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喜》是一部以1949年广州战斗为背景,凸显岭南风情的谍战电影,由孙周执导,这是他继《周渔的火车》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主演包括郭晓冬、孙淳、江一燕等。电影讲述的是1949年10月初的广州,虽然仍处于
中国国民党的控制之中,但解放大军正迅速南下,大兵压境。国民党此时正仓促准备着向更南边撤离。国民党人对党国的去向和未来的命运迷茫。敏感和羞恼导致他们更为疯狂的迫害和破坏。广州,已陷入
无政府状态的混沌中。此时一股对于新生的期盼在这死寂的城中出现。
影片于2009年5月开机拍摄,10月1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讲述了地下党员晏海清(郭晓冬饰)和特务头子夏惠民(
孙淳饰)在广州解放前夕的斗智斗勇的故事。该电影获得了第六届
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
《秋喜》重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老广州景色,代表着
广东省的文化形象。例如岭南特有的文化风情、
广州市西关大屋、为无人提供歇息的骑楼、富贵人家常去的茶楼、普通老百姓吃的
艇仔粥、为老一辈人喜爱的广东文艺——
粤剧、
海珠桥等,让人重新体会那个时期的广州。
《秋喜》由
珠江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著名导演
孙周执导。孙周是一个文艺片导演,高品不高产,他执导的电影作品不多,胜在高质量。该片是孙周导演由文艺片向商业片转型的作品,首次尝试商业片。
一九四九年十月初的广州,虽然仍处于
中国国民党的控制之中,但是,解放大军正以破竹之势迅速南下,大兵压境,破城已指日可待。大势已去的国民党挽回败局已无指望,此时正仓促准备着向更南边撤离。惊慌、悲观的国民党人对党国的去向和未来的命运一片迷茫。惊弓之鸟般的敏感和失败的羞恼,导致他们更为疯狂、肆意的迫害和破坏举措。人心惶惶的
广州市,已陷入无政府状态的混沌之中。晏海清是一位潜伏在
国民政府内部的地下工作者,而他的上司则是"老奸巨滑"的国民党特工夏惠民。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0月14日广州战斗结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广州为止,在这短短的14天里,两位谍报人员展开一系列斗智斗勇的争斗。秋喜是在晏家帮佣的疍家女孩,她爱慕晏海清,但最后却死于夏惠民的阴谋。
《秋喜》是正邪斗智翻版《
潜伏》。导演
孙周表示,《秋喜》的核心故事与电视剧《潜伏》颇为相似,只不过电影中塑造的反面角色夏惠民更为阴险狡诈,如果把晏海清看作是
余则成,那么夏惠民则是吴站长、
李涯、
陆桥山和
马奎四个人的混合体。
《秋喜》自2009年10月14日上映,尽管业内口碑一致称好,然而其票房成绩却始终不尽人意:截止至2009年11月10日,《秋喜》上映第23天,其全国总票房为511.2万元,其中胶片总票房为391万元,占总票房的77.87%,数字总票房为113万元,占总票房的22.13%。
孙淳与
郭晓东二人在《秋喜》中卖力飙戏,搭上所谓岭南风情的视觉背景,让它在众多谍战片中显得很特别。这二位男演员的形象都很正面。孙淳此番尝试奸角,他一贯的正面银幕形象和独特气质,让观众时时觉得他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孙淳着力塑造夏惠民的狠辣与无情,其表演不露痕迹。郭晓冬的表演很动情也很到位,他把握住角色愤怒与隐忍的平衡,晏海清这个角色是成功的。其实孙淳的表演只是在角色的阴狠上发力。郭晓冬的角色更加丰富。看完《秋喜》后不必为秋喜的疑问所困扰,因为夏惠民和晏海清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京华时报》评)
影片的格局虽然不大,但是制作非常精致,戏剧冲突也很强,晏海青与夏惠民的明争暗斗是影片的主线,晏海青和秋喜的感情纠葛是附线。电影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比较符合观众的口味,包装也比较商业,影片中也不乏电脑特效和枪战场面的处理。(崔汀评)
从技巧上说,《秋喜》将
潜伏者的困境紧锣密鼓不露马脚地编织在一个十四天的时间区间中,其难度超过了《潜伏》段落式的情节编排。《潜伏》的故事时间长达五年,加上三十小时的电视剧容量,需要完成一段戏剧功能时,相关人物可以随时调度进来。《秋喜》在剧作上挑战更高难度,带来的效果便是故事更加紧凑,冲突迭起,一波紧过一波推动着故事进程,直到最后的决战。
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潜伏》用假夫妻和办公室政治抓住了观众,足够新鲜和戏剧化,但里面的人物不免动机浅显直白,感情造作、单薄;而《秋喜》更加注重刻画真实鲜活的人物。同为反派,
李涯的那种忠诚和小偏执远远逊色于困兽般的夏惠民。夏处长疯狂、恐怖、纠结,更具力度和深刻性。这个人物的复杂程度堪比《
色戒》中
梁朝伟扮演的易先生。在夏、易这两个银幕形象前,《
潜伏》里的反派角色实在称不上乱世中的“枭雄”。
《潜伏》带给我们一个精彩的情节剧,《秋喜》同样做到了,并更进一步,将一种情怀注入进这个高潮迭起的故事——这是一种纯洁、清澈的情怀。无论大环境多么残酷,人其实都可以保持住一种自省和觉悟。《秋喜》传达的,便是这样一种自然的清澈。(
腾讯控股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