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他考入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科理论专业,深受
黄自器重,与
贺绿汀、
刘雪庵、
江定仙并称为“黄自四大弟子”。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田鹤在上海创作救亡歌曲,组织“中国作曲者协会”。1939年1月抵达
重庆市工作。1951年后,他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实验
歌剧院从事
音乐创作。
陈田鹤父亲姓詹,是一个小钱庄的账房先生,爱好读书吟诗,家中也略有藏书。陈田鹤是家中长子,9岁丧母,自幼便寄养在陈姓外祖父家。他随
母姓,取名
启东市。
少年时代陈田鹤就酷爱艺术。6岁时,听道士们奏法事音乐一夜忘归。1927年,16岁时肄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28年,田鹤入温州艺术学院学习,师从
缪天瑞先生。
1930年9月,19岁的陈启东改名陈田鹤,进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随
黄自学习作曲。入学第二年,他便创作了第一批艺术歌曲——《谁伴明窗独坐》和《清平乐·春归何处》,前者是他最早公开发表的音乐作品。
自1933年9月起的近一年间,陈田鹤协助黄自先生为
商务印书馆编“复兴初级中学音乐
教科书”,并为该教材创作了十首歌曲。
从1933年起,他还为新创办的《音乐教育》月刊撰稿,到1937年终刊为止,5年间先后在该刊发表了20多首艺术歌曲、儿童歌曲。其中《秋天的梦》《雁子》等不仅是他个人在艺术歌曲方面的代表作,同时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
1939年,陈田鹤到
重庆市,在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做教员。青木关音乐院建成后,陈田鹤担任音乐院的教务主任,教授作曲,到1947年他离开时,共培养了近百名学生。
1949年2月,陈田鹤应聘去国立福建音专任作曲专业教授及校务委员会委员。1951年,陈田鹤到华东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应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前身)的邀请任该院音乐创作组作曲员。
1952年至1955年间,
北京师范大学聘陈田鹤为音乐系(
中国音乐学院前身)兼课教师。他用
安东·德沃夏克和
苏联东欧的作品作教材,摸索新的教学方式,还依据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理论教研组选印的配器与欣赏参考资料给学生上课。
陈田鹤主要作品有歌曲《山中》《江城子》《采桑曲》《巷战歌》《制寒衣》,合唱曲《森林啊、绿色的海洋》,钢琴曲《序曲》《血债》、
清唱剧《河梁话别》舞蹈音乐《荷花舞》《采茶灯》,《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
民俗音乐 陈田鹤 1945年配伴奏演唱者 刘国锋 钢琴伴奏 邱怡)等。
2011年5月24日,由
上海音乐学院与
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主办,
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与
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联合承办的“陈田鹤先生百年诞辰手稿展”在上海音乐学院开展。
2018年8月22日,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创建了陈田鹤抗战音乐专题库,收藏了大量音乐作品、手稿文件等资料;例如《
陈田鹤音乐作品选》《陈田鹤50年代作品专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