐、
豆皮、
千张、
豆腐干等四季均有制作供应。菜肴制作主要有红烧、清炖、
粉蒸、水汆、爆、炒、卤等。城镇居民买菜居多,荤素搭配因家境而异。农家常年以自种蔬菜为主。城乡均有制作备用菜肴的习俗,春季制作
腐乳,夏初霉雨季节制作豆酱或
麦酱,夏季家家水磨红大椒,秋季户户
腌白菜、萝卜,入冬后大部分人家开始
腌鱼、肉、
板鸭和灌制
腊肠,俗称腌腊货。
春节前后,城镇居民喜蒸
丰糕。
米饺
孔城米饺,是桐城传统美食名点。饺子本以面粉制作,而孔城米饺则以米为原料,通过传统工艺制作,在食用上具有鲜嫩味美的特点,故被视为有影响的民间名食。到桐城参观旅游的海内外客人,为能品尝到“孔城米饺”而感到有幸。
孔城米饺基本制作方法,是将上等糯米和
籼米,按一定比例掺合后用水浸泡。入骨后捞起放进碓臼成米泥,再经摊板揣揉,搓拉成条。掐成一个个段子后,摁成一张张饺皮,包上馅料,这样就可以上笼去蒸了。另一种制作方法是,选上等糯米和米,淘净,磨成粉,按七成糯三成籼的比例用新鲜开水和面。再将面揉熟。做出饺皮后装馅,成形,上笼。饺馅的制作,根据各自要求,有做青菜馅的,有做
豆沙馅的。还有的十分讲究,用新鲜后腿猪肉做馅,放上老骨汤、盐、姜、味精、葱花等。食用油炸米饺时,可浇上少许熟猪油。这样,不粘筷子不粑嘴,更加爽而不腻,香醇可口。
炆蛋
蛋,一种以新鲜
鸡蛋用
花椒、
五香等为佐料,用文火卤制出的家常食品。桐城人吃炆蛋早在清以前就已成一俗,清姚兴泉在《龙眠杂忆》中写道:“桐城好,祀祖洁晨兴。欢喜坨堆春果盒,
湘蕾金银花灿上元灯。炆蛋热腾腾。”炆蛋因场合不同,寓意各异,有多种叫法。新春待客的炆蛋称为“元宝”,婚嫁喜庆待客的炆蛋称为“喜蛋”,用
鸡腿、炆蛋下挂面招待来客称“喜茶”,等等。“元宝”反映人们追求圆满、渴望招财进宝的意思,“喜蛋”寓喜庆之事多得成担(谐音蛋),表达人们祈福求财的心理。
炆蛋制作方法为:取新鲜、个头均匀的
鸡蛋(以红壳蛋为佳)用水洗净,煮熟后在冷水中浸泡一会儿剥壳,放入瓦罐或其它容器,配上佐料盐、茶叶、
花椒、
肉桂、葱蒜等,加水后火煮,后用炆火直至入味上色。如今,炆蛋已由家居食用走入消费市场,市区餐馆及吃铺摊点,摆有热腾腾的炆蛋待客。炆蛋已成为桐城饮食文化的一道景观。
大关水碗
大关水碗,又名大关水席,是当地最有特色的一道名吃。源自
清代孔城镇,后传至大关一带不断拓展,底蕴深厚。烹制的山珍海味、鱼肉蔬菜等原料,经过制成条、块、丁、圆等菜型,以烧、焖、炖、煨、氽、溜、蒸等手法,分别制成各类汤羹形式的菜肴。由于制时注意火候大小徐疾以及调味配料适当等各个方面要素,烹制出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大关水碗主要有以下系列品种:有以牛、羊、猪、鸡、鸭等制成的“山系列”重头菜,以鱼、鳖、鳝、鳅、虾等制成的“海系列”当家菜,以竹笋、香菇、银耳、紫菜、
黄花菜制成的“草系列”
家常菜,以
龙眼、
大枣、莲子、荔枝、枸杞等制成的“药系列”滋补菜等等。
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2月,桐城市有省级传统村落7个,其中,双港镇练潭村、唐湾镇唐湾村为中国传统村落。
双港镇练潭村
练潭村隶属桐城市双港镇,坐落在桐城市最南端,与桐城市区和安庆市区成三角分布。练潭村与宜秀区罗岭镇毗邻,东边与福塘村接壤,西邻徐杉村,北接福华村,距安庆市区 35 千米,桐城市 33 千米,距双港镇7.8 千米,全村面积约7平方千米。2016年6月14日,双港镇练潭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唐湾镇唐湾村
唐湾镇唐湾村地处桐城市西部,距桐城市区32千米,桐潜公路穿境而过,属山区贫困村,是唐湾镇政府所在地。唐湾镇唐湾村,村内景点众多,拥有众多
古遗址和景点,唐湾村上排门古村落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民居群遗存丰富,民风犹存。
地方特产
桐城丰糕
丰糕为桐城
春节期间特有的一种食品,此时,家家户户制作或购买丰糕,以祈求来年吉祥大发,家兴业旺。由于丰糕好吃,且寓意深刻,春节吃丰糕的习俗已传几百年,而且越传越兴。
丰糕的传统制作,是取上等
籼米磨出淀粉,加
白糖和浑酒搅匀后发酵,糕粉发酵后表层出现泡花,即可上蒸笼蒸。上笼时用猛火,约蒸四十多分钟,上第二笼,同时将前一笼调至高格。如此一笼笼地上,直至手够不上时止。取糕时,可用一只筷子从糕的正中插入,如拔起时不粘糕,说明糕已熟透即可取笼。取出的糕,放置通风处凉十多分钟,即可用食用色素在糕面上书写“恭喜发财”“健康长寿”“国泰平安”之类的吉祥语,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丰糕的吃法,一是现蒸现切片吃,一是冷却后切片重蒸着吃,两者均可保持清香味醇的口感和绵软松泡的弹性。也可用油煎炸,吃起来酥脆爽口。丰糕易消化,不伤食,即使是荤糕,也油而不腻,老少皆宜。
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作为盛产于安徽省桐城市北部山区的茶叶,明清时期,伴随着桐城文派的崛起,桐城小花被作为贡品,特贡朝廷,属于中国历史名茶。桐城小花,一般在清明时节、
谷雨之前开采,选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由8000多颗鲜芽制成。桐城小花茶具有独特的“色翠汤清,
香佩兰甜韵”品质特征,外形舒展,色泽翠绿,形似兰花;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匀绿明。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桐城风物记》亦载
桐城小花“品不减龙井”。
名丹秋石
秋石,又名盆秋石、秋石丹,是桐城传统的地方药物名产。具有滋阴降火等药物功能,对患水肿、肾炎、心脏病及产妇
忌用食盐者,用此品代替使用,能很好地解决身体所需,无任何副作用。桐城生产秋石有千余年的历史。清姚兴泉所著的《龙眠杂忆》就有“炼成秋石即名丹”的记述。桐城的咸秋石是由人中白(童尿)和食盐加工而成。采用传统独特的制作方法,主要工序为烧盐、熬霜、锻霜。炼成的秋石形状如盆形(故又名盆秋石),结晶体色白而质坚,味咸无毒。主要成分为氯化纳,还含有
硫酸盐、钾、钙等元素。据《中药大辞内》和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等药物书籍介绍,秋石的主要功用是滋阴降火,明目清心,清热血、强筋骨,补虚利尿;对高温作业、流汗过多而形成的脱水者,可去暑解热,强心安神;对骨蒸劳热、咽喉肿痛以及虚损
痰火均具有一定疗效。
风景名胜
综述
桐城处于
黄山、
九华山、
庐山、
天柱山等黄金旅游路线的大旅游圈内。境内山水秀丽,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3家、国家AAA级景区3家、国家AA级景区2家。
主要景点
仙龙湖活海欢乐水世界景区
仙龙湖活海欢乐水世界景区位于,桐城市桐潜路西郊公园西2千米处仙龙湖度假区内,面积达20000平米,是大型水上乐园,超大体验式魔幻主题乐园,园区分疯狂
滑梯、疯狂活海、激情水迪吧、活海探秘四大区域,有刺激的滑道,稍缓和的冲浪,适合儿童的卡通造型游乐设施。仙龙湖活海欢乐水世界景区于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嬉子湖生态景区
嬉子湖生态旅游区,地处
安庆市和桐城市交界处,
嬉子湖镇西端,是桐城唯一的天然
内陆湖泊,因沿湖儿童嬉戏湖中而得名。嬉子湖生态景区,是集生态观光、
渔业休闲、乡村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有灯光秀、杂技、马戏、美食、露营等多种旅游体验项目,有游船、摩托艇、水上飞人、卡丁车、射击馆以及露营地等。嬉子湖生态景区于2011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孔城老街
孔城老街座落于
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区12千米,传说三国时期东吴国
吕蒙围墙筑城;作为连接大别山区和
长江水系的水陆商埠,隋唐时期逐渐形成水乡古镇风貌。老街南北走向,麻条石街心路面,全长2.2千米,是安徽最长的古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整条街呈“S”形状,由一条主街和一条横街构成,间引几条小巷与街后埠头相连。另有七巷十三弄。截至2023年2月,孔城老街有保护建筑118幢,属
皖中地区徽派建筑风格,具有江南水乡特色,街面宽度4米左右。代表景点有满江村茶楼、李鸿章钱庄、桐乡书院、白果厅遗址、
知府大宅、黄家大屋、抗战时期·团部旧址等。
孔城老街于2019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桐城市玉雕产业文化园
桐城市玉雕产业文化园位于桐城市经济开发区龙池路与和平路交叉口,总占地面积146667万平方米,园区总体框架呈“玉”字型结构,形成“一心、两轴、四区”的布局,由玉器博物馆、精品馆、加工区、贸易区、玉雕大师园、休闲区等功能分区组成。桐城市玉雕产业文化园于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桐城文庙-六尺巷
桐城文庙,亦称“圣庙”,地处桐城市市民广场北端,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3平方米。文庙始建于元延初年,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
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1984年4月,
桐城市博物馆成立,馆址设在文庙内,开辟有各项展览。展示“
孔子等一圣四公十二哲
塑像”“桐城地方文物精品”“
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等。桐城文庙于2006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胜利居委会,现在为安徽省荣誉军人休养院工作区,东起西后街,全长100米,均由
鹅卵石铺就。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清康熙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巨宅排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相府家人驰书京都,张英批诗寄回,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
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桐政字(1985)189号文件公布为桐城市保单位。
六尺巷于2006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2020年1月,桐城市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9月,桐城市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2021年11月,桐城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1年12月,桐城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市”。
2022年9月,桐城市被授予“2021-2025年度第一批安徽省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2年12月,桐城市获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和一、二季度省投资“赛马”激励县(市)。
2023年7月,桐城市被评定为“中国文学之乡”。
参考资料
> 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10-04
到院路线.安徽省桐城市人民医院.2023-10-23
玉雕园简介.桐城玉雕文化产业园.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