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日录》是由
朝鲜近代史上的开化党领袖
金玉均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使用
文言文书写,共包含19400字。书中详尽描述了1884年(甲申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与日本驻朝公使馆共同策划并实施的“
甲申政变”。然而,由于《甲申日录》并非实时日记,而是金玉均在事后回忆并整理而成,因此书中存在一些错误,阅读时应结合其他资料加以核实。
《甲申日录》的写作背景源于1884年12月4日发生的“甲申政变”,这场由金玉均、
朴泳孝、
洪英植、
徐光范、
徐载弼等开化党人与
日本驻朝公使
竹添进一郎联合发起的政变旨在推动
朝鲜内部改革并与清廷分离。然而,
政变在12月6日被
袁世凯率领的清军镇压,洪英植不幸身亡,金玉均等人被迫逃往日本。
金玉均大约在逃亡十个月后,即1885年9月至1886年2月期间完成了《甲申日录》的创作。他的写作动机可能是因为作为政变的主要参与者,金玉均有责任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同时也可能是出于对日本政府背信弃义行为的不满。
《甲申日录》虽然名称中提及的是甲申年(1884年)的事情,但实际上还涉及了1881年至1883年间的一些关键事件。书中主要讲述了
朝鲜内外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在开化党与守旧派之间的争斗,以及开化党与外国使节的关系。此外,书中重点记录了“
甲申政变”的整个过程,包括政变的谋划、执行、政纲及其最终失败的情况。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开化党的政治活动和思想主张具有重要意义。
《甲申日录》作为当事人的第一手史料,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不是实时日记,而是
金玉均的记忆重构,书中存在一些错误和与其它史料不符的地方。尽管如此,
韩国历史学家李光麟通过对多种可靠史料的比对分析,认为《甲申日录》的整体内容仍然值得信赖。因此,对于《甲申日录》的史料价值,应当审慎对待,不应盲目接受或否定,而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参照。
《甲申日录》在金玉均成为焦点人物后不久便以抄本形式流传开来。1886年2月,
李鸿章向
袁世凯发电报提及此书,显示其传播速度之快。此后,该书被日本总理府誊写,并收录于《秘书类纂·朝鲜交涉资料》中。原稿已失传,现存的均为抄本。《甲申日录》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被收录于多个版本的书籍中,包括
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的《金玉均全集》、韩国学者赵一文的韩文译本以及
日本学者月脚达彦的
日语译本。在中国,该书也被纳入《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和《中日战争》等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