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纯慧,男,1963年生,
辽宁省锦州人。他是全国首例先天性骨发育不全症患者,也是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症的患者之一。
在
锦州市古塔区,有一位身高不足一米体重三十多公斤患有重度残疾的人,他叫谭纯慧。在没进过一天校门的情况下发奋图强,在47年的人生路上一边与病魔搏斗一边刻苦自学,笔耕不辍书写人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近几年又开始关注我市的城市文明建设,先后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稿件。这些成就如果是放在健全人身上可能并没什么,但是对于一个无法独立行走、生活又不能自理的人来说则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
谭纯慧的童年是十分不幸的,刚出生时身体软得像
面条一样,八个月大时开始出现全身性骨折。15岁前他的每一天都是在无尽的痛苦中渡过的,身上的
石膏与绷带总是不断,有时连咳嗽一声都有被震断的危险,医生们虽然看不出这是什么病但是却下了“活不过一岁”的断言。可是善良的父母却以坚定的信念全身心地去呵护,身为高级剌绣工的母亲还辞去了工作,以便能精心照顾他,教师出身的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寓意“天资聪慧”的名字,希望谭纯慧将来能聪明好学残而不废。
由于身体的缘故,谭纯慧显然无法走进校门像其他孩子那样读书,于是他就利用自己那过耳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将广播中易记的内容印在脑子里,等拿到报纸后再“对号入座”,同时父亲还教会他用汉语拼音查字典的方法。天长日久,到了十岁以后谭纯慧竟然能读懂长篇小说。但是对于一个四肢长期
骨折的人来说,要想看一张报纸、读一本书谈何容易呀!为了翻开报纸他得调动全身所有能动的部位甚至还要用嘴去叼,如果赶上胳膊断了就得由母亲举着书或是用枕头依着。常常是一篇文章读下来累得他头昏眼花。谭纯慧就是这样以独特的学习方法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他九岁时经过中外专家长达近二个月的会诊,最后确诊为当时国内首例的“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症”,在21世纪的今天该病国内外尚无法治疗。人往往是置于“绝境”而“后生”的,既然身体不能康复了那么只有通过努力拚搏才能为今后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随着
骨折次数的逐渐减少,谭纯慧开始潜心于练习写作,同时攻读
日语。但这条路对于他来说更难,因为要写字就得需要坐着,但当时谭纯慧的身体还无法长久支撑,只能时坐时躺,很多时候还得要母亲扶着,一只轻轻的笔在他孱弱的手臂里仿佛重若千斤。尤其是当时他的家住的是四世同堂的平房,不仅环境嘈杂而且冬季时屋子里还非常寒冷,严重的
气管喘证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不过,主观上的努力有时候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过量的药物再加上脊背的弯曲,使他的
神经系统受到了损害,越想把字写好手颤抖得就越厉害,
心悸病气促难以自持,好不容易产生的
创作灵感却在艰难的书写过程中跑得无影无踪。于是为了练习书法,夏天挥汗如雨冬季冷汗直流,手上的皮不知被笔磨得掉了多少层,可收效始终不大。更让他苦恼的是:没一手好字还影响到了稿件的发表。虽然问世的作品并不算少,可那是以十几乃至几十倍的投稿量换来的!有位编辑曾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你的字如果达到写作的水平,中稿率肯定能更高。”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有了一台自己的电脑后。但是有了电脑如何使用又是一大难题,没有很具体的使用说明更无法进培训班,连起码的开关机顺序都不懂。他只好让家里人买来有关书籍,通宵达旦地自我“操练”。不久,基本操作、五笔字型等等就运用得得心应手了。此后,谭纯慧的发稿率果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1984年他从报章上看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函授招生简章,求知欲极强的谭纯慧非常渴望能弥补没上过学的遗憾,因此也想参加。办学单位在得知他的情况后破格录取,并指派三位老师专门负责为其批改作业。经过夜以继日的苦读,1986年谭纯慧在近三百名学员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外国文学函授毕业证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几年的努力终于赢来了丰收的季节。二十岁时,他就为父亲参与的一项科研项目翻译了几十万字的
日语资料。此外,谭纯慧已在省内外各类报刊、电台发表散文、杂文数百篇,其中受到省市级主办单位嘉奖的作品就有几十篇。尤其是他创作的
微型小说《猫眼儿》在全国精短作品大赛中获得优秀作品奖、散文《扑向太阳的怀抱》被编入《当代新人优秀作品选》。另外,谭纯慧连年被省内外的新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听评员和荣誉听(观)众等称号。
谭纯慧还积极参与社区楼院的文明建设,他充分利用自身经常接触电台、报刊和互联网的条件,一方面向同楼的街坊邻居及时宣传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另一方面则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停水停电等通知及时转告楼内值班员,提醒居民作好准备。在值班人员不在时他则为居民代收书报信件。与此同时他还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从理论上为城市的
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一批富有见地的文章,并都被新闻单位所采用。此外他还对社区楼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写出大量的新闻报道,极大地推动了社区的各项工作。为了使这些文章言之有物观点准确,他在无法出屋的情况下通过电话的方式向一切熟悉的人查借资料,并注意和身边人多讨论多交流,时刻把从言谈话语中所得到的信息保存下来,所以说每篇文章都包含着谭纯慧的大量心血与辛劳。
他撰写的《关于如何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提高市民素质之初探》一文受到了省、市区领导的重视。市区领导多次到家里看望他,省文明办的负责同志也专程来到他的床前,对其身患残疾心系社会的精神予以了高度的赞扬,在听了他的事迹汇报后省文明办的领导感叹道:“如果全国的残疾人有一半儿能像你这样,那么对全社会所产生的巨大的积极影响将是无穷的。”
从几年前起,谭纯慧开始借助互联网打开自己的视野。由于他平时就酷爱足球,所以在网上他写出了大量这方面的文章,很快引起了有关网络新闻单位的注意。1999年7月,被ESPN中文体育网聘为足球直播员,后由于工作突出又转聘为新闻编辑和直播总监,至今已工作十年多,年年受到公司的嘉奖。
对于谭纯慧的事迹,省市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多次作过报道,曾走进了《
焦点访谈》节目。
古塔区委宣传部连续两年授予他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2002年2月又被中共古塔区委、古塔区人民政府授予“新闻宣传工作标兵”。
2002年5月,谭纯慧被评为
锦州市残疾人自强标兵,市委领导在颁奖大会上对其所做出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
2008年,谭纯慧在由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网等46家新闻网站和
商业网站联合主办的中国网络媒体首届“网络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经全国网友的投票光荣当选。
2002年5月2日,一场特殊的婚礼举行了。用世俗眼光看,这是一段并不相配的婚姻,当美丽的川妹子带着孩子嫁给身有残疾的谭纯慧时,别人对他们的婚姻指指点点。四年后,记者来到谭纯慧的家,见到了生活得平淡但却异常幸福的谭纯慧夫妇。18日上午10点钟,外面下着小雨。当记者一身湿漉漉地敲开谭纯慧家的门时,开门迎接记者的是许迎春,在她身后是坐在轮椅上的谭纯慧。挂在两人脸上的笑容都是淡淡的,但却透着幸福。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茶几上放着一大束
百合属。采访就在浓郁的花香和夫妻俩幸福的笑容下愉快地进行着。网络开阔了他的眼界也让他拥有了爱情用“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句话来形容谭纯慧和许迎春的爱情,一点也不为过。谭纯慧患有“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症”,有时连咳嗽一声都有
骨折危险。身残志不残的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开始自学,自学了大学课程,
日语也达到了专业水准,同时他还搞起了创作。2001年初,他给
重庆市一家报纸做体育特约撰稿人。这家报社是内部网,他们给谭纯慧提供一个四川地区经常使用的聊天工具来传稿件。在这里,谭纯慧认识了许迎春。两人聊工作、学习、聊人生,逐渐有了共同语言。那时,许迎春的前夫刚去世,身心疲惫,心情低落,谭纯慧给了她很大安慰:“你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我希望看到你能重新振作起来。我一个残疾人都能乐观地面对人生,你也一定可以!”随着交往深入,两颗心逐渐贴近。身边人都感觉到
贾迎春变开朗了,笑容多了!2001年秋天,谭纯慧给许迎春寄去了自己的照片,让她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多天后,经过反复考虑的迎春给了他回复:“我觉得自己还是割舍不下你!”2002年5月,本相隔千里的两人,终于排除万难结合在一起。一个好儿媳妇婚后头半年多时间,迎春一直在
四川省工作。直到2003年
春节,经过多方努力,迎春的工作终于调到
锦州市,滋润在甜蜜爱情中的小两口终于不用两地相隔了。但不久,谭纯慧的父亲得
肺癌卧病不起,住在医院。新婚不长时间的小两口肩上的担子一下重了很多。母亲去医院照顾父亲,
贾迎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工作外,她要照顾谭纯慧、孩子的日常生活,还得帮婆婆照顾公公。尽管很劳累,但她从未有过任何怨言。老人临过世前,紧紧拉着迎春的手,用微弱的声音欣慰地说:“我很高兴!”简单的话语表达了老人对许迎春的感激。父亲去世后的那年冬天,婆婆的
膝关节出了问题,不能下地。“当时医生都说,我母亲年岁太大了,这腿治好也不太容易!”迎春不信这套,仍坚持每天给婆婆敷药、按摩。她一个人骑自行车满市地跑药店,给婆婆买中药、向大夫咨询应该如何治疗婆婆的腿,还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不管多累,
贾迎春每天都坚持熬一大锅中药,蹲在地上捧着婆婆的腿用
上火熏。迎春的心血没白费,转年春天,婆婆的腿好了,能下地了!老人高兴地逢人就说:“没有我儿媳妇,我这条腿肯定好不了了!”妻子对父母做的一切,谭纯慧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采访中,谭纯慧自豪地说:“在我家,根本不存在什么婆媳不和的问题!现在我几个外甥女来之前,都会先打听她在不在家,要是不在家,她们都不来了!”面对别人的指点小两口泰然自若婚后的生活平静而琐碎,照顾谭纯慧的工作被
贾迎春一手“承包”下来。用他们的话说:“婚后的生活,每天都是温馨、和谐的!”每天早上6点半,谭纯慧起床后,迎春就会抱着他去洗手间,然后给他打水让他洗漱。常年坐轮椅,谭纯慧得吃易于消化的饭菜,迎春就会给他做。谭纯慧在网站做管理工作,赶上休息,迎春就会帮丈夫找他工作需要的资料。晚上,迎春又得照顾孩子的起居、学习。看着迎春每天忙碌的身影,谭纯慧心疼地说:“她休息比上班还累!”天气好的时候,
迎春花会带丈夫出去晒晒太阳。她一个人就能带丈夫出门,不用其他邻居帮忙了!前些日子,小两口去
古塔公园散步。附近的人看到后,都对他们指指点点,说什么的都有,其中不乏很难听的话语。但两人谁都不在意,泰然自若,根本不理会那些人的闲言碎语。儿子6岁了,他和谭纯慧关系特别好,赶上迎春上班,孩子的学习就靠谭纯慧监督。谭纯慧说:“我要是打点滴,只要一听到我这头有动静,孩子就会马上跑过来看我这头有什么事!”两人深情地对望令人感动采访时,许迎春坐在丈夫旁,静静地听,很少插嘴。谭纯慧说话时,两人经常对望,眼神中充满着柔情。许迎春始终把“愉快”两字挂在嘴边:当初和他上网聊天时,心情是愉快的;感情慢慢发展,她说,如果不和谭纯慧在一起,生活又得回到以前的轨道,她舍不得放弃和他在一起的愉快、默契的生活;婚后四年,
贾迎春对自己婚姻评价依旧是“愉快的”!许迎春说自己很幸福,有深爱自己的丈夫、听话的孩子,她说:“对于那些闲言碎语,根本没必要理会!”谭纯慧说:“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很难理解我们的爱情的!”离开谭家,外面的雨依旧在下。记者的心情却是晴朗的,内心充满了感动!“我愿意和他过一辈子,永远永远的!”这是采访结束时,迎春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