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焰笛鲷
辐鳍鱼纲鲈形目动物
金焰笛(学名:Lutjanus fulviflamma),白面刺尾鱼火斑笛鲷,是笛鲷科笛鲷属的一种鱼类,它也被称为爱伦氏笛鲷、红纹笛鲷约氏笛鲷、黑斑海鲈、指印笛鲷、长斑笛鲷、摩西鲈或红鲷。金焰笛鲷最早是由瑞典芬兰探险家和博物学家彼得·福斯卡尔于1775年正式描述为Sciaena fulviflamma。种名fulviflamma是由拉丁语fulvus(意为“棕黄色”)和flamma(意为“火焰”)组成的复合词。
形态特征
金焰笛鲷体长椭圆形,侧扁。上下颌、犁骨、腭骨均具齿,上颌前端具2犬齿。鳃盖骨无棘,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并具一浅凹。鳃耙棒状,内缘有小锯齿。体被栉鳞,头顶部裸露。侧线上方鳞片斜向后背缘,侧线下方鳞片与体轴平行。体浅红色。侧线上方具斜行黄色条纹,侧线下方有8纵行黄色条纹。体侧在背鳍鳍条部前下方有一大黑斑,黑斑2/3在侧线下方。金焰笛鲷的体形从中等深到相对纤细不等,标准长度为体深的2.5到2.9倍,头部倾斜度不大。前鳃盖骨上的切口和瘤不发达。上颚骨齿可能呈三角形或菱形排列,舌上有一片颗粒状的牙齿。背鳍有10根棘和12-14根软条,臀鳍有3根棘和8根软条。背鳍和臀鳍的后部形状各异,可能是圆形或相当角形。胸鳍有15到17根鳍条,尾鳍可能是截形或稍凹形。最大全长可达35厘米(14英寸),但30厘米(12英寸)更为常见。身体呈浅色,两侧有5-7条窄窄的黄色横纹,最长的一条横纹从眼睛延伸到吻部。体侧有一个四边形的黑斑,位于头部和尾鳍之间的三分之三处。
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红海、东至太平洋塔希提岛、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南海诸岛海域、台湾海峡等,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生活习性
金焰笛鲷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见于岩礁,珊瑚礁海区。全长可达350毫米。赶网、钓钩捕获。为热带海洋岩礁或珊瑚丛浅水区鱼类,有时进入咸淡水区,摄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肉有毒,食用时宜加注意。生活在0.5至35米(1英尺8英寸至114英尺10英寸)的水深中,栖息于多种不同的栖息地,幼鱼偶尔出现在半咸淡水的潟湖和河口,而成年鱼通常成群栖息在珊瑚礁上方和较深的泻湖中。金焰笛鲷经常与蓝条笛鲷(Lutjanus kasmira)和长尾大眼鲷笛鲷(Lutjanus lutjanus)一起形成大型混合物种群。它们是以鱼类和甲壳亚门为食的捕食者。在东非和新喀里多尼亚,它们在春季和夏季(8月至3月)产卵。在印度洋西部,产卵期从11月和12月一直持续到4月和5月。
RAPD分析
应用RAPD技术,对太平洋岩鱼属的金焰笛鲷(Lutjanus fulviflamma)、金带笛鲷(Lutjanus vaigiensis)进行种群内及种群间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金带笛鲷0.1107;金焰笛鲷0.1673。二者的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47.8%和59.0%。2种笛鲷种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640,遗传距离Dpq为0.5360。2种鱼共检出6个可作为种的特异性鉴定的条带。
参考资料
物种字典: 金焰笛鲷-Lutjanus fulviflamma.物种字典: 金焰笛鲷-Lutjanus fulviflamma.2024-09-12
MSN.MSN.2024-09-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种群分布
生活习性
RAPD分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