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Falco severus):为隼科
隼属的鸟类。体形大小与
燕隼相似,是小型
福特猛禽,体长25-30厘米,体重180-250克。头部和飞羽为黑色,其余上体均为石板灰色,颊部、喉部和颈部的侧面等均为棕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包括翅膀下面为暗
栗色,没有斑纹,与燕隼明显不同。颊部全为黑色,也没有纹。虹膜为黑褐色,嘴淡蓝灰色,先端黑色,跗与趾为黄色,爪黑色。猛隼一般生活于多树的山脚,栖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主要以
鞘翅目昆虫、
益鸟和蝙蝠为食,也吃老鼠和蜥蜴等。分布于
印度、缅甸、中南半岛、
菲律宾、
巴布亚新几内亚及
所罗门群岛等地,在中国仅分布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云南省、新疆和
西藏自治区的少数地点。
猛隼头顶、头侧、枕、后颈和上背黑色,到下背、腰、翅覆羽、尾上覆羽和尾羽逐渐变为暗石板灰色或淡灰色。具黑色羽轴纹;中央尾羽灰色,具黑色模糊的横斑,老鸟仅具1道黑色亚端斑,外侧尾羽内具显著的黑色或
肉桂皮黄色横斑;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内翈具红棕色或淡灰棕色横斑和斑点,内侧次级飞羽与背同色。微沾浅棕色,其余下体暗
栗色,胸侧微具黑色羽干纹,翼下覆羽和腋羽暗栗色。
栖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
平均海拔在
地平线至2600米。
猛隼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主要以
鞘翅目昆虫、
益鸟和蝙蝠为食,也吃老鼠和蜥蜴等。主要在空中一边飞行,一边追捕猎物,捕到后直接带到树上去啄食。
捕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中午天热的时候多休息。叫声:似
黄爪隼的哭叫声——“ke-ke-ke-ke”。
繁殖期为4-6月。通常利用位于陡峭悬崖边上的高大树木上的乌鸦以及其他鸟类的旧巢,偶尔也在悬崖的岩石边自己筑巢,但巢极为简陋而粗糙。每窝产卵3-4枚。由
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5天。
在中国仅分布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云南省、新疆和
西藏自治区的少数地点。各地均极罕见,其中在云南为
夏候鸟或
留鸟,而海南东方的记录仅是早期文献的记载,新疆的记录也可能是鉴定有误,或者是偶见的迷鸟。2013年10月至11月在西藏自治区
墨脱县境内观察记录到猛隼2只。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2001年,猛隼调查初步的种群规模为1,000-10,000只。虽然在该范围的部分地区,该物种似乎以非常低的密度出现,但在该范围的东端,目击事件更为频繁,成熟个体的总数接近1,000是合理的。该物种在
印度已明显减少,
西高止山没有可靠的20世纪或21世纪记录,表明任何迁移人口可能不再存在。这种明显的范围收缩的原因尚不确定,但人们认为是森林丧失是导致下降的原因。在2001年至2020年期间,该物种范围内的森林覆盖面积减少了9.1%,截止2020年,相当于三代(11.73年)损失了5.7%。2016-2020年间,森林覆盖面积减少了3.5%,相当于10%的未来三代预测。该物种利用其他
栖息地进行狩猎,但主要在森林中筑巢。对该物种没有其他已知的威胁,因此最大的怀疑减少率被设定为森林损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