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1960年成立的科研单位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Nuclear and New 能量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以下简称“核研院”),是清华大学的一个二级单位,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规模最大的科研与设计单位。该机构位于海淀区清华大学,现任院长是张作义。
核研院筹建于1958年,始建于1960年1月,前身是“清华大学原子能基地”。1964年,核研院自主研发了屏蔽试验反应堆。1966年,核研院完成了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研究。1989年,核研院成功建设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1991年,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被《科技日报》评为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2003年9月,更名为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更名后原有设计院资质保留,名称仍为“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2011年2月,核研院被授予“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次年,核研院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2018年3月,核研院获得“2017-2018年度中国核科普先进单位”称号。2021年11月,核研院王大中院士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核研院主要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参与其他院系的本科生培养工作。核研院的研究生培养整体上呈现多学科、多方向、综合性、交叉性的专业结构,围绕核能与新能源,涉及七个一级学科,十一个二级学科,以及一个专业类别。截至2020年,核研院团队近10多年来累计共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3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 300多项,获得授权200余项,研发出首台(套)设备2200余台,其中创新型设备660余台。截至2024年3月,核研院在编教职工397人,正高级职称78人,副高级职称194人,在站博士后63人。现有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
历史沿革
创业阶段
1955年为配合国家核事业发展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采用苏联模式,首先承担起培养原子能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1956年10月,在苏联有关核专业及其他尖端专业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正式成立,基本参考采用了圣彼得堡工学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保证原子能科学技术干部的培养质量,1958年7月,在何东昌和吕应中的领导下,开始筹建一座实验原子反应堆——清华大学屏蔽试验反应堆,并筹建以屏蔽试验反应堆为中心的原子能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基地。1960年1月,在二机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中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调试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在燕山脚下的昌平虎峪村破土动工,核研院的前身“清华大学原子能基地”由此建立。1962年起,更名为清华大学试验化工厂。1964年初,零功率反应堆也取得了突破。1966年10月,在200号710“热”实验室完成了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研究(代号712任务),与此同时,在200号建成的冷铀萃取台架实验室(处理量30公斤铀/天)在1966年上半年运行成功。
转型阶段
1979年3月,经学校批准更名为核能技术研究所(简称“核能所”)。为了缓和中国北方城市能源供应紧张、交通运输紧张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1981年12月,核能所向国家提出发展“低温供热反应堆”的建议,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和试验工作。为了通过实践摸清低温核供热的技术特性和安全性,核能所对屏蔽试验反应堆加以改造,开展了利用反应堆的余热进行低温核供热的实验。从1983年11月至1984年2月,经改造建起的屏蔽试验反应堆低温供热系统对核能所三座实验大楼共162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供暖。其后,经国家立项,由王大中院士领导开始在200号建设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1986年,核能所承担的高温气冷堆研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9年11月3日,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首次临界运行成功。11月11日中午12时整,5兆瓦堆正式临界启动成功。12月16日至19日,完成了72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试验。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取得了装放核燃料、首次临界和满功率连续运行三个一次成功。从1989年12月11 日至1990年3月22日,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连续安全供热101天,完成了预期的供热试验任务。随后,在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运行试验和综合利用试验,主要有:三个冬季供暖运行试验、热电联供试验、制冷试验、海水淡化试验等。
发展阶段
1990年11月10日,核能所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1年8月,核研院在5MW低温供热堆上陆续完成了热电联供实验成功。同年,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被《科技日报》评为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2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核研院建造中国第一座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1995年3月,低温核供热堆作为取得突破性进展的5项重大研究项目之一,被列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年6月,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在核研院动工兴建。2000年底,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成功实现临界,2002年底达到满功率运行,2003年1月实现满功率并网发电。2003年9月9日,经清华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一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更名为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更名后原有设计院资质保留,名称仍为“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核研院积极推进固有安全先进核能系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化。2006年,200兆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列入了“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科技重大专项,核研院成为中国教育系统唯一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任务的单位。2010年11月30日,核研院完成的 “ASSF(先进固态发酵)法生产甜高粱杆乙醇技术”通过了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次年2月,核研院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授予的“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2012年,核研院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2013年5月至7月,核研院202室(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方面的三项关键技术发明陆续获得美国专利及商标局授权。次年10月,核研院核电专项高温堆分项的前瞻性课题“高温堆制氢关键技术”的两项研究任务“碘硫循环制氢关键技术研究”和“高温电解制氢关键技术研究”先后完成了连续稳定运行制氢实验,达到并部分超出任务合同书中规定的全部技术指标。2018年3月,核研院获得由中国核学会授予的“2017-2018年度中国核科普先进单位”称号。2021年11月,核研院王大中院士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月,核研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宽能谱超高通量试验堆”被明确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先项目。
办学条件
整体规模
截至2024年,核研院建立了完整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规模最大的科研与设计单位。它以核能技术为主,开展多学科的科研、教学、设计和科技开发工作。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3月,核研院在编教职工397人,正高级职称78人,副高级职称194人,在站博士后63人。
学科建设
核研院主要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参与其他院系的本科生培养工作。核研院的研究生培养整体上呈现多学科、多方向、综合性、交叉性的专业结构,围绕核能与新能源,涉及七个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机工程学),十一个二级学科,以及一个专业类别(能源动力)。其中核研院的核化学化工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从辐照燃料里面提取钚的水法溶剂萃取技术研究(712工程),进行了多次热验证实验,提取了若干产品;核研院的核技术学科,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九五”研发成功国际首套“钴60集装箱检查系统” 受到中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十五”研发成功“钴-60大型客体CT检测系统”,是世界首套具备物性判别功能的集装箱检测系统;核研院核环境学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涵盖放射性废液处理、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放射性气体净化、核污染环境修复等内容,建立了放射性废液处理实验室、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实验室、钴源实验室、放射性气体净化实验室等,承担多项军工核设施退役三废治理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项目;核研院的能源系统分析研究学科,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开展能源软科学研究的团队,1992年以核研院能源系统分析研究室为基础联合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清华大学技术经济与能源系统分析研究所,1999年后改名为清华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特色学科研究方向是能源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核研院的新能源学科,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先后开展了镍氢电池、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及材料的研发,2005年以后又开展了生物质能和生物化工的研究。截至2024年,核研院现有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4月,参考资料:
教学情况
截止至2023年底,核研院已授予1745名研究生硕士学位、653名研究生博士学位。
合作交流
2022年8月21日,清华大学中广核达胜电子束及环境技术应用联合研究中心合作签约仪式在苏州吴江举行,核研院与中广核达胜进行深度合作,持续加大电子束技术及核心装备制造科研攻关。
2024年8月,韩国首尔大学核工系来核研院参观交流,来自核研院103室、107室、301室共18位老师参与交流,交流主要围绕核燃料与反应堆热工水力领域的相关研究展开。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11月6日,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11月6日,参考资料: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核研院设有反应堆运行、反应堆理论、反应堆结构、热工水力学、反应堆安全、核化学工艺、新型能源及材料化学、应用化学与技术、绿色化学与技术、新材料、精细陶瓷、计算机与控制、功率电子器件、核技术、辐射仪器、环境技术、能源系统分析等17个研究室和3个总体设计室,1个CAD中心及院办企业和生产车间。拥有一座双堆芯的游泳池式屏蔽试验反应堆,一座壳式低温供热试验反应堆,一座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以及一系列设备先进的实验室。
学术成果
核研院在核能科学与工程、核化学化工、核技术、核环境、能源系统分析研究、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中国内外一定的成果,对中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建院60余年以来,核研院完成了几十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截至2020年,核研院团队近10多年来累计共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3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 300多项,获得授权200余项,研发出首台(套)设备2200余台,其中创新型设备660余台。核研院团队的原创科研成果获得了2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国家发明二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国家发明三等奖、4次国家教育部(教委)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70余次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
所获荣誉
注:仅收录部分,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24年11月5日, 核研院发布讣告,该院副总工程师张亚军同志,于2024年11月3日8时59分,因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2岁。
参考资料
核研院概况.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院 长 寄 语.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院行政负责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概况.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小型模块化自然循环压水堆.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我院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技术三项发明专利获美国专利局授权.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动态新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高温气冷堆制氢关键技术研究达到预期技术目标.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动态新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部门简介.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学科专业.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核工系来院交流.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院党委负责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院技术负责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历任院长 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4-11-06
清华大学发布讣告.百家号.2024-11-0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创业阶段
转型阶段
发展阶段
办学条件
整体规模
师资情况
学科建设
教学情况
合作交流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术成果
所获荣誉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