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洁,女,湖北省十堰市阳人,国家一级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北作协散文艺术委员会主任。获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1970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系毕业。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发表《爱的履历》、《生存的悖论》《一只苹果的忧伤》《大江北去》等诗歌、散文、中长篇纪实文学13部集、350余万字。曾获中国作协“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1年)、首届“全国
徐迟报告文学奖”(2002年)、首届“全国冰心散文优秀作品奖”(2002年)、“第五届《
十月》文学奖”(1995年) 、全国“第八届
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等50余种奖项。《跋涉者》、《童年旧事》、《贺坪峡印象》、《橄榄色的世界》《山苍苍,水茫茫》等被收入中学语文读本及大学文学教材。
个人履历
1945年11月21日生于湖北郧县城关镇,1965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系。1990年3月加 入
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10月评为“一级作家”。1996年6月被选为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1996年10月当选
河北省作协主席团委员,现为河北作协创作室专职作家。
从1981年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160余万字,7部集。其中《童年旧事》、《贺坪峡印象》、《大血脉之忧思》、《山苍苍,水茫茫》等22篇作品在省内外及全国获各种文学奖项24次;《小狗威威》、《跋涉者》、《橄榄色的世界》被分别收进小学、中学、大学课本及教材。其作品《楼兰的忧郁》被选入语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篇报告文学《橄榄色的世界》在1991年第五期《
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后,于同年被《
新华文摘》10月全文转载,1992年又被《
作品与争鸣》第一期转载,1995年被收入中国警官大学教材;长篇报告文学《山苍苍,水茫茫》在1993年第二期《十月》杂志发表后,在鄂西北及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鄂西北各厂矿、学术机关自发翻印达4万余册,成为大中专学生必读教材,16家报刊报道并评介这部作品,1993年4月《十月》杂志在北京为其召开作品讨论会,此部作品先后获“‘505’杯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五届《十月》文学奖”和“第五届
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三顶大奖。
大江北去
继《山苍苍,水茫茫——鄂西北论》后,十堰籍著名女作家梅洁最新力作《
大江北去》在全国范围内再掀重响。《大江北去》呈现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达50年的项目、70万移民、百万亩良田与3座古城及上千座村镇的巨大牺牲和奉献,对十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具有树碑立传的史诗意义。
人物生平
一条大河与一个女人
十堰籍、女人、作家、汉水情结,是梅洁的身份符号。其实,如果按她当年离开家乡时的年龄和她离开的时间长度来算,她实在应该是一个异乡人,只是,这个异乡人用了一生的时间来追随故乡。
梅洁是女人,一个多情的女人。爱得浓烈,爱得炙热,有多投入就有多痴狂,从她个人生活里的爱情际遇,到与汉水的一生追随,都是这般无怨无悔。
离开家乡十堰(那时还叫
郧阳区)时,梅洁只有15岁。此后的几十年里,她从南方到北方,从京城到大漠,从少女到为人妻母,从家庭出身不好的
右派子女到名闻遐迩的著名作家,多少风霜之后,她的人生被打磨得越来越像故乡那条大河——
汉江河滩上的
鹅卵石,是如此的光润和坚韧。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身份,这个深情的女子心里始终装着的,是收之一如朗朗
汉江石、放之又如滔滔汉江水的乡情和乡愁。
根深蒂固的童年记忆
梅洁在汉江边出生、长大。在她根深蒂固的童年记忆里,汉江水是携带着遥远的神秘,向她诞生的小城——
郧阳区飘逸而来的,它把小城团团围住,小城呈半岛状依偎在它的怀抱之中。纤夫们“嗨哟”着沿河滩匍匐而来,脚手撑地,身体蜷缩在阳光下,脊背隆起,而她是那个好奇的小女孩,总爱把小脚丫踩进纤夫们深深的大脚窝,小小的脚趾上沙粒闪闪发光,一直沿河行走……那时的农历五月,
汉江边总有一个盛大的节日。梅洁和小伙伴们胸前挂着母亲们亲手缝制的丝线香包,香包里装着清香的艾萆,耳根涂抹着掺了
雄黄的酒液,牵拉着母亲的衣襟,到江边参加
屈原的祭典。她们和母亲们一起挤在人群里,目光总是很努力地在人头攒动、千舢竞渡的江面寻找自己的父亲——那些在几百米宽的汉江里逐浪弄潮的矫健泳者。
用文学抒写离乡后的精神世界
离乡后的梅洁在外求学、辗转生活,然后以她独有的方式来书写这份感情:试图以义学的形式和她所处的匹界对话。当她把伤逝、哀怨、孤独和向往、困惑不安的心灵、凝聚已久的渴望与梦想、人生艰窘的体验和尴尬,以及对生命与美的虔诚和膜拜,用文学的方式带给这个世界时,她发现,在她精神的故园里,始终流淌着故乡那条魅力非凡、母性般宁静而美丽的大江。
在塞外的老镇上讲述着对故乡的回忆
1980年,梅洁在塞外的老镇上开始写下自己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感恩。她常常一个人含泪对自己讲述着对故乡的回忆,日复一日,然后她进入不断失去又不断获取的生命意境:“……我感觉有一种伤感和疼痛离我很近。故乡那么遥远,而往事却飘然降临……”梅洁这样写着。塞外冬季的寒风尖啸着,扑打着她糊着白麻纸的窗,炉子的火熄灭了,她的儿子睡着了长大了……她就这样写着,她在自己几十年的文字里面看见南方的故园,看见生命的劳作、忍耐和不泯不灭,看见她和她的亲人们始终手拉着手,穿越所有时空,最终走回他们的家园……
纠缠是如此之深,相思是如此之久,一切的纠缠与相思又都是如此之历久弥新。故乡之于梅洁,先是地图上一个找不到的地名,然后是经年离别后的缘浅情深,最后因郧阳城的整体水葬而成永诀之忆。
纠缠—生一世的故乡情结
1991年10月,梅洁在离乡、31年后重返故土,此时,她诞生的古城
郧阳区已因
丹江口市水电工程建设而沉没。梅洁了解到,几十万移民在补贴甚微的情况下,曾在荒山野岭度过了几十年刀耕火种的生活,难以想象的现实让她对故乡人在这块土地上的牺牲奉献有了切肤的认识,有了自觉的审视。经过数月走访后,1992年梅洁完成了8万字的纪实文学《山苍苍,水茫茫——鄂西北论》。作品在1993年《十月》杂志第2期头条刊发,全景式地反映了鄂西北人民为三线建设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
“是的,江边曾经发生的和以后永远离别的都成为纠缠我—生一世的情结,是上苍恩赐了一条远远向我流来又远远离我而去的大江……”梅洁说这番话时,神情一如恋爱中的女子,温柔甜蜜,又有些情到深处别有怀抱的担当淡定。
一方水土与一个工程
这是中国一个关于水的百年梦想。
南水北调工程从21世纪初相继动工到2050年全部完成,规划、实施长达50年;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初发轫到20世纪末,勘探、论证、规划也用了长达50年的时间。
在规划的50年间,工程静态总投资高达5000亿元。
中原地区版图上南北流向的三条调水工程与东西流向的
长江、
淮河、
黄河、
海河纵横交叉,最终将形成一个世界上罕见的水资源“中国网”。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宏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这是中国水利史上乃至世界水利史上吏无前例的工程,这也是世界上一个人口最多、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1/4的国家保持良好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最紧迫的工程。
无数血汗建设起来的生活和蕴积的情感沉入江底 2005年9月26日,中线
丹江口市加坝加高到176.6米。
汉江可以直接连接中原、华北、京津。到规2010年一期工程完工时,将向
河南省、
河北省、北京、
天津市等沿线44个城市每年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95亿吨。2030年二期工程完工后,可向上述地区年供水120亿吨至130亿吨。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规划,
丹江口水库蓄水位增高到170米,库容增加到290多亿立方米。大坝加高后,湖北的
郧阳区、丹江口、郧西、
张湾区和河南淅川共五县市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再度沉入江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于
丹江口市库区而言,面临的是土地和家园再度沉没。从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建,1967年开始蓄水,这块土地上已有38.2万人离开了家园。南水北调的开工,这块土地上又将有27万人再度踏上迁徙之路,27万亩土地再度沉入江底,随之一起沉入江底的,还有16座集镇160家企业、1200多公里道路、1800多公里通讯线路和广播线路、35座桥梁8座水电站200余座抽水站、几百处考古遗址,以及近半个世纪用无数血汗建设起来的生活和蕴积的情感……
一江清水送北方
汉江,这条源远流长清澈如许的
黄河,将成为北中国的一口至关重要的井,“确保一江清水送北方”已成为库区人的头等大事。为了这口井;库区人民经历了长达50年的艰辛;为了这口井,他们又做着新的奉献和牺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市长陈天会曾说,340万十堰人就是这口井的集体看井人。所有的艰辛都包含着一条大河和一方水土、人民的宿命,所有的机遇和创造又都深潜着一个未来的
隐喻……
一本书和一个宿命
1993年,《十月》杂志头条刊出梅洁的《山苍苍,水茫茫——鄂西北论》后,立即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反响,并获得了“第五届十月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奖”及
河北省最高文学奖。梅洁的乡亲父老也为这篇文章奔走相告。梅洁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同时,她心中对
汉江、对家乡的铭记也越来越深沉浓烈。
有了《山苍苍,水茫茫——鄂西北论》的写作基础,梅洁知道:那些一个个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群,是一个个承载了太多牺牲和奉献的故事,是—个个含辛茹苦坚韧不拔的命运符号。梅洁感到:应该有什么入以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来见证和纪念这一切。这个人,要对这条
黄河及其人民同时具备爱、了解、描述能力三种要素,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人非梅洁莫属。“其实很难说到底是汉水、家乡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汉水、家乡,对我对这条大河、对家乡父老来说,我们更像是彼此的宿命。”梅洁说。
2004年6月,
中国作家协会启动了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梅洁申报了采写南水北调这一重大工程题材《
大江北去》的写作计划。中国作协很快批准了这一计划。
打探神圣大河的未来
2005年春天,经历了丧夫之痛的梅洁再度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再次来到了她命运中永远的
汉江。之后,她沿着汉江、
丹江,整整走了一百天。失去了爱人的她要顺流而去,打探那条神圣大河的未来。
故乡的领导、亲朋好友抚慰着梅洁的忧伤和隐痛。在长达100天的时间里i她的足迹遍及库区几十个村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采访,晚上阅读资料,整理笔记。她的采访资料装了满满7个大纸箱,重达100多公斤。
随后,梅洁又赴河南淅川、湖北武汉、
钟祥市、
襄阳市,以及
河北省、
天津市、北京等地采访。每到一地采访,她都要从当地邮局将采访搜集的文献、史志等资料及采访笔记和光盘、录音装进纸箱,打成邮包发回河北省作协。
2005年9月,梅洁返回
石家庄市,装满采访资料的11个大纸箱也随后而至。她开始阅读整理海洋般的素材,拟定写作提纲,一时间感觉那滔滔
汉江就在她的心中流淌。
病痛后,神圣的拯救
2006年
春节,就在她准备开始专注写作时,剧烈的头痛猝不及防地袭击了她,她不得不住进了医院。病痛中的她又加倍思念起逝去的丈夫,前所未有的脆弱无助甚至让她萌生了放弃写作《大江北去》的想法。万般无奈之中,她怀着愧疚和伤心始负责重点作品扶持工作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发去了一封电子邮件。两天后,陈建功回信,让梅洁安心调养身体,鼓励她把身体养好后安心写作。陈建功的回信,给了梅洁
莫大的信心和温暖,她决心尽快养好身体开始写作。
2006年3月18日,久治不愈的顽固头痛不药而治。巨大的惊喜之后,梅洁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拯救,从此,梅洁每日燃起一炷清香,在宁静与安详的氛围里开始艰辛的写作。
8个月零10天,梅洁奇迹般顺利完成了41万字的书稿,洋洋洒洒的文字如浩浩荡荡的
汉江,—路向北奔流。长篇报告文学《
大江北去》共分五卷:《忏悔的泪水能流成江河吗》《回眸如歌如泣的岁月》《仰望如碑如铭的江岸》《汉水将完成一个大写的人》《为了北中国的那口井》。
梅洁在第一时间将书稿杀青的喜讯和前言、后记等寄给十堰市文联《武当文学》双月刊(2006年第6期刊发),让家乡人分享她的喜悦。同时,《人民日报·大地》双周刊也以最快速度抢先在2007年第1期刊发了1万多字的《南水北调:为了北中国的那口井》。2007年4期《十月》杂志又以6万字的篇幅发表了《为了北中国那口井》。该书已由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巨大的反响。
后记
《大江北去》努力呈现的是,调水源头人民在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中,表现出的大智、大勇和大痛、大义,以及那条流淌了亿万年的
汉江伟大的涅盘和另一种永恒。”梅洁说,创作《
大江北去》是她的一个宿命,也隐含着她的一个无比卑微的心愿:希望2010年时,当清澈的汉江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