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创办于1978年的大型文学杂志
《十月》创刊于1978年,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主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办的首家大型文学期刊,以刊登中篇小说为主,兼顾其他文学体裁作品。每单月10号出版,2004年起改为月刊,每双月10号出版《十月·长篇小说》。
创刊以来,《十月》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坚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办刊理念。40多年来推出了《高山下的花环》《黑骏马》《绿化树》《腊月·正月》《名医梁有志传奇》《花园街五号》《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天堂蒜苔之歌》《沉重的翅膀》《黄河东流去》《来来往往》《生死疲劳》《大平原》《上庄记》《云中记》《北上》等大量佳作,其中多篇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众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除此之外,《十月》还于1981年设立了《十月》文学奖,凭借着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评奖原则,持续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
《十月》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位居中国文学期刊前列。曾连续获得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和首届中国国家图书奖,并入选“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等。
历史发展
创刊
1976年,中原地区社会处于巨大变革之中。粉碎“四人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举措,使社会思想极大地解放。下放至农村、边远地带的知青和作家们纷纷平反,回到北京。他们迫切地想把十年文革中积累的生活感受写成文学作品表达出来,以打破当时文坛上的冷落局面。
强烈的社会需求推动了新文学杂志的创办。当时北京出版社的文艺编辑室的编辑们,抓住了这一时机,开始谋划创办新刊。1977年夏,文艺编辑室主任王世敏带着张守仁和章仲锷去山东济南参加山东文联的一个会议。会议途中,因天气炎热,三人便躲到会场外的树荫下纳凉交谈,便谈起了以书代刊,出一本大型文学杂志。三个人一起想了许多刊名,如《东方》《东风》《首都文学》等,最后王世敏提议叫《十月》,两人一致认可。回到北京后,经过一年打磨,《十月》第一期以书代刊的杂志于1978年8月出版。
创刊号刊发的作品散发出强烈的时代信号。茅盾臧克家杨沫等文坛大家的文学宣示,刘心武的小说《爱情的位置》,以及“学习与借鉴”栏目中久违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无不昭示着中国当代文学划时代的告别与开启。
蓬勃发展
1980年,《十月》正式以邮局发行的双月刊出版。占得先机的《十月》迅速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小镇上的将军》《蝴蝶》《相见时难》《高山下的花环》《黑骏马》《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绿化树》《腊月·正月》《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雪城》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篇相继推出,不断引发读者的阅读热潮。
1986年,诗人骆一禾首倡的“十月的诗”栏目,开创了《十月》诗歌传统,推出了海子《农耕之眼》《太阳》,西川《雨季》等经典诗篇。1999年,《十月》开设了“小说新干线”栏目,每期推出一位年轻作者的两篇小说作品,并家以点评。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文学期刊中,《十月》属首创。二十年来,该栏目已推出近百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中,多数已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小说新干线”也成为《十月》极受青年作者欢迎的品牌栏目。
2004年,《十月》改为月刊出版《十月》和《十月·长篇小说》两个序列,每单月10号出版《十月》,双月10号出版《十月·长篇小说》。
2015年《十月》推出“十月青年论坛”,旨在创造以杂志为平台的文学公共空间,围绕《十月》刊发的重点作品,提出文学新话题,探讨文学新现象,营造真诚、理性的批评氛围,搭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桥梁,广受青年作家和批评家欢迎。2023年,《十月》杂志成立了新栏目——“全球首发”。如果从前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存在“时间差”,“全球首发”则要打破“时间差,”强调的是“同时性”。该栏目将邀请勒克莱齐奥、约翰·库切阿多尼斯平野启一郎、沃多拉兹金等各语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将他们从未发表过的新作,经知名翻译家的译介,在《十月》以中文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表。如此,中文便变成一种有参照系的文学,读者们也因此获得关于同时代外国作家当下写作实况的更真切的感受。
创刊至今,《十月》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位居中国文学期刊前列。曾连续获得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和首届中国国家图书奖,并入选“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等。
现状
栏目设置
参考资料:
管理人员
参考资料:
知名人物
苏予
1948年,苏予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曾任《燕京新闻》、《大公报》的实习记者、编辑。1978年,经历“文革”后,苏予面临两个工作选择,一是去全国政协联络部做公务员,二是到北京出版社做编辑。因为热爱文学,苏予选择了后者。
1979年,苏予调任《十月》首任主编,经手的第一本杂志是1979年第三期,主要作品有《飞 天》《牛棚小品》《小镇上的将军》等。苏予凭借深厚的学养、过人的胆识和敬业精神,在其担任主编的1979年至1985年间,《十月》杂志编发了大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力作,如《高山下的花环》《黑骏马》《北方的河》《绿化树》等。《十月》也迅速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发行量最高近60万份。创造 《十月》的辉煌,也得益于苏予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从巴金、冰心、丁玲、曹禺等文学前辈,到张承志、陈建功等作家,都与她有一份亦师亦友的忘年情谊。
张守仁
张守仁,1933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庙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先后在北京晚报社、北京出版社工作,是《十月》杂志创办人之一。曾编发过《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多部全国获奖作品。连续担任第一至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评委。著有《废墟上的春天》《寻找勿忘我》《永远的十月》等作品,并有《屠格涅夫散文选》《道路在呼唤》等译作。
作家陈祖芬曾评价张守仁:“我们说《十月》,就是说张守仁;没有张守仁,就没有李存葆,没有那种喷发的激情和找回的年轻。这里有太多的故事,这是一部当代文学史,而且,是激情燃烧的。”
荣誉和奖项
奖项
《十月》文学奖是由《十月》杂志于1981年设立的奖项,2013年起设定为每年一届。40年来,《十月》文学奖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评奖原则,持续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王蒙、贾平凹、刘心武莫言海子梁晓声冯骥才等众多作家和诗人,都获得过《十月》文学奖。作为一项由文学期刊设立的奖项,《十月》文学奖持续时间之长为业内少有,不仅成功打造了属于自身的期刊奖口碑和品牌,也见证了刊物自身与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互动与成长。
荣誉
参考资料:
影响
《十月》在初创时期专门设立了一个栏目“学习与借鉴”。刊出了鲁迅的《药》、茅盾的《春蚕》、伊凡·屠格涅夫的《木木》和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并附有赏析文章。这些传统的经典作品修复修复文学与中国现代传统和西方经典的关系。同时,创刊号刊出了刘心武轰动一时的《爱情的位置》等标示新时代文学气象和症候的作品,和其他刊物发表的同类作品一起吹响了文学新时代启航的号角。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十月》刊登了王蒙的中篇小说《蝴蝶》、谭甫成的小说《高原》以及《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等。这些作品同其他具有现代主义文学倾向的作品一起造成中国文坛极大的轰动。
八十年代初期,《十月》发表了汪曾祺的《岁寒三友》《晚饭花》《露水》《兽医》等小说,参与了推动中国抒情小说的发展。21世纪世纪以来,《十月》仍是中篇小说的主要阵地,发表了刘庆邦的《神木》《卧底》,邓一光的《怀念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荆永鸣的《白水羊头葫芦丝》,叶广芩的《豆汁记》,东君的《阿拙仙传》,吕新的《白杨木的春天》等中篇名篇。另一方面,《十月》重视中、短篇小说青年作家的培养。近二十年来,推出了如晓航叶舟陈继明鲁敏津子围乔叶马叙徐迅王秀梅等八十余位青年作家。
评价
文化学者孟繁华评价:《十月》不断发掘不同代际有创作实力的作家作品,使刊物无论作家队伍还是刊发的作品,给人以人脉储备雄厚,作品资源充盈的大刊气象。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评价:《十月》杂志作为一家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期刊,与广大作家和读者朋友一起,全程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文学评论家谢冕评价:“北京历来是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一份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在20世纪70年代那场巨大灾难落幕之后诞生了。刊物赶在改变中国命运的那个划时代的会议之前创刊,它是一个时代开始的象征,更像是一个传送信号的气球,向久经苦难的人们预告一个新时代的降临。这就是《十月》。”
其他媒体形式
2011年3月17日,《十月》开通新浪微博,负责宣传《十月》杂志最新动态。
2016年7月14日,《十月》开通微信公众号,介绍全球作家,刊登《十月》杂志部分文章。
《十月·长篇小说》2022年第5、6期和2023年第1至3期均上线微信读书平台,微信读书推荐值均在85%以上,超6000人在观看。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创刊
蓬勃发展
现状
栏目设置
管理人员
知名人物
苏予
张守仁
荣誉和奖项
奖项
荣誉
影响
评价
其他媒体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