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宫遗址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淳化县铁王乡
凉武帝村,距咸阳市100公里,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
秦汉建筑遗址。
甘泉宫遗址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现存遗迹有城墙、大型建筑夯土台基、陶窑等。南城墙长1948米,西城墙长890米,北城墙长1950米,东城墙长880米。城墙残高不等,周长约为5668米,夯土筑成。在遗址中心区现存有
西汉的石熊、宋代的石鼓各1件。附近发现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种陶质建筑材料及生活用具等。史书记载
甘泉宫在
刘彻建元中增广后,“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
渭河平原记)。另有记载说甘泉宫遗址“宫殿楼观略与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括地志)。
1996年11月20日,甘泉宫遗址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遗址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甘泉宫兴废年代待考。现存遗迹有城墙、大型建筑夯土台基、陶窑等。南城墙长1948米,西城墙长890米,北城墙长1950米,东城墙长880米。城墙残高不等,周长约为5668米,夯土筑成。在遗址中心区现存有
西汉的石熊、宋代的石鼓各1件。附近发现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种陶质建筑材料及生活用具等。
石刻文物
甘泉宫是富丽豪华宫殿群的总称,
凉武帝村一带是甘泉宫的主体建筑所在,在此周围还有许多附属宫、观、台建筑,甘泉宫的规模仅次于长安未央宫,史书记载甘泉宫在
刘彻建元中增广后“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关中记》)。两千年前的古宫殿,沿至今天,在遗址上能见到的是零散的建筑台基和城墙残迹,见到的遗物主要是建筑材料,如铺地砖、空心砖、子母砖、板瓦和筒瓦。石刻有汉代石熊、宋代题记石鼓。这些文物,是研究古宫殿的珍贵实物资料。
历史记载
据史书记载,
甘泉宫所在地是“
黄帝以来祭天圜邱之处”,是黄帝升仙的地方。又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黄帝祭祀神灵,朝诸侯的万灵明庭就在甘泉。
秦朝在此造林光宫,汉代于其旁起甘泉宫。《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
陇西县、
北地郡,出
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
渭南市,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
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
咸阳市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史记·孝武本纪》:“又作
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汉书·郊祀志》记载,
刘彻因齐人
少翁言,“作甘泉宫遗址,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这些记述表明古代祭天神非常隆重,他是传说
黄帝,秦、汉帝王在甘泉宫的重要活动之一。
古代重视
甘泉宫宫遗址,秦、汉两朝在此营建宫室,是因为甘泉一带在古代以地势险要闻名。
范雎《
战国策》中记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是屏障
咸阳市的前哨。
秦始皇为了防御侮,在甘泉宫遗址筑
林光宫,又从甘泉至内蒙九原修直道,以利军备。甘泉宫遗址山高气爽,是避暑胜地。而秦始皇到甘泉林光宫,不仅是为了避暑,更有威慑匈奴的安边作用。
西汉,甘泉宫遗址的规模仅次于长安未央宫。史书记载
甘泉宫在
刘彻建元中增广后,“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关中记》)。另有记载说甘泉宫遗址“宫殿楼观略与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
括地志》)。宫的宏伟壮观由此可见了。《汉书·郊祀志》记载汉代皇帝到甘泉宫:“高祖时五来,
刘恒二十六来,武帝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
汉宣帝二十五来,
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来。”《
资治通鉴》记载,
李世民贞观二十年(646年)曾到甘泉宫。
秦汉下降至唐,帝王们往返于甘泉宫遗址,是因为有许多重大朝政决策安排在这里进行,如朝见诸侯,宴飧外国使臣等,而防外侮,安边始终是重要活动内容。
勘探考古
外围调查
甘泉宫遗址当前地表保存多处大型夯土台基、西城城墙、西城门址、
西汉石熊等,历年来遗址本体及周围发现多件石柱础、石砌散水(暂名)、空心砖、瓦当(文字瓦当有甘林、卫、长生
未央宫、长生无极、
中国樱桃转舍等,其他有纹半瓦当、素面半瓦当、葵纹、云气纹瓦当多种)以及圆形、五角形陶质排水管道、外粗细绳纹、内大小麻点纹筒瓦、板瓦、五铢铜钱等遗物。
勘探发现
2015年,陕西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完成了甘泉宫遗址的勘探,发现围绕一号、二号墩台(通天台)分布的5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多处遗迹现象,包含夯土基址150处、柱础石177个、石砌基址6处、踩踏面4处、
鹅卵石散水3处等。
本次考古勘探,目的是界定甘泉宫遗址的最远四至,了解外墙外遗址的分布与内涵。通过调查确定了同时期遗迹12处,包含陶窑遗迹两处、夯土墙遗迹一处、墓葬封土或建筑台基42座。其地表残存秦汉时期陶片较多,目前观察最早可到秦末汉初。
可喜的是外围调查中,发现10余件陶器戳印“云市”、“云亭”文字,进一步确证秦汉云阳县城位于甘泉宫遗址附近。
甘泉宫外墙外遗址的调查,不仅明确了甘泉宫遗址的最远四至、墙外遗址分布规律,证实了遗址范围超过1000万平米,也为探讨秦直道与甘泉宫遗址的关系、山前宫殿建筑的防洪设施等提供了有益线索。
整体布局
刘彻时修建的通天台被确认为众多建筑遗址围绕的中心处一号、二号墩台,根据对二号墩台的考古工作,发现其为高约15米的三层夯土台基结构。底部平面长方形,南北长74米,东西残宽57米,高2米至4米;中部近似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残宽36米,高4米至6米;顶部近似方形,南北长21米,东西残宽20米,高4米至5米。
在二号墩台(通天台)的三层台基上,共发现柱础石18处,东侧、北侧发现曲尺形的石砌基址,给后人想象甚至重构
刘彻版“通天台”提供了重要资料。
参考资料
甘泉宫遗址.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