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饵丝
云南省腾冲市洞山乡特色小吃
腾冲饵丝,是云南腾冲的特色小吃。腾冲饵丝制作是腾冲重要传统美食制作工艺,选用优质籼稻老品种浆米为原料,利用当地独特的水质,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精制而成,产品色洁质细,柔软可口,风味独特,不论煮吃、炒吃都很可口。
相传南明天子朱由榔(永历帝)当年败逃西陲,曾在一农家吃下了一大钵炒饵块,饱腹疗饥之余犹觉余味无穷,于是将其称为"大救驾"。“大救驾”成为腾冲炒饵块的“封号”,腾冲饵丝、饵块的代名词。400多年前,腾冲市腾越街道朝阳社区的胡家湾人发明饵丝,以色泽光洁、口感细腻、柔软筋道、经煮不烂、营养丰富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饵丝作为朝阳社区的一个传统特色产业,不仅让人一饱口福,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2005年《腾冲“大救驾”的传说》列入保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腾越镇饵丝制作工艺列入保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沿革
相传南明天子朱由榔(永历)当年败逃西陲,曾在一农家吃下了一大钵炒饵块,饱腹疗饥之余犹觉余味无穷,于是赞叹不已,并将其称为"大救驾"。从此,“大救驾”便成了腾冲炒饵块的“封号”,乃至腾冲饵丝、饵块的代名词。400多年前,腾冲市腾越街道朝阳社区的胡家湾人发明饵丝,以色泽光洁、口感细腻、柔软筋道、经煮不烂、营养丰富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饵丝作为朝阳社区的一个传统特色产业,不仅让人一饱口福,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过江饵丝则是传说在大蒙国时期,三公主远嫁蒙舍(现在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每年回娘家大理白族自治州过年时,几经曲折才能将蒙舍城内最著名的肉饵丝带回到大理,由于路途遥远,为了不改变其特殊的口感,聪慧的三公主便将饵丝和肉分开来盛装。这样既保证了色鲜味正、清淡适中,又满足了众人的不同需求。从此大理周边的许多地区便开始逐渐流行起这种吃法。截至2023年4月,朝阳社区共有饵丝加工户72户、年产值近7200万元,带动村民152户,解决就业岗位800余个。7月,朝阳社区有饵丝加工户72户,参与生产农户152户,年加工原料1.2万吨,生产饵丝1.8万吨,饵丝产值达1.08亿元,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余人。
制作工艺
腾冲大救驾
烧饵块
小锅饵丝
衍生菜品
曲靖蒸饵丝
巍山肉饵丝
过江饵丝
大滚锅饵丝
小锅卤饵丝
风味特色
腾冲饵丝制作是腾冲重要传统美食制作工艺,选用优质籼稻老品种浆米为原料,利用当地独特的水质,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精制而成,产品色洁质细,柔软可口,风味独特,不论煮吃、炒吃都很可口。
食用方法
饵丝一般有煮吃和炒吃两种吃法。煮吃法是将饵块切成细丝,用滚水烫熟,加上鲜肉丝或火腿丝、肉汤或鸡汤,佐以酱油、葱花、芫荽及少许酸菜即成。炒吃是将饵块卷切成片,杂以鲜肉片、鸡蛋、香、西红柿、豌豆尖或小白菜及其它调料,热油炒熟而成。这种吃法,叫做“炒饵块”,腾冲市人的饵丝却自有一个名字,和云南省其他地方的区分开来,这就是“大救驾”。
价值
在“腾越文化”中,饮食文化是一大亮点。腾冲饮食文化既受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又受江南饮食文化的影响,并吸纳了近邻缅甸的部分饮食文化,又通过缅甸引进了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共融于腾冲优越的山川、气候、历史人文、物质资源等各具特色的大环境中,经千百年的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腾冲饮食文化。腾冲处处会做饵丝,村村都有饵丝师傅,但做得最好的首推腾冲城郊的胡家湾。胡家湾舂制饵丝的米饭是一种名叫“浆米”的大米,这种大米纯白洁净,舂出的饵丝柔软而有韧性,俗称“筋骨好”,加上世代承袭的好手艺,产出的饵丝名扬中外,除销本地及邻近市县外,还远销东南亚,系清末至民国年间腾冲出口外销的大宗产品之一。
保护与发展
2023年9月29日,以“有一种叫云南省的生活,赴一场到腾越街道的盛宴”为主题的“腾冲饵丝”文化节在腾冲市腾越街道洞山社区胡家湾文化园开幕。开幕式活动在舞蹈《花开盛世》旋律中拉开帷幕,随后《腾越放歌》《腾冲饵丝美名扬》《美丽新腾冲》《大救驾》《腾冲歌曲联唱》等歌舞、小品、情景剧等节目相继登场,向现场观众充分展示腾冲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禀赋。现场还穿插有腾冲传统的“丢馒首”、送“福禧粑粑”环节,增加现场互动氛围、将幸福和吉祥传递给了现场观众。
所获荣誉
2005年《腾冲“大救驾”的传说》列入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腾越街道饵丝制作工艺列入保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制作工艺
腾冲大救驾
烧饵块
小锅饵丝
衍生菜品
曲靖蒸饵丝
巍山肉饵丝
过江饵丝
大滚锅饵丝
小锅卤饵丝
风味特色
食用方法
价值
保护与发展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