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型护卫舰(英文:Type 65 Frigate,北约代号:Jiangnan Class Frigates,译文:
江南级护卫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全部采用中国产设备、材料建造的的第一型护卫舰。
该型护卫舰舰长90.0米,型宽10.2米,吃水深2.92米,正常排水量1146吨,满载排水量1249.5吨,最高航速23节,续航力2700
海里/16节,舰员148人(其中军官12人),抗风力8级,自给力10天。该舰武备为3座100毫米单管舰炮,4座37毫米双管
机关炮,2座250毫米5管
反潜火箭发射器,4座432毫米6管
深水炸弹发射装置。
65型护卫舰3号舰502号“南充”舰于1964年8月开工,1966年8月1日交船,历时两年。
南充号护卫舰曾参加1988年“314海战”。502舰退役后,现于
海军博物馆展出。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国从
苏联获得授权制造了
01型护卫舰(即6 601型护卫舰),中国海军有了一型实用的主战装备,中国造船工业也开始有了建造现代大中型水面舰船的能力。但是,因为只有
江南造船能够建造护卫舰,而
台湾海峡又被美国封锁,使得已服役的新型护卫舰,均无法进入
南海海域装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另一方面,进入60年代后,由于
南越国在南海地区频繁挑衅等原因,南海地区形势日益紧张,只有一艘老式护卫舰“南宁”号(原为日本海军第一型-丙型-海防舰)的南海舰队,急需一种火力强、航程远、适航性好的水面主战舰艇,担任南海辽阔海域的巡逻任务。由此,研制一型新护卫舰的任务,提上中国舰船工业的议事日程。
实际上,1958年中国海军已经提出过一型新的护卫舰 计划,代号022。但在“
大跃进”风气的影响下,军方要求新舰排水量800吨以内,航速达到45节(至少为40节),采用
燃气轮机动力,装2门100毫米炮、3门57毫米炮、4座8联装
反潜火箭发射器。因为燃气轮机等一系列
关键设备无法落实的条件下,这一计划于后来被迫下马,但它为此后的护卫舰研制工作定下了一个基调--选用现有设备,采用成熟技术,以保证进度,满足急需。1961年12月,为了加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的实力,海军提出利用现有材料设备设计建造护卫舰,在1965年前,造出首舰(“65”舰的代号也是由此而来),并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内造出4艘。
研制历程
65型护卫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第 一型护卫舰。时值“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国内国际斗争形势需要新的舰艇。而此时
苏联政府中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撤走全部专家,因此中国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舰船工业,组织舰船科研生产。为此中共中央决定成立
中国舰船研究院(即:国防部第七研究院)。1961年6月7日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简称:七院)成立。1962年12月,七院下达命令由701所具体承担65型护卫舰的总体设计任务。
在参照6601型舰基础上,中国自行设计65型火炮护卫舰。经过701所和
沪东造船厂、上海船舶修造厂、
上海交通大学、第四船舶产品设计室等单位的通力合作,1964年65型护卫舰在上海
江南造船铺设龙骨建造,1966年新型护卫舰正式加入海军服役,并被命名为65型火炮护卫舰。
65型护卫舰的武器装备并不先进,主炮是从陆上基地拆下的 单管100毫米炮,主机是采用单机仅3300匹马力的柴油机,最大航速仅23节。但它是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吨位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护卫舰,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科技力量,立足国内,从零开始,走完了从设计、建造、试验和列装服役的全过程。
该型舰第一次采用了中国自行研制的901舰用钢材;首次采用了380V的交流电制;首次使用了空调系统等。通过试航、使用,特别是经历了12级台风的考验,充分证明设计是成功的,性能是优良的,建造的质量是好的,设备是可靠的。
建造沿革
海军在1962年初下达了设计建造新型护卫舰的任 务,由
中国舰船研究院701所承担65型护卫舰总体设计。为了抢时间,决定选用现有装备,在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先进。在主任设计师俞伯良主持下,65型舰总体设计采用长楼船型,既能容纳尺寸高大的主机,又具有宽裕的容积和甲板面积,同时还提供了较好的大
转轴倾角稳性和船体
刚度。
1962年2月至4月,设计方完成了3个设计方案,方案一为3台苏联37ДP型主机,3门100毫米炮,方案二主机为2台9缸43/67柴油机,方案三主炮则改为2门,并取消了反潜武器。至6月,确定以第二方案为主进行深化设计。1962年9月,海军批准了《65型舰战术技术任务书》,并于1964年初下发了建造指示。考虑到
台湾海峡尚未通航,在东 海接收的军舰无法到
南海服役,故决定由
上海市方面建造65型首舰,在
东海交船。然后由上海方面帮助
广州市方面建造后续4艘舰,在南海交船。建造中,广州只承担舰体结构制造和总装任务,上海则提供所有能够用火车运输的成套部件,并提供人员培训和工艺装备、文件,这样也就带动了广州
排船工业的发展,使此前只建造过木质
鱼雷快艇、55甲炮艇的
江南造船能够建造中型水面舰船,为以后进一步建造
驱逐舰打下基础。
1964年8月,上海江南造船厂的首舰(舷号529)开工,1965年12月下水,1966年8月服役,历时两年。由于首舰在江南造船厂建造,故《简氏舰艇年鉴》称其为“江南”级。与此同时,
广州黄埔造船厂改建了船台滑 道,新建了建造中型舰艇所需的车间和基础设施,并派人到
上海市参与学习建造过程。上海方面则在首舰建造中制定标准,并制定全套的技术资料提供给
广州市,使广州方面具备了基本的技术基础。
1965年8月,广州的1号舰(舷号504)开工,1966年6月下水,1966年12月服役。广州建造的4号舰(舷号503)则于1966年5月开工,因受到“文革”形势的影响,至1969年6月才进入现役。65型护卫舰的5艘舰建造,历时4年11个月,若从1962年2月开始设计时算起,共用了7年5个月时间。根据简氏战舰年鉴资料,这5艘舰分别是501“下关”舰,502“南充”舰,503“开源”舰,504“东川”舰,529“海口”舰,均隶属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其中529舰先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服役,1981年编人了南海舰队。随着
导弹武器和雷达电子设备的发展,以及舰艇自身寿命的原因,至1994年,最后一艘65型舰退出了现役,
广州市建造的3号舰502舰,则进入
海军博物馆永久保存。
从1965年到1969年,中国建造的5艘“江南”级护卫舰,大大增强了南海舰队的实力,重要护航、警戒任务得到保证。多年来,65型护卫舰执行过各种远航任务,经受过 12级台风考验,安全航行10万余
海里。
技术特点
动力系统
65型护卫舰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主机问 题,虽然TB-8和TB-9等汽轮机以及几型舰用柴油机此时都已经开始试制,但具体定型时间还不确定,存在拖护卫舰工程后腿的危险,故只能使用现有成熟的主机,即37Д和43/67型柴油机。前者为潜艇主机,不能倒车,增加倒车功能的37ДP型研制进度又无法保证,只好使用43系列(缸径430毫米)的43/67型主机,该型机单机重75吨,舰艇总体设计能够承受,但就是外形尺寸较大,特别是机身高度高,使得舰的其它部分设计都要因这个原因有所让路。最后定型的9EDZ43/67主机全功率3300马力,250转/分,储备功率6%,虽然主机单台功率不高,但螺旋桨和烟囱的设计比较成功,螺旋桨接近了优化直径和转速,烟囱的后沿设置了导烟帽,航行时排烟能够自然向上逸出,这使得该型舰实际试航时达到了21.5节(设计航速20.5节),部队使用中,还曾经行驶出过23节的极端速度。
总体设计
65型护卫舰的基本任务,是担任舰艇编队的护航 警戒;近海地区巡逻警戒和渔场监护。此外还可用以参加登陆及抗登陆作战和布设
水雷。
该舰舰体采用屈服强度343兆帕的901型锰钢,长
艏楼船型,由于主机高度为4.5米,加入检修要求、双层底高度等因素在内,舰体型深最小高度已经达到6.8米,超过了这一级别平甲板舰的型深高度,如果采用平甲板型,则型深只能为6米以内,上甲板必须留出宽度7米、长度9米以上的大开口,以使主机伸出上甲板以上,这样势必使舰体强度大为降低。若将型深变为6.8米,舰体改为通长甲板型,尾部武器和上层建筑又要相应提高1.3米,使舰的重心急剧上升,又大为降低了舰的稳性,因此,在中部型深必须在6.8米以上,而尾部型深又必须尽量降低的前提下,只能选择长首楼舰型,这样,还能使干舷增高,舰体的耐波性、大
转轴倾角稳性、不沉性和强度储备都超过平甲板型。1968年9月,502舰执行任务时遭遇12级
强台风,在台风中航行了40多小时,两进台风中心,舰体的最大横摇角达到63度,舱内都能听到舰体发出“吱吱”的响声,但最终舰体还是经受住了考验,也说明设计和建造是可靠的。
长艏楼舰型的细节也经过了推敲,这种舰型的首部上甲板和尾部上甲板之间采取的7.33度
缓坡过渡连接,可以避免将应力集中在一点,而且人员在上甲板前后行走也不必使用直梯,更为方便。
为了适合在
南海地区使用,65型护卫舰还成为了中国第一型安装空 调系统的护卫舰,由于缺乏资料,空调设计者甚至对
上海市的“大光明”、“和平”等电影院的空调系统也进行了考察,并为中国军舰的空调布局和细节处理制定了一套可循的先例和规范。空调的使用,大为改善了舰员居住条件,后来部队使用65型舰时,每当酷热时节便紧闭门窗,冷气降温,其它舰艇的战士则先是奇怪,而后羡慕,最终大家都愿意到65型舰上服役,成为一时美谈。
武器系统
反潜装备
65型护卫舰的反潜火力可算强大,舰尾有4门64式432毫米
深水炸弹发射炮和深弹投掷架,舰首有2具1200火箭深弹发射器。
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多少潜艇力量,之所以在反潜方面有如此配置,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对付经常在南海地区出没的美国潜艇。20世纪70年代,中国海军也的确使用装载此类武器系统的
猎潜艇在近海发现过美国
核潜艇,并迫使其浮出海面。64式深弹发射炮呈舷侧对称配置,可以作为火箭反潜的补充,也可与舰尾深弹投放架联合使用。它的发射炮固定为45度仰角,不能回旋,舷侧攻击的距离有40、80和120米3种,它使用的62式
深水炸弹装药当量达到135
千克三硝基甲苯,由“深联-1”
引信起爆,以舰尾大连串投弹和舷侧的连续攻击时覆盖范围很大。因为62式深弹的产量非常大,也使得这种攻潜方式的成本相对很低。
1200系统是中国当时性能最突出的反潜武器,它使用2具65式5联装250毫米火箭深弹发射炮(仿制
苏联的RBU-1200)和62式火箭深弹(与前述的62式深弹不同),该弹最大射程达到了1000米以上,弹型改进后,下潜速度也比投掷式深弹提高约2倍,还可使用定时引信进行10枚齐射。但在65型舰服役时,该系统还没有配备
深水炸弹指挥仪,只能依靠射表实现无指挥仪条件下的攻潜,而且发射炮的高低角可调,但却不能回旋,对潜攻击时需要舰艇机动,而且人工装填退弹也颇费时间,不利于二次攻潜。
此外,为了用火箭深弹打击对方水面舰艇,当时深弹使用的“深联-1”
引信中,还配有水面撞发功能,在1966年由65型舰进行的深弹实验中,当引信定为水面撞发、采用小角度射击时,由于深弹落点离舰较近,其爆炸后的弹片甚至落在了甲板上,这也能够说明引信小角度入水时的瞬发度非常优异。
舰载火炮
65型护卫舰的主炮采用从岸防阵地拆卸的100毫米炮,副炮为4门37 毫米炮。由于有3门主炮、4门副炮和2座双联14.5毫米
机关枪需要布置,该舰的武器位置方案曾进行了多次讨论。特别是主炮的布置,一种观点认为应当2前1后,一种认为应当1前2后,前者认为2门火炮在后,若是舰艇追击对方舰艇,会影响全舰火力的发挥,而部队方面则认为,实践中没有出现过双方舰艇在直线上追逃的情形,海战双方都会力求通过己方的机动,保持有利的舷角,使火力得到发挥,且日本、法国舰艇也有此布局先例。设计方还另有一种考虑--舰体为长首楼型,舰体首部型深较高,若采用前2后1布局,则舰首1号炮位于上甲板,2号炮位于上层建筑甲板,
舰桥为避开2号炮遮挡,亦必然相应提高,从而造成舰体重心抬高,稳性下降,最终,65舰采用的布 局--主炮前1后2,后部2门主炮射界为45~315度。4门副炮呈
菱形布局,两舷后部布置14.5毫米
机关枪。但应当说明的是,该舰主炮采用前2后1的布局效果可能更好。毕竟,火炮战舰以正面半球迎敌的概率较大,采用这种布局,若要发挥全舰火力,就必然以舰身侧面对敌,从而增加被弹面,且部分火炮时代的中小型水面舰艇采用类似前1后2布局,更多的是由于其主要攻击武器为
鱼雷,鱼雷攻击完毕后,舰艇一般会高速脱离目标附近,此时后部火炮自然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中国海军亦有
鱼雷快艇仅有艇尾机枪,也是隐蔽接敌、高速脱离的战术使然,但作为一型大多执行日常巡逻任务的护卫舰,此种部局就不是最合适的了,而且入70年代,在
01型护卫舰都改装为
导弹舰艇的情况 下,65舰却因为舰体先天的布局特点而无法改装。当然,最后的主炮布局,可能更多的还是主机、舰体等其它因素的制约造成的,军舰设计,往往需要在各部分的相互制约中求得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这型舰的双联14.5毫米
机关枪非常实用,射界也很开阔(在舰上目测估算,其射界接近180度),尤其适合低烈度冲突和突发事件。在"3.14"海战中,对方在岛上刚刚动武,中方机枪便作出了反应,其后才是主炮。而且由于双方距离较近,在中方主炮射击的间隙,对方曾打算用火箭筒袭击中方军舰,但却被中方军舰的机枪进当即压制。这也说明,在此类性质的低烈度冲突中,机枪等轻武器,能够有效填补舰艇主要火力的空白。美国“科尔”号事件以后,美国舰艇在舰上加装
机关枪,也是同一道理。应该说,一型舰艇服役期中,所面临的威胁可能是多层次的,设计舰艇时,应当对这些威胁的性质考虑的更为周密一些,毕竟后来临时再行改装,往往要受到舰艇先天条件的限制。65型护卫舰服役后,主要用于执行
南海地区的巡逻执勤任务,作为南海地区中国
驱逐舰服役之前的主力舰艇,填补了当时南海中国海上力量的空白。由于该舰火炮机枪数量多,而且有大型火炮指挥仪,因此很适合在中近距离上进行交火炮战。
该级各舰
服役动态
1988年3月14日,在
南沙群岛赤瓜礁发生的海战中,65型护卫舰 502号舰不仅组织人员登礁,而且在战斗打响后首先作出反应,前主炮首发便命中了敌船的
机关枪位置,然后以100毫米主炮和37毫米炮一同开火,用4分钟时间击沉了越方604船。根据公开资料,这次海战中国海军3艘军舰共消耗100毫米炮弹285发、37毫米炮弹266发,击沉越方
军船2艘,重创1艘,从射速和射击时间计算,502舰使用的炮弹应该是最少的,作为65型护卫舰的代表,502舰用战斗的胜利,将该型火炮护卫舰的价值发挥到了颠峰。此战中方缴获
越南国旗一面,俘虏越军9人,致越军伤亡及失踪约400人。
总体评价
65型火炮护卫舰,是中国首型自行研制的千吨级以上中型主战舰 船,在研制过程中克服困难,根据既有的条件,不断优化舰只的设计,使该舰的实际使用性能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水平,经受了风浪和实战的考验。该型舰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船从仿制到走向自行研制奠定了基础。
65型护卫舰的服役,使中国海军在
南海有了可以与周边势力抗衡的舰船。与该型舰相比,南海周边国家的海军舰艇并无什么优势,尚与中国交好的北越海军自不必说,南越海军此时仅有1艘护卫舰和5艘
猎潜艇,
菲律宾海军仅有8艘巡防舰和2艘扫雷艇,
马来西亚有1艘护卫舰和8艘扫雷艇,泰国有6艘老式护卫舰,实力最强的要属印尼海军,有1艘 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6艘
驱逐舰和6艘护卫舰,但其军舰大都购自
苏联,在热带气候和不良保养下很少发挥作用,如
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几乎没有怎么参加过行动。中国的4艘65型舰加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后,便形成了较大优势。
65型护卫舰,是中国
排船工业第一次自行设计建造的一型中型
水面战斗舰艇,它不仅给造船工业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而且在舰艇设计中体现了非常明确的针对性,在整个工业基础有限的情况下,既保证军舰的性能,又保证交船日期,使舰艇的成本、时间、性能等几方面的关系取得良好平衡。而且,“万事开头难”,仅为了一个空调系统,设计人 员就收集了
南海各港口的气象资料,中国舰艇电源从
直流电改为交流电,也是自此舰开始。种种开创性的工作,使这型军舰在中国军舰发展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65型护卫舰的设计是成功的,建造质量是优秀的,该型舰1978年获中国“
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该型火炮护卫舰是中国首型研制的千吨级以上中型主战舰只。中国科研设计人员在其研制过程中克服了资料不足、配套设备匮乏等极大的困难,根据当时既有的条件,不断优化舰只的设计,使该舰的实际使用性能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水平,经受了风浪和实战的考验。该型舰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大中型水面作战舰只从仿制到走向自行研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