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岚
理论气象学家
郭晓岚(1915年1月7日-2006年5月6日),美籍华人,是一位杰出的理论气象学家,专精于大气动力学,为芝加哥气象学派的著名人物。他对建立天气气候和大气环流数值模式,并用以模拟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效应,也非常有兴趣。他发展的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尤其是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虽然被他人广为应用,但当时主要用于热带气旋发展的理论研究中,还没有被他本人用于天气气候和大气环流数值模式。因此,他也很想将他提出的参数化方案引入数值模式进行检验。
人物经历
郭晓岚(Hsiao-Lan Kuo,1915年1月7日-2006年5月6日),美籍华人,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大气动力学的一代宗师。是地球物理学、大气及海洋动力学的权威,其率先研发的数学工具可以描述大气的复合环流型 (complex circulation patterns) 和飓风的威力,因其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而深受同僚及学生们的敬重,曾发表120余篇论文。1970年更荣获美国气象协会(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简称AMS) 最高荣誉奖之Carl-Gustaf Rossby 研究奖章,并获选为AMS院士,1988年获选为台湾研究院数理科学组院士。
华裔美籍气象学家。1915年1月7日生于中国满城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1948年获芝加哥学博士学位,1962年以后任该校教授。
此外,郭晓岚对大气环流、斜压动力不稳定性、热带气旋的生成、大气和地表的相互作用、大气辐射等大气动力学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由于他在大气动力学基础研究中的成就,1970年获美国气象学会罗斯比研究奖章。他的主要论文还有:《斜压纬圈气流中的三维扰动》(1952)、《大气中的强迫经圈环流和自由经圈环流》(1956)《对流性涡旋和其眼生成的动力学》(1959)、《环型对流和非线性热传递方程的解》(1961)和《一个准一维的考虑对流凝结加热和混合作用的积云模式的参数化》(1980)。
1912年1月27日,出生于中国河北满城区张辛庄村。因家境贫寒,中等教育完成后便回家务农。1929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院。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3年,转入清华大学地球物理系。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士。后就读浙江大学,师从中国气象学宗师竺可桢,于1942年获得理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芝加哥大学气象学派创始人,国际气象学泰斗罗斯比教授(Carl-Gustaf Rossby)。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学哲学博士
后在麻省理工学院飓风研究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并最终升任中心主任。1962年,回芝加哥大学任教,担任地球物理学教授。1970年获美国气象最高荣誉奖-罗斯贝奖。他学识渊博,成绩卓著,在气象界诸多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成绩。曾4次(1973、1979、1986、1992年)应中国科学院邀请回国讲学或参加学术性会议。1979年,郭晓岚的《大气动力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书供气象、海洋研究人员、高校有关教师学习参考,他还兼任研究院院长。2006年5月6日郭晓岚院士在芝加哥逝世,享寿91。
个人成就
1970年,获美国、国际气象学界最高荣誉奖—罗斯比奖章。
社会评价
郭晓岚逝世后,芝加哥大学新闻办公室发布长篇文告,给予极高评价。文告指出,郭先生从二战时期的中国,飘洋过海来到美国,以很少的奖学金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学位。但是,仅仅几年的时间,他就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且一直保持重要影响。他的研究成果是动力气象学许多分支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从小就胸怀大志,对数学,中原地区古典文学和中国历史倍感兴趣。他对科学的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学风,使他很快成为有影响的青年学者和当时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他对学业的态度和对事业的追求,是年轻学子们学习的楷模。
郭晓岚先生的聪明才智和他的敬业精神,使他成为大气动力学中诸多理论研究的开创者,正如芝加哥大学新闻办公室文告中所说,他在理论研究中的杰出成就为气象学的很多分支领域奠定了数学和物理的理论基础,因此影响着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发展。除了大气动力学理论研究,他还研制了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其中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关于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尤其是太阳辐射日变化对天气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是具有首创性的。1985年退休后,郭先生仍致力于气象科学研究,在ENSO长期振荡,地转适应过程和Walker2Hadley环流与ITCZ的形成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
郭晓岚先生不仅是一位国际著名的学者,也是一位爱国者。他对中原地区气象事业的发展十分关注,生前曾4次访问中国,并为中国培养了气象人才。郭晓岚先生的逝世,是国际气象界的重大损失,也使大家失去了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他是后辈学习的楷模。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成就
社会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