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指有关第二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关系的一种推断性学说,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学者S.D.克拉申提出了一套有关二语习得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五大假说,输入假说是五大假说中影响最大、最核心的假说。
输入假说认为,产生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是学习者能够理解稍微超出其目前水平的二语输入。这一论点可以表述为“i+1”。i指符合学习者目前水平的那部分输入,1指超出学习者目前水平的那部分输入,而且是符合学习者自然习得路径上下一个习得目标的那部分输入。
输入假说还认为,学习者习得二语只有一个方式,就是接触输入。只要有足够的、恰当的可理解性输入,习得自然会发生,学习者的二语知识水平就可以从目前的i水平自然发展到i+1的水平。
史蒂芬·克拉申指出,理想的输入是自然语境中产生的、注重意义的语言,恰当的输入是含有学习者下一步要习得的词汇、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的语言。学习者可以利用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语境线索理解这些语言,从而实现语言习得,并自然形成语言输出能力,而正规、直接教授语言规则对于习得来说没有必要。
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intake )。
史蒂芬·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