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杨、李、胡三姓从
洪洞县迁此筑寨居住,因南寨门面向
汝南县陶营外村西边的大土岗,故名向岗营,后谐音唤作响岗营。1958年因在临汝镇西,改称西营。
西营村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以农业和畜牧业主,盛产玉米和小麦。同时西营村交通便利,
南京-洛阳高速公路和
焦柳铁路从西营村南北贯穿而过。
西营村的人大代表,郭巧,女,1918年出生在
汝州市(原称临汝县)
临汝镇临南村的一个穷苦家庭。1950年,郭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她历任村互助组组长、村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1958年,临汝镇人民公社成立,她又被推选为西营村大队长,1960年5月出任西营村党支部书记。当时,西营村的大部分耕地是旱季盐碱滩,涝天溅水洼,荒草湖泊多,全村的粮食产量上不去,村民生活贫苦。为了改变西营村贫穷落后的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郭巧就组织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众乡亲,大打治水治碱攻坚战,以改善土壤提高粮食产量。历时10年,西营村旱能浇涝可排的治水治碱工程大功告成,6000余亩耕地逐年出现好收成。郭巧自此也名声大震,从1953年开始,郭巧先后被评为公社、县劳动模范。1955年至1982年,郭巧连续被评为
河南省劳动模范。1963年,郭巧在全省十大特等劳模评比中,作为唯一的一名女劳模当选并名列榜首。1964年,郭巧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与薄一波、傅作义等中央领导同桌进餐。1966年,郭巧又同全国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一起,应邀赴京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郭巧作为特等劳模被特别转移到中南海住宿。国庆观礼的当天晚上,郭巧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国庆焰火晚会。就在焰火晚会开始之前,毛泽东主席特意握住郭巧的手亲切地称呼“你就是‘郭大娘’吧!”郭巧在向笔者讲述这美好回忆时,还不停地欣喜若狂道:“我太幸福了!真是太幸福了”!1956年到1983年,郭巧一直是省党代表和省人大代表;
汝州市县委候补委员、委员、常委。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郭巧还分别不脱产兼任
河南省革委会委员和洛阳地区革委会常委、洛阳地委委员、地区妇联会副主任。郭巧,作为农村基层干部敢为人先、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她几十年如一日,从二十来岁开始到临终,农民打扮,农妇装束,一双缠了裹脚布的小脚跑了一辈子;党的九大电影她上镜的那一条方头巾,没离开她身。郭巧,一辈子“农”字未改,只想着为集体干,为公家出力,不会伸手向上要官要待遇。组织上给她个专干指标,硬是被她挡了回去。郭巧生前住的是简陋的
土坯青瓦房,睡的是老掉牙的旧式床,坐的是小木凳子,用的是小锅、小碗、小铁勺,屋里挂着一个25瓦的“明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