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之战是明朝
靖难之役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建文二年(1400年)的
聊城市附近,由
盛庸率领的朝廷军(建文帝军)与
朱棣率领的燕军展开激战。此战以朝廷军的胜利告终,对燕军造成了重大打击,影响了靖难之役的后续进程。
东昌之战源于靖难之役,是朱棣反抗
朱允炆削藩政策的关键战役。为挽回败局,朝廷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接替
李景隆。盛庸在济南之战后收复德州,取得优势。
建文二年(1400年)十二月廿五,盛庸在东昌布下
火器与毒弩防线迎战燕军。战役中,朱棣虽在
张玉等将领救援下逃离,但张玉战死,燕军精锐损失惨重。此役南军获胜,对燕军构成重大打击,迫使其南下时避开
山东省,转道徐沛。东昌之战作为靖难以来南军首场大捷,有效阻止了燕军南进步伐,巩固了山东战略要地,使局势一时平衡,南北双方进入更为激烈的相持阶段。
十月廿七到
沧州市,敌军守将徐凯尚在修筑防御中,将士来不及换上战甲即投入战斗。燕军大将
张玉(一说朱棣亲自)帅部队肉搏攻下沧州城。斩首万余级,获马九十余匹,生擒
都督徐凯、程、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
李英、张杰并指挥以下百余人。
燕军自长芦渡河经过
脩县,十一月初四到达德州,并不理会济南城。时
盛庸守卫德州,
朱棣招降盛未果,遂南下;盛庸军袭击燕军后军,却因为朱棣亲自殿后,将士都不敢射箭或接战擒敌,即便朱棣所部仅数十骑,燕军擒杀百余人再而全军而退。
十一月,燕军到达
临清市;朱棣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军从
馆陶县渡河(
卫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当时
黄河夺淮入海),先后到达
东阿县、
东平县,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今
聊城市)决战,并在阵中摆了大量火枪和毒弩。
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沿用之前的战术,先冲击其
左派,但因盛庸部署了精锐步兵于彼而不动;然后又冲击其中坚,盛庸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朱棣被重重包围,燕军
张玉、
朱能(一说还有
朱高煦)分别引兵来救,朱能(或朱高煦,下同不表)负责杀入重围援救朱棣,张玉则负责吸引分散敌军,终于朱棣和朱能会合,逃离战场。
东昌之战,
朱棣多次濒临险境。但是由于
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杀
叔父名”旨意,诸位将领怕被朱允带上杀叔的帽子,而被处决,又怕抓住朱棣让朱允炆难做,朱允炆之后会刁难自己,南军不敢伤害他,也不敢抓他;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视察前线或殿后,南军无可奈何。
东昌之战是靖难以来南军的第一场大捷。
刘盈朱允炆十分高兴,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复了
齐泰、
黄子澄的官职(建文元年十一月两人被罢免,但仍作为智囊留用;至是恢复齐的
兵部尚书和黄的
太常寺卿职务),并以东昌大捷告太庙。
盛庸军势大振,燕军经此败,以后再南下,皆由徐沛,不再走
山东省。
在靖难全局中,盛庸、平安等人通过山东境内的两次胜利消耗了燕军有生力量,有效遏制了燕军南进之步伐,使得山东全境尤其是德州、
济南市等战略要地得以巩固。使得局势一时平衡,南北二方都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