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记
清代宋起凤创作的散文
《核工记》是清代文学家宋起凤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一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风景,主体部分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体现了该桃刻工艺的传神、精细和复杂,以及工匠高超的刻技。文章说明顺序井然,杂而不乱,条理清晰,描述生动。
原文
核工记
季弟 获桃坠 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 历历可数。城巅具 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 鼓,若寒冻不胜 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电器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 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 踉跄行,若为佛事 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佛塔 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 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舟处当寺阴,高阜 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 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 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 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谓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季弟:最小的弟弟。
②桃坠:桃核做的坠子。
③雉(zhì):城墙垛子。
④具:有。
⑤司更卒:更夫。司,管理。
⑥桴(fú):项鳞鰧
⑦不胜:受不了。
⑧章:棵。
⑨应门:应声开门。
⑩延纳:请进。
⑪衲:和尚穿的衣服,这里指代和尚。
⑫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
⑬佛事:和尚给人念经。
⑭小陀:小和尚。
佛塔:宝塔。
⑯半黍:半分长。
⑰维:用绳栓着。
⑱嘘火:吹火。
⑲舣(yǐ):拢船靠岸。
⑳高阜(fù)钟阁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个钟阁蹲在那里。阜,土山。
㉑睡足徐兴乃尔:睡足以后慢慢起身之状。兴,起身。乃尔,如此这般。
㉒半规:半圆。
㉓“姑苏”二句: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句。
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
㉕隐(yìn):靠着。
㉖殊致:不同的情趣。
㉗纳须弥于芥子:佛家语有“芥子纳须弥”,比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须弥,佛教中传说的山名。芥子,芥的种子,比喻极微小。
㉘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是,此,这种情形。
白话译文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项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佛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人总共有七个: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兵士。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佛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创作背景
微雕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雕刻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一个不大的桃核上,展现出人间万象、山水景物、以及不同格调的各式建筑,并把传神、精细、复杂这三大特点融为一体,也即所谓的“纳须弥于芥子”,便是中国微雕工匠们世世代代极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作者的季弟得到了一件桃核微雕工艺品,作者有感于其雕刻的精湛,创作了此文。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唐代诗人张继有一首饮誉古今的七绝《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写了苏州市(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外枫桥和寒山寺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寂寞的情调,渲染了作者旅途的孤愁情怀。而此文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则是张继诗之意境的再现,是诗之意境的具体化、形象化,并赋予其以更丰富的内涵。
但是,微雕世界的重心却凝聚在两处:一是寒山寺,一是小舟,扣住了诗的题意。先看寒山寺,依傍山麓,古松掩蔽。房门虚掩,一僧于屋内侧首倾听。他是听松涛声,或是听潮涨声,然而都不是。他是倾听人的足音,在等人。这样,僧的焦急之心不言而喻。这由“松下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可知。在这深夜,“踉跄行”、“仆仆前”正说明情事非同一般。再看另一个画面:“近滩维一小舟,蓬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写客伏在小桌上小睡,像是要醒来的样子,点明了行客心事重重,揭示了行客愁闷落寞的情怀,以至在这夜半三更,难以安眠。而残月半弯,疏星数点,潮声阵阵,无疑又为行客添了几多愁绪。这样,文中所介绍桃核微雕世界的两个主要画面,都突出一个“愁”字,完美地完成了诗的意境的体现。
在行文间,作者时而插入一句传神的描写句,如“若寒冻不胜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避免了枯淡,使文章显得生动感人。另外,文中记叙井然有序,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向边缘,杂而不乱,条理清晰。至于第二段,决不是前文的简单重复。前文是以事件为主进行介绍的;而此段却是按类而分,是对前文的总括,有助于人们对前文的介绍有一更清晰的回味和认识。这也是这类记文所必需的。
名家点评
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文章不仅写出了这枚桃核上身份地位各各不问的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等七个人物愁苦、寒惧、疑思的诸种意态情趣;同时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山、水、林木、滩石,以及城、楼、阁、招提、佛塔、舟船、炉灶、钟鼓等九件宫室器具。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时,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点聚焦在两个中心上:一是寒山寺,一是水边的小舟。这样,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楚,而且上面所提到的人物、景物、宫室器具,便有了中心,而不会各自为阵,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了。另外,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叙的景然有序,从山顶到山脚,再到水边,由中心到边缘,由宫室器具、人物、山水林滩,到最后点出张继的《枫桥再泊》一诗的诗意,都显得杂而不乱,从容自如,条理非常清晰,亦可看出作者文笔的高妙。应该说,这篇文章与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都可视为以描写微雕工艺品为内容的散文中的珍品。(《清文选》)
作者简介
宋起凤(生卒年不详),字紫庭,号弇山,自署兰诸,浙江余姚人。生活于顺治康熙。顺治八年(1651)副贡生。授灵丘县知县、后调乐阳知县。曾有人荐举他去应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未去。喜欢游历,足迹遍及南北。在金陵(今南京)时,交林茂之、薛千仞、宋子健、刘纯之、萧尺木,在都门与陈默公、白仲倜、宋既庭等结文会,皆一时名士。其诗逼近晚唐,才丰词沛,随物赋情。文善于序记。撰有《大茂山房合稿》六卷。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原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