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柏春,男,1960年生于吉林省。2009年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首席科学家。
个人简历
研究方向:技术史与力学史;知识传播史与比较史;科技发展战略。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1996年4月至1999年6月,在德国大众基金和留学基金资助下,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习,在席泽宗院士、陈久金研究员、Eberhard Knobloch院士指导下研究天文仪器史,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
1987年9月至1989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习,在华觉明、陆敬严、周世德三位教授指导下研究机械史,获理学(科学技术史)硕士学位。 。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学习,获工学(机械工程)学士
主要工作经历
1990年5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00年1月,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起在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MPIWG)从事合作研究,2001-2006年任马普科学史伙伴小组(The Partner Group of MPIWG at IHNS)组长。2005年10月至2009年11月,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2009年12月至2021年2月,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现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
90年代参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机械卷(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项目),主持撰写《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机械卷(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2000-2003年)、中科院与马普学会合作项目“中国力学知识发展及其与其他文化传统的互动”(2001-2006年)、中科院“十二五”规划项目暨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2011-2015年)、中科院“科学前瞻与科学思想相关战略研究”(2016-2020)、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中德俄科技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2020-2021年)等科研工作,并组织撰写《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等图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科学技术史卷和《(新编)中国通史》的科学技术史卷。主编英文期刊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参与《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创新2050”丛书之一)、《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和《中国科技的创造与进步》等中科院研究报告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科院科学传播调研工作。
先后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课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论著目录
专著
2. 王思明、张柏春 主编,技术:历史与遗产,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3. 张柏春,李成智 主编. 技术的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王守泰,陆景云,顾毓瑔雷天觉等口述;恽震自述;张柏春访问整理. 民国时期机电技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5. 张柏春,田,马深孟(Matthias Schemmel),雷恩(Juergen Renn),戴培德(Peter Damerow)等. 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6. 张柏春,姜振寰冯立升 主编. 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7. 张柏春,张治中,冯立升,钱小康,李秀辉,雷恩.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传统机械调查研究,大象出版社,2006年
8. Zhang Baichun, Juergen Renn (eds.).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Chinese Mechanical Knowledge and the Jesuit Intervention, Preprint 313 of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006.
9. 张柏春,李成智 主编. 技术史研究十二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 张柏春,姚芳,张久春,蒋龙.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俄文译本于2010年在圣彼得堡出版)
11. 张柏春. 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 十七, 十八世纪传入中国的天文仪器技术及其历史地位.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2. 张柏春. 中国近代机械简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年
部分论文
1. 张柏春. 科技革命及其对国家现代化的推动议,科学与社会,第2卷(2012年),第1期,第22-31,21页
2. Baichun Zhang.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lock-making Technology into China in the 17-18th Centuries, in: Teun Koetsier, Marco Cecacarelli. Explor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Springer
3. Baichun Zhang, Miao Tian. Archimedean Mechanical Knowledge in 17th Century China, in: Stephanos A. Paipetis, Marco Ceccarelli. The Genius of Archimedes-23 Chenturies of Influence on 数学,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ringe
4. 韩晋芳, 张柏春. 对莱布尼茨与闵明我问答的分析与注释,见:张西平主编,莱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国元素,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20-147页
5. 王玉民,江晓原,张柏春. 席泽宗,见:汪前进,黄艳红主编. 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600-606页
6. Baichun Zhang. Ancient Chinese Windmills. in: Hong-Sen Yan and M. Ceccarelli.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2008, Springer
7. Lie Sun, Baichun Zhang, Tsung-Yi Lin, Zhizhong Zhang, An Investig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ertical-axile-styled Chinese Great Windmill and its Square–pallet chain-pump. in: Hong-Sen Yan and M. Ceccarelli.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2008, Springer
8. Tsung-Yi Lin, Baichun Zhang, D. Lu, Zhizhong, Zhang, Lie Sun. On the 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 Vertical Shaft Type Wind-功率 Square-pallet Chain-pump. in: Hong-Sen Yan and M. Ceccarelli.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2008, Springer
9. Miao Tian, Baichun Zhang.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on Levers in Ancient China. in: Hong-Sen Yan and M. Ceccarelli.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2008, Springer
10. 田淼,张柏春. 《大禹治水图》所反映的技术和力学知识. 见:张柏春,姜振寰冯立升主编. 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8-45页.
12. Jiuchun Zhang, Baichun Zhang.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January-March
13. 田淼,张柏春. 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第6期,2007年
14. 田淼, 张柏春. 梅文鼎《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注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7卷(2006年)第4期,第330-339页
15. 张柏春. 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刊,第21卷(2006年)第6期
16. 张柏春. 中西科学、技术、艺术的融合——清代观象台的天文仪器,艺术与科学,卷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0-75页
17. 张柏春, 田淼. 中原地区古代机械和器物的图像表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3期,第81-97页
18. 张柏春,田淼,刘蔷.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与《新制诸器图说》版本之流变,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7卷
19. Baichun Zhang, Jiuchun Zhang, Fang Yao.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the P. R. China: 1949-1966, Comparativ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ociety, 飞鱼座
20. Zhang Baichun, Tian Miao. Wang Zheng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Mechanical Knowledge to China,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preprint 313 of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1. 张柏春, 张久春, 姚芳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年第2期, 第76-87页
22. Baichun Zhang. An investigation of a watermill in Lijiang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 Machine Press
23. Baichun Zhang. Th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 Jesuit's Walking Stick in 17th Century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 Machine Press
24. Baichun Zhang, 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nd the Technology Related into China during the 17th Century. EASTM, Volume
25. 仪德刚, 张柏春. “聚元号”弓箭铺的变迁及其制弓方法的调查. 中原地区科技史料, 第24卷 (2003年)第4期.
26. 张柏春. 认识中国的技术传统——关于中国传统机械的调查. 自然辩证法通讯, 第24卷 (2002年)第6期
27. Baichun Zha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 (1581-1985). in: Michael Ciaran 黛菲 Proceedings of The XX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Liège, 20-26 July 1997), Volume XVII.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S, Brepols Publishers n.v., Turnhout, Belgium
28. Baichun Zhang. An Inquiry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Terms Jiqi (Machine机器) and Jixie (Machinery机械). In: Michael Lackner, Iwo Amelung and Joachim Kurz. New Terms for the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rill. Leiden, Boston, Koeln
29. Baichun Zhang. Aufenthalte chinesischer Studenten und Wissenschftler in America in der ersten Haelfte des 20. Jahrhunderts. in: Christoph Kaderas, Meng Hong. 120 Jahre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an deutschen Hochschulen. 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 Bonn
30. 张柏春. 清朝前期观象台天文仪器欧洲化. 中国科技史料, 1999年 (第20卷)第4期. 第198-209页
31. 张柏春. 南怀仁所造天文仪器的技术及其历史地位.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年 (第18卷)第4期. 第345-360页
32. 张柏春. 中国风力翻车构造原理新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5年 (第14卷)第3期. 第287-296页
33. 张柏春. 中国传统筒车及其驱动机械.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4年 (第13卷)第2期. 第155-163页;第3期. 第254-263页
34. 张柏春. 上海新中工程公司仿制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初步考察. 中国科技史料, 1991年 (第12卷)第4期. 第31-37页
35. 张柏春. 中央工业试验所的机械工程试验, 设计与制造. 中国科技史料, 1990年 (第11卷)第2期. 第66-72页
其他文章
1. 张柏春. 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拓展与适应——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转变为例,自然辩证法通讯,第34卷(2012年),第2期,第103-109页
2. 张柏春. 机遇、挑战与发展——1997-2007年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与课题,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8卷(2007年),第4期,第305-319页
3. 张柏春. 50年代的两个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规划. 中国科技史料, 第23卷 (2002年)第4期. 第351-361页
4. 张柏春.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进展综述. 中国科技史料, 第23卷 (2002年)第3期. 第273-274页.
5. 张柏春.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若干内容与视角. 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20卷 (2001年)第2期. 第103-105页.
6. 张柏春. 对中国学者研究科技史的初步思考.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1年 (第23卷)第3期
7. 张柏春. 柏林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年 (第22卷)第5期. 第90-95, 84页.
8. 张柏春. 对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4年(第11卷)第3期. 第36-38页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张柏春在南开大学讲授通识课“科学技术史”和本科生课程“历史视野中的科学和技术”,并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讲授研究生课程“科技史研究方法与案例”“技术史文献与研究方法”等。
专题研究
张柏春独立指导或合作指导研究生开展专题研究如下:17世纪力学知识的传播,《璇玑遗述》的宇宙论知识,明清火器技术,福州船政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沿丝绸之路的技术传播,王祯《农器图谱》,传统弓弩技艺,黄河羊皮筏技艺,克虏伯与晚清火炮,晚清电报,胶济铁路,院系调整与苏联的影响,北航与苏联援助,包钢与苏联援助,三门峡市水利工程,万吨水压机研制,苏联对德国火箭技术的继承,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的创建等。他指导博士后的合作研究选题包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早期历史,民国时期国家对科学的认识与决策,近代纺织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中国古代科技名词研究,指南针的复原与模拟实验,新疆塔吉克斯坦传统农耕技术,中日近代钢铁技术的比较研究,近代油漆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法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苏联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创建等。
谈论科学发展
张柏春认为:科学是精英事业不靠“人海战术”。
他说:“我们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必盲目乐观。”他指出,虽然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量已排世界第二,而论文引用率却没有这样高的排位。
“近三四百年,中国人对世界科技鲜有重要贡献。最近几十多年中国科技发展虽有起伏,但实力已大大增强。”在张柏春看来,《自然》的评判有一定的权威性,但纵观全局,我国的整体科研实力还远未坐上世界的“第二把交椅”。
一般而言,科研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我国科研的原始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国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还以中低端为主。张柏春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技术升级更多得益于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向市场转化技术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取得诸多科研突破,本土科学家在诺贝尔奖方面也实现了‘零的突破’,这都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过,从近四百年科技发展及其对现代化的推动来看,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依然任重道远。”张柏春表示,可喜的是,在关系到竞争力与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我国科学家尤其勇于担当和敢于攻坚克难。“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首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向更先进的目标迈进,此次‘201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便极具代表性。”
当今世界,科技论文的数量“爆炸了”,但论文的含金量,即对知识的创造性贡献,并没有爆炸式增长。张柏春举例说,无论是16至17世纪的伽利略·伽利莱艾萨克·牛顿,还是20世纪初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其发表的论文数远不及当代,但却成就了两次科学革命。因此,他认为评价科技论文,质量重于数量。而且很多重大成果不能以论文来衡量。“科学是精英的事业,不依靠‘人海战术’。”
如今,我国尝试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来提升科研“生产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十三五”期间,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压力加大,任务更加艰巨。“体制机制改革应当基于对科学、技术、产业本质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张柏春认为国家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和政策的优势,合理作出体制安排与资源配置,让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更加高效地产出知识与技术。
此外,他还指出,一个国家要身于创新强国,企业研发实力必须提升。世界上大量的发明与创新,特别是面向市场的创新,主要靠企业完成。以美国和欧洲为例,其大型运输机和发动机的制造技术就掌握在企业手里,而中国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必须持续培育企业的研发实力。
社会职务
张柏春担任过的社会职务主要有: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课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人文科学概论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战略咨询公司委员会委员;国际机构与机器学联盟机构与机器历史委员会执委;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Science in Context编委;EASTM编委;Acta Baltica Historiae et Philosophiae Scientiarum编委;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ience of Science编委;ELementa. Intersection of 哲学, epistemology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编委;《中国科学院院刊》《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与社会》《工程研究》《中国科技术语》和《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编委;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书系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编委;Max Planck Research Library for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学术委员;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数字博物馆执行馆长。
荣誉
人物评价
在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领域,张柏春是一位领军者。(南开大学新闻网评)
张柏春对机械历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机构学和机器学联盟评)
参考资料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16-01-23
张柏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24-08-06
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先生.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24-08-06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4-08-06
编委会顾问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4-08-06
张柏春研究员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4-08-05
张柏春获IFToMM奖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4-08-05
目录
概述
个人简历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主要工作经历
论著目录
专著
部分论文
其他文章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专题研究
谈论科学发展
社会职务
荣誉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