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上午,甘肃简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省政协副主席陈剑虹、省政府副秘书长
张正锋出席揭牌仪式并为简牍中心揭牌。出席揭牌仪式的还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廷皓,省文化厅厅长马少青等省上有关部门领导,省直文博单位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张廷皓院长、马少青厅长、
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分别致辞。
简牍是
甘肃省文物资源的显著特色和主要优势之一。自1907年在甘肃境内首次出土简牍以来,又陆续出土30多批次6万余枚,引起了国际考古学界的一次次轰动。甘肃出土的简牍从时间跨度上涵盖了
秦汉、
魏晋、唐与
西夏等朝代,其中尤以汉简数量最多,约占国内出土汉简总量的80%以上,数量居全国之首;从内容上涵盖了相关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风俗、民族关系以及中外交流等各方面的史实,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多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简牍保护研究工作,经过文物工作者的积极努力,简牍保护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使我省成为国际、国内简牍保护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但是,
甘肃省简牍保护工作一直存在存放条件简陋、研究力量薄弱、整理工作滞后、社会效益得到到发挥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简牍保存条件,提高简牍学术研究水平,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的关注及社会各界的呼吁、省上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省编办在精简机构、压缩编制的情况下,批准成立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并增加了人员编制;省发改委将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纳入省文物考古所文物周转库房工程项目统筹考虑,列为“十一五”期间全省抢救性文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于今年批准立项。
成立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是我省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重要举措,标志着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集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宣传展示和信息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重点将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制定科学规范的保护规划,增强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做好简牍的安全保存和有效保护;二是加大研究工作力度,加快简牍释文研究和有关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编写、出版工作进度,加强简牍的整理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三是立足本省,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快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四是在有效保护和加强研究的同时,通过展示服务、研究成果普及等多种方式,探索并不断拓宽简牍合理利用渠道,拓宽发展方向,更好地为文化大省建设、为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