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圣经》新约中的一卷书
罗马书是《圣经》新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16章。记载了使徒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内容,包含他对基督信仰、罪及救恩等问题的见解。罗马书被认为是保罗的杰作,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神学和精神视野。
内容介绍
本书前半部讲个人得到救恩的基本真理。指出全人类都陷在罪恶的深渊中,需要神的拯救,即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功,而因信得生;后半部是一个称义之人的生活,原则和处世箴言;中间插入一段犹太民族在神救赎计划中的地位困局,以及终必会有的美好前景。基本思想是“因信称义”:因始祖亚当在伊甸园偷吃禁果犯下原罪,后世人类便有了与生俱来之罪,与雅威的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皆须得到救赎。而只有信奉基督,仰赖其救赎之恩,才能恢复与上帝的正常关系而称义。保罗以亚伯拉罕为例说明因信称义的含义,并阐明因信称义者在基督里的新生命:对上帝虔敬笃信,对他人真诚相爱,对自己净心除恶。本书以“因信称义”驳斥犹太人“律法至上”的宗教思想,以世界性宗教原则抵制犹太教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罗马书堪称为基督教希腊文圣经中最雄浑有力的书之一, 书中的论据十分确凿, 而且大量援引希伯来语圣经的经文作为佐证。 保罗用优雅的言辞讨论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会众由于包括犹太人和希腊人而引起的难题。
犹太人因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便可享有优先权吗? 成熟的基督徒明白人无须再遵守摩西的律法, 但他们有权绊跌那些较软弱而继续紧守古代习俗的犹太籍弟兄吗? 在信中, 保罗肯确地表明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在雅威面前都是平等的, 人不能靠谨守摩西律法, 而是要对耶稣基督怀具信心, 并且藉赖上帝所赐的非配得仁慈, 才能称义。 同时, 既然基督徒处于各种权威之下, 上帝也要求他们向这些权威表现适当的顺服。
创作背景
使徒保罗在小亚细亚半岛马其顿王国希腊布道及建立教会的工作己届完成(徒20:2-6),这位外邦使徒,虽年近六十为主道迫切,热诚仍丝毫未减,他决定访问罗马帝国的首都。因罗马乃当时世界最大之城,受希腊文化影响,人民杂居,道路通达,可谓布道好地方,保罗想再从那里去到最西部的高度文化之地西班牙(15:22-24),那时的罗马己有一个在福音上颇为兴旺,但尚未成熟的教会,而大部分信徒都不认识保罗,所以使徒决定写封信介绍自己,即令将来西行受阻,也可以借书信和他们分享后信之道。
罗马书可能写于哥林多或靠近坚革哩的非比(罗马书16:1),哥林多的该犹接待使徒保罗在此写作。书信中并未提到写作的精确时间,但显然是写于为耶路撒冷王国已有的聚会收集款项,保罗“往耶路撒冷去供应圣徒”,在他第二次去希腊旅行的末尾,度过冬天,先于他上次(公元58年)访问该城。《圣经》评论家一致同意这封书信很可能是在希腊的哥林多写成的。保罗在第三次海外传道旅行结束前曾探访该地几个月。书中的内在证据也显示写作地点是哥林多。保罗在当地会众的成员该犹家中执笔写成这封信,并在信中推荐非比;她是哥林多附近的港口城市坚革哩的会众中一位基督徒,可能是她把这封信带往罗马的。保罗在罗马书15:23写道:“在这里再没有可传的地方,”并在接着的经文中表示他打算把海外传道工作向西扩展到西班牙。第三次海外传道旅程行将结束之际,即公元56年年初,他大可以这样说。
收信人是罗马的基督徒会众。罗马的基督徒可能有犹太和外邦背景,教会内部可能存在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内部纷争。保罗作为一个希腊化的犹太人和前法利赛人,调整了他的论点以迎合这两个群体和整个教会。由于这部作品既包含了针对特定受众的材料,也包含了针对罗马的基督徒公众的材料,学者们很难将其归类为私人信件还是公开书信。
写作背景
保罗, 一个以前强暴地迫害犹太籍基督徒的人, 成为基督手下奉派前往非犹太诸国传道的热心使徒。 自罗马书起, 一连14本圣经书都是由雅威这位一度是法利赛人的忠仆在圣灵感示之下写成的。 在执笔写罗马书时, 保罗已完成了两次漫长的传道旅程, 并且正在作第三次传道旅行。 他已经写了另外五本受上帝感示的书信:帖撒罗尼迦前、 后书, 加拉太书及哥林多前、 后书。
作者背景
使徒保罗生于基利家省的大数城,是敬虔的犹太人,属便雅悯支派。他的学问渊博,曾受教与当日名重士林的拉比迦玛列门下,也加入了生活严谨的法利赛教(徒22:3;加1:14)。蒙召后曾足迹欧洲建立教会,晚年仍念念不忘,要把福音传到当时的“地极”,(士班牙今西班牙)这位有“外邦使徒”之称的忠心门徒曾两次被囚入监,虽在捆锁中,仍写出书笺教导安慰信徒,与主后66-68年初,为罗马当局处死,而壮烈殉道。
作品影响
(一)本书在新约中的地位。如“以赛亚书”在旧约中的地位一样,是涌现救恩的河流,此时正流入万国万民之人的口中。
(二)或谓全部圣经为人所带的戒指,罗马书正如戒指上的宝石。
(三)是基督徒的信仰章程,也是福音的根基,让诵读的人不但能使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又能获得更丰盛的救恩,故之为“世界上最深奥的作品”。
罗马书跟保罗的另外八封书信一并在称为切斯特·贝蒂纸莎草纸抄本第2号第46页中被人发现。凯尼恩爵士论及这份早期抄本说:“我们在此拥有一部近乎完整的保罗书信的手抄本,这部抄本看来写成于第三世纪初左右。”切斯特·贝蒂希腊文圣经莎草纸抄本的年代比著名的西奈半岛抄本及梵蒂冈抄本第1209号更早,这两部抄本都是公元第四世纪的制品。这些抄本也含有罗马书。
它在381年的第一次伊斯坦布尔市公会议被列入圣经新约正典,是属于《新约圣经》里保罗书信,且是七封完全没有争议保罗是作者的其中一封。唯独信仰和罗马天主教关于信仰和行为的必要性的支持者都在《罗马书》中找到了支持。马丁·路德在他的圣经翻译中在《罗马书》3:28中引起了争议,他加上了“独”(德语中的allein),使其读作:“因此,我们认为,人不是因着遵行律法而称义,而是单单因着信心。”
学者们一直在争论《罗马书》的作者和日期。学术共识是保罗写了《罗马书》。这封信很可能是保罗在哥林多写的,可能是在盖乌斯的家中,由他的书记忒提阿抄写。有许多理由支持哥林多是最有可能的地点。保罗在写这封信时准备前往耶路撒冷王国,这与使徒行传中保罗在希腊逗留了三个月的记载相符。这可能意味着这封信是在哥林多写的,因为哥林多是保罗在希腊取得最大传教成功的地方。此外,腓比亚是哥林多教会的执事,她可以通过哥林多经过罗马并从哥林多的西港乘船将这封信带到罗马。《罗马书》的确切写作时间没有在书信中提到,但显然是在为耶路撒冷的捐款集会后写的,保罗正准备“前往耶路撒冷,服事圣徒”,也就是在他最后一次访问那个城市之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封信是在55年末/56年初或56年末/57年初写的。早期的55年和58年初都有一些支持,而德国新约学者格尔德·吕德曼则主张更早的日期,比如51/52年(或54/55年),这是继诺克斯之后的提议。吕德曼是对50年代中期到晚期的共识提出的唯一严肃挑战。
有强有力的间接证据表明,直到公元4世纪中叶,罗马帝国西部地区广泛使用了一种缺少第15和第16章的《罗马书》版本。这个结论部分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许多教父,如奥利根和特土利安,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罗马书》的14章版本。保罗的颂赞诗在不同手稿中的不同位置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观点。尽管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哈里·加姆布尔得出的结论是,经典的16章版本很可能是文本的早期版本。《波尔涅手稿》缺少《罗马书》1:7和1:15中明确提到罗马教会为受众的内容。有来自教父评论的证据表明,波尔涅手稿在这方面并不是唯一的;许多早期的手稿也缺少在第1章中明确提到罗马受众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当这种文本变体与省略第15和第16章相结合时,整封书信中就再也没有明确提到罗马教会的内容了。哈里·加姆布尔推测,1:7、1:15和第15和第16章可能被抄写员删除,以使这封书信更适合“一般”受众。
很可能在早期存在一种省略第16章的15章版本的《罗马书》。一些学者根据内部证据主张,第16章代表了保罗的另一封书信,可能是写给以弗所的,后来被附加到了《罗马书》中。有几个不同的论点支持了这一结论。首先,15:33中有一个结尾的祝福,读起来像其他保罗书信结尾的祝福。其次,保罗在第16章中向许多人和家庭问候,这表明他已经熟悉他们,而第1-15章的内容则假定保罗从未见过罗马教会的任何人。《第46号帕普鲁斯》将保罗的颂赞诗放在第15章的结尾,也可以解释为证明了《罗马书》存在15章的版本。
一些手稿在书信结尾有一个小标题:“给罗马人”。这些手稿包括:西奈半岛手稿、亚历山大手稿、梵蒂冈手稿、以弗所手稿、克拉罗蒙塔努斯手稿;还有一些手稿写着:“给罗马人,是从哥林多写的”;还有一些手稿写着:“给罗马人,是由哥林多的腓比亚执事带来的”;还有一些手稿写着:“给罗马人的书信是由特提阿抄写的,由腓比亚从基格利亚的教会带来的”;还有一些手稿写着:“给罗马人,是由哥林多的腓比亚执事带来的”。
在写这封书信之前的十年(公元47-57年),保罗在爱琴海周边地区传教。在加拉太、马其顿、亚该亚和亚西亚的罗马省建立了教会。保罗认为他的任务已经完成,希望在西班牙传福音,这样他就不会“在别人的根基上建造”。这使他有机会在路上拜访罗马,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罗马书》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到访做了准备,并说明了他的到访原因。
除了保罗的地理位置,他的宗教观点也很重要。首先,保罗是一个希腊化的犹太人,具有法利赛派的背景,这是他身份的一部分。他对自己的民族有关心,并贯穿整封书信。其次,对话的另一方是保罗在30年代早期的对耶稣的归信和跟随的呼召。
关于罗马的基督教起源的最可能的古代记载是由一位名叫安布罗斯特的4世纪作家提供的:
“可以确定,使徒时代罗马有犹太人居住,那些相信基督的犹太人把他们应该信仰基督但要遵守律法(托拉)的传统传给了罗马人……我们不应该谴责罗马人,而应该赞扬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虽然没有看到任何神迹或奇迹,也没有见到任何使徒,但他们仍然接受了对基督的信仰,尽管按照犹太仪式。”
根据亚当·克拉克的说法:
写这封书信的原因:……保罗了解了罗马的基督徒的所有情况……发现这个教会部分是由信仰基督的外邦人组成的,部分是由犹太人组成的,他们对耶稣作为真弥赛亚的信仰还带有许多偏见,而且许多争论是由外邦人要求与犹太人享有平等权利,以及犹太人绝对拒绝接受这些要求,除非外邦人信徒接受割礼;他写这封书信是为了解决和解决这些分歧。
当时,罗马的犹太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会堂吸引了许多人,使外邦人能够了解拿撒勒的耶稣的故事。因此,在罗马形成了由犹太人和外邦人组成的教会。根据2世纪的教父艾琳纳乌斯的说法,罗马教会是由使徒彼得和保罗直接建立的。然而,许多现代学者不同意艾琳纳乌斯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我们对教会的建立情况知之甚少,但它并不是由保罗建立的:
许多弟兄出去迎接保罗。有证据表明当时罗马有相当多的基督徒,可能有不止一个聚会地点。——伊斯顿圣经词典
在罗马书16:3-15中提到的许多名字表明当时罗马有不止一个教会集会或信徒团体。第5节提到了一个在阿居拉和百基拉家中聚会的教会。第14和15节分别提到了信徒和圣徒的团体。
由于公元49年克劳狄的法令,犹太人被驱逐出罗马。菲茨迈尔声称,由于他们的内讧,犹太人和犹太基督徒都被驱逐了。克劳狄乌斯大约在公元54年去世,他的继任者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允许犹太人回到罗马,但在公元64年的大火后,基督徒受到了迫害。菲茨迈尔认为,随着犹太人在54年回到罗马,新的冲突在外邦基督徒和之前被驱逐的犹太基督徒之间产生了。他还认为,这可能是保罗在《罗马书》15章中提到“强壮者”和“软弱者”时所指的。这个理论最初是由W·马克森在《新约导论:对其问题的一种方法》(1968年)提出的,但被菲茨迈尔批评和修改。菲茨迈尔的主要观点是,保罗似乎是故意模糊不清的。如果保罗想要专门解决这个问题,他本来可以更具体。凯克认为,外邦基督徒可能对犹太人产生了厌恶或鄙视(见反犹太主义和对耶稣之死的责任),因为他们在神学上理性化认为犹太人不再是雅威的子民。
学者们经常很难评估《罗马书》是一封私人信件还是一封公开书信,这在形式批评分析中是一个相关的区别。约瑟夫·菲茨迈尔从斯蒂尔沃特提出的证据中认为,《罗马书》的风格是一种“散文书信”。在改革时期的作家菲利普·梅兰希通认为,《罗马书》是“整个基督教教义的总结”。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像梅兰希通一样,这是一种神学论著,但这种观点大多数学者不接受。尽管有时被认为是一部(系统的)神学论著,《罗马书》在许多保罗在其他地方讨论的问题上保持沉默,但仍然被普遍认为是重要的,特别是在称义和救赎方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介绍
创作背景
写作背景
作者背景
作品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