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号护卫舰(英语:Frigate Nanchong),舷号502,是中国第一型火炮护卫舰65型护卫舰的3号舰,舰上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由中国701所设计,中国
广州黄埔造船厂负责建造。
1961年,南充舰所属的
65型护卫舰开始研制。1966年5月,南充舰(舷号232)开工建设。1968年,南充舰下水。1969年,它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1974年,它正式定舷号为502。1974年,在
西沙海战中,南充舰承担了运输物资和人员的任务。1986年8月,它被命名为“南充”号。1988年2月,南充舰在
永暑岛参与保卫建立海洋观测站任务。同年3月13日下午,南充舰在
赤瓜礁插上中国国旗并在主权碑旁守护了一夜,粉碎了越军占领赤瓜礁的企图。3月14日6时,赤瓜礁的低潮期,越南海军HQ604号强行登上赤瓜礁,南充舰与越南海军发生对峙,在对峙过程中,越南海军率先开枪,击伤中国海军战士杨志亮,随后南充舰官兵开火,在南充舰射击9分钟后,越军604武装船被击沉,南充舰完好无损。之后,南充号护卫舰因1988年“3·14”海战,获得集体二等功。南充号护卫舰于1995年退役,随后被
海军博物馆收藏。2012年,南充舰被拆解。
南充号护卫舰所属的
65型护卫舰采用长艏楼线型,标准排水量1140吨、满载排水量1250吨,舰长90米,舰宽10.2米,标准排水量时吃水2.92米,最大吃水为3.2米,相邻两舱对称进水不沉,主机为2台3300马力的9EDZ43/67柴油机,双轴推进,最高航速为21节,续航力2700
海里/16节,自持力10昼夜。该型舰第一次采用了中国自行研制的343兆帕901舰用钢材;首次采用了380V的交流电制;首次使用了空调系统等。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国从
苏联转让制造了
01型护卫舰,进入60年代后,由于
南越在
南海地区频繁挑衅等原因,南海地区形势日益紧张,只有一艘老式护卫舰“南宁”号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急需一种火力强、航程远、适航性好的水面主战舰艇,担任南海辽阔海域的巡逻任务。由此,一型新的护卫舰的研制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1961年12月,为了加强南海舰队的实力,海军提出利用现有材料设备设计建造护卫舰。
研制经过
1961年12月,海军及七院领导指示701所设计一型新护卫舰,要求选用现设备采用成熟技术,在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先进,1962年2月至4月,701所完成了三种设计方案。6月,海军和七院召开了
65型护卫舰方案设计评审会议,确定了设计方案,正式批准了《65型舰战术技术任务书》,并确定1963年第三季度开工建造。1962年10月,三机部派员赴
广州黄埔造船厂,对在南方建造65型舰的方案进行调研。11月,三机部正式发出通知,要求加快65型舰的设计和试制工作,提出65型护卫舰由
江南造船负责,广州造船厂予以配合。196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工业部成立,1964年1月六机部下达关于生产65型舰的指示:第一批建造5艘,首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由于
台湾海峡尚未通航,
东海接收的军舰无法到
南海服役),在北方交船,后4艘采用转让建造的办法在广州造船厂建造,在南方交船。
建设服役
1966年5月,南充舰(舷号232)在
广州黄埔造船厂开工建设。南充舰1968年下水,1969年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1974年正式定舷号为502,1986年8月被命名为“南充”号。
南充号护卫舰于1995年退役,随后被
海军博物馆收藏。2012年,南充舰拆解。
舷号继承
2015年5月6日,502的舷号被
056型护卫舰黄石舰使用。
舰名继承
新一代南充舰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056A型
导弹护卫舰,舷号557,2018年下水,2021年7月更改舷号为647。
性能特点
总体设计
65型护卫舰采用长艏楼线型,标准排水量1140吨,满载排水量1250吨,标准排水量时吃水2.92米,最大吃水为3.2米,相邻两舱对称进水不沉,主机为2台3300马力的9EDZ43/67柴油机,
双轴推进,最高航速为21节,续航力2700
海里/16节,自持力10昼夜。该型舰第一次采用了中国自行研制的343兆帕901舰用钢材;首次采用了380V的交流电制;首次使用了空调系统等。
动力系统
65型护卫舰最后定型的9EDZ43/67型柴油机全功率3300马力储备功率6%,两台主机的总功率也仅6600马力(而当时国外同类型护卫舰动力装置的总功率一般在16000-20000马力之间)。由于9EDZ43/67型主机每台重量达75吨,且外型体积大,特别是机身高度高,因而占去了相当大的舰上空间。为此,设计师们设计了长首楼型以容纳高大的主机,这种舰型能使干舷增高,舰体的耐波性、大
转轴倾角稳性、不沉性和强度储备都超过平甲板型:又因千舷较高,适航性好,当舰体横摇到大角度时能产生较大的恢复
力矩,因而具备了抗大风浪的能力。1968年9月8日,南充舰执行任务时遭遇12级
强台风,舰体一下被抬上十几米的波峰,一下又被摔入波谷,舰体最大横摇角达63度,舱内都能听到舰体发出“吱吱的响声,但该舰同台风搏斗了48小时,两进台风中心,最终战胜了狂风恶浪。
武器系统
65型舰布置了3座单管100毫米主炮和4座双联装37毫米副炮。4座副炮呈
菱形布置,这样在任一方向上都可有3座副炮集火射击,使对空和对海火力都能得到最佳发挥,在当时的国外同类型舰上还找不到如此强的火力配置。虽然这些火炮未能配备射击指挥仪而显得先天不足,但对付
南越国舰艇还是绰绰有余的。
当时100毫米舰炮中国还不能自行生产,只好用从岸防阵地拆卸的
苏联 V-34型 56倍径100毫米岸防炮来替代。该炮射程(对海/对空522:514千米,弹丸重15.8
千克,初速895米/秒,射速12发/分。副炮为4门仿苏联B-11型63倍径双联装37毫米炮,这是中国海军的标准装备,既作小艇主炮,也作大舰副炮,射程(对海/对空)8/6千米,弹丸重0.7千克,初速880米/秒,射速2160发/分。经过努力,这些火炮都配上了电动扬弹机,使供弹快速、省力,有利战斗力的发挥。65型舰后部两舷处各装一挺75倍径的双联装14.5毫米舰用
机关枪,射程(对海/对空)2/1.2千米,弹丸重0.06
千克,初速1000米/秒,射速2150发/分。
舰上装有两座65式(仿
苏联RBU-1200型)五联装250毫米火箭深弹炮,配62式反潜火箭弹,射程400-1450米,弹重70千克,装药32千克,最大下潜速度6.85米/秒,对作战深度0-300米,作用半径5米,射速1发/分。但该炮没有配备
深水炸弹指挥仪,只能依靠射表实现无指挥仪条件下的攻潜,另外虽然其高低角可调,但不能旋回,对潜攻击时需要舰艇机动,而且人工装填也颇费时间,不利于二次攻潜。
舰尾有4门64式(仿苏联BMB-2型)432毫米深弹发射炮和深弹投掷架,64式深弹发射炮呈舷侧对称布置,固定为45度仰角,不能旋回,舷侧攻击距离有40、80和120米三种,使用的62式深弹(仿苏联BB-1型和62式反潜
火箭弹不同)重165
千克,装药当量达到135千克
三硝基甲苯,对潜作战深度10-330米,炮上备10枚。
船电系统
65型舰当时装备的警戒雷达只有引进的6602型
鱼雷快艇上配备的“皮头”雷达,作用距离20千米,功率小,性能差,外面罩有一个形如铅笔橡皮头的圆外罩,装在护卫舰的主桅上。声呐是引进的6604型猎潜舰配备的“塔米尔”小型舰壳声呐,平均探测距离0.8-1.3千米,最大跟踪距离2.5-3.3千米。
在电气系统方面,65型舰首次成功地采用了380伏交流电制。由于交流电使电压变换方便,电机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经济可靠,维护简单,而且当舰艇停靠码头时可方便地直接使用岸电,所以交流电制的先进性是毋容置疑的。该舰装备5套D6S-
摩托船117-4型柴油交流发电机组,380伏,50赫,电站功率100千瓦,为国产舰船电源交流化开了一个成功的先例。
65型舰是中国第一型安装空调的护卫舰,为中国军舰的空调布置和细节处理制定了一套可循的先例和规范,大大改善了舰员生活条件。该舰充分利用长首楼型舰体内部空间较大的特点,把士兵舱的三层铺全部改为双层铺,新增了阅览室等文化场所,扩大了盥洗、淋浴等卫生舱室的面积和数量。
性能数据
参考资料
服役动态
西沙自卫反击战
在1974年的西沙自卫反击战中,南充舰承担了运输物资和人员的重任,对于保障这次作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卫永暑礁建站
1987年2月,随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在全球建立200个海洋观测站,并指定中国承建其中5个(含南沙一个),南充舰所属的海军舰艇编队被派遣至
南沙群岛巡航,以彰显并维护中国对南沙的主权。
面对
越南对
南海诸岛长期的觊觎,尤其是在发现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后,其侵占欲望愈发强烈。鉴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支援范围的限制,越南认为其在南沙拥有军事优势,并试图阻挠中国建站计划。越南不仅指责中国海军的巡逻活动,还加紧侵占南沙各
岛礁。
1988年2月,当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在
永暑岛建立海洋观测站时,越南武装人员侵占了周边5个礁盘,形成包围。中国海军决定增兵南沙,南充舰作为海上编队的一员,于2月22日下午从榆林基地出发,23日晚抵达南沙。
至2月底,南充舰与其他14艘舰船共同守卫永暑礁附近海域,严密防卫越军进一步侵占。见中国海军力量强大,越军转而将目标转向
赤瓜礁等未被控制的礁盘。
1988年3月12日,越军编队驶向赤瓜礁,意图侵占。南充舰在接到敌情通报后,全速驶向赤瓜礁。3月13日下午,南充舰抵达并准备进行礁盘水文地质勘察。当官兵们放下
小舢板时,雷达兵报告越军舰船迅速靠近,南充舰立即命令舢板回撤,并做好战斗准备,同时召唤鹰潭号、
湘潭号护卫舰两艘舰艇增援。
傍晚时分,越南海军HQ604号武装运输船在赤瓜礁抛锚,南充舰则迅速行动,派遣6名舰员驾驶小艇登上赤瓜礁,插上国旗并在主权碑旁守护了一夜。
“3·14”海战
1988年3月14日6时,
赤瓜礁迎来低潮期,南充舰监测到越南海军HQ604号运输船放下
木船,强行登陆赤瓜礁。越军全副武装,利用舰上物资在礁上构筑工事,并插上两面
越南国旗,至7时30分,上礁越军已达43人。
面对越军的侵略行为,南充舰所属的海上指挥所经过周密研究,决定采取迂回包围策略。7时50分,南充舰政委李楚群带领7名战士,携带菜刀、匕首等工具,驾小艇绕开敌船,直抵礁盘。他们意图砍断越军小船的系泊缆绳,并拔掉越南国旗。在接近越军时,尽管面临
机关枪瞄准的威胁,但越军未敢开枪。经过一番努力,战士们成功砍断缆绳,使越军小船随风浪漂流。
随后,李楚群政委通过高音喇叭严正声明
赤瓜礁属于中国领土,要求越军撤离。然而,越军无视我方警告,甚至进行侮辱性行为。此时,南充舰已有33名官兵上礁,与其他中国官兵一同与越军形成武装对峙,双方相距200多米。
在海上,南充舰与越军HQ604武装运输船也在对峙。南充舰在吨位和火力上均占据优势,装备有100毫米炮3门、37毫米炮8门,而越军运输船仅装备
高射机枪。同时,我方
053K型护卫舰、
湘潭号护卫舰也在另外两个
岛礁附近与越舰对峙。
在双方紧张对峙之际,南充舰接到海上指挥所命令,要求将越军挤出礁盘。南充舰副枪炮长杨志亮等人积极响应,带领战士们蹚海水向越军走去。双方随即发生肉搏战,中国战士迅速收缴了越方国旗。在冲突中,杨志亮左臂被子弹击中。
1988年3月14日8时47分,越军打响第一枪后,南充舰上的官兵立即开火反击。双方陷入混战,战士们迅速后撤以拉开距离,便于南充舰
舰炮发挥威力。南充舰迅速进行战斗部署,挂弹、测定、瞄准,并在短时间内完成。随后,南充舰前主炮发射出第一颗炮弹,准确命中越军604船的
高射机枪。接着,南充舰上的37炮、100炮一齐开火,摧毁了越舰上的
火箭发射器和四联装高射机枪。不久,604舰开始燃烧并下沉,越军登礁人员举起白旗投降。南充舰上的官兵押着俘虏撤回到舰上。与此同时,
越南其他舰船也分别被我
053K型护卫舰、
湘潭号护卫舰的舰炮火力笼罩,一艘沉没,另一艘登陆舰挂起白旗搁浅,后整整燃烧了5昼夜。海战历时40多分钟,南充舰无人阵亡,仅1人受伤,战舰和装备均完好无损。越军损失惨重。海战后,南充舰协助中国海军在
南沙群岛控制了多个
岛礁。如今,
赤瓜礁上有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礁盘上有“英雄堡”字样。
战后,受伤的杨志亮伤愈后被授予荣誉称号,并荣立了
一等功。南充舰全体官兵在这次作战中,打出了国威、军威,为保卫祖国领海主权立下功勋,受到中央军委的通电表彰,并荣立集体二等功。
荣誉
评价
南充舰虽然被拆解了,但它的故事和精神还在流传,激励着新一代的海军官兵勇敢顽强,守好祖国万里海疆。(国防大学评)
南充号护卫舰是中国第一型火炮护卫舰,舰上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它曾经受过12级台风的考验,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军事船舶工业初获成果的生动写照,在海军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国防大学评)
在28年的光辉岁月中,原海军南充舰参加过1974年的
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南海“3·14”海战,涌现出“一等功臣”杨志亮等一批战斗英雄,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保护海洋权益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功勋卓绝的战舰。(南充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