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备学堂
清代张之洞创建的军官学校
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上奏获准在天津市设立“天津武备学堂”,这是中原地区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晚期满清政府令各省添设武备学堂,各省均仿照天津武备学堂的办法设立学堂,如1895年创办于武汉市的湖北武备学堂、1896年创办于杭州市的浙江武备学堂(聘用日本军官担任教员),以及1902年创办的山西武备学堂,1903年创办的江南武备学堂等。
武备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袁世凯奏请清廷在保定市设立将弁学堂、参谋速成学堂。戊戌政变后,风气渐开。庚子义和团事变后,青年学子感于国耻日深,又受梁启超新民丛报论说的鼓动,投笔从戎成为风尚。由参谋速成学堂开始,学生皆为各省公开招考而来,在25岁以下18岁以上身体强健者,皆准予投考,共考取350人,并有高级军官子弟申请入学者数十人,于当年冬季开学,修学期限一年半,到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毕业。随后建立了保定东关京师大学堂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即北洋军官学校。
后来的北洋军阀(及总统、总理)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以及山西军阀阎锡山等,当时均为各省武备学堂的学员。虽然武备学堂培养的不是“文化人”而是“武化人”,但是我们不能小觑了这些武备学堂,它们在清代末年培养了一些具备近代军事和文化知识的军事人才。
例如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学员有一部分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中,他们在上海、杭州市的光复运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各省武备学堂毕业学员中还有不少人成为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的骨干力量,并且左右了许多文化人的命运。
湖北武备学堂简介
历史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创建于湖北。教师聘自德国军官,学生皆选自“文武举贡生员及文监生、文武候补候选员弁,以及官绅世家子弟”。课科分学科与术科两种:学科谓之讲堂功课,有军械学、算学测绘学地图学、各国战史、营垒、桥道制造之法及营阵攻守转运之要;术科谓之操场功课,有枪队、炮队、马队、营垒、工程队、行军炮台、行军铁路、行军电线、行军旱雷、试演测量、演习体操等。学生除学习主科外,如逢暇日,则令诵读四书、披览史籍兵略,以“固中学之根底,端毕生之趋向”。
招生
招生范围,除收营内武弁外,有的学校还扩大招收20岁左右身体健壮、文理通顺的官员子弟和士绅子弟,前者为正课生,后者为附课生。修业年限,有一年的速成科和三年的正科。正科课程增设外文(德、英、日语)、历史(中外战争交涉史、古代英雄事迹等)、地理及兵法研究等。此外,一些学堂还规定三年学成后,择优派赴各国留学深造。
待遇
湖北武备学堂每月发给赡家银4两。学员入堂学习后所享受的待遇相当丰厚,一律公费。除了所有伙食、灯油之外,还供给制服、礼帽、靴子(每两个月一双)、卧被、枕席、床帐等,每月请人洗衣理发。膳宿极优,每月朔、望(阴历初一和十五)打牙祭(改善伙食),平时三荤三素;住调养室的,另丰荤盛食。入学时,每人发给青宁绸袍套及雀顶帽、兰羽短制服,布质棉服和单制服各一套。棉、夹被各一床。此外,还按月考成绩发给奖金,超等8银圆、特等6银圆、平等4银圆。
在当时,武备学堂的学员每月所得奖金即可赡养家室了;再说,学成毕业后又可以升级担任“新建陆军”的军官,掌握实权。因此,武备学员们不愿轻易离开学堂。由于待遇优厚,他们成为社会上令人羡慕的“武备学爷”。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十六日(1902年5月23日),张之洞下令将湖北武备学堂和防营将弁学堂改办为武高等学堂。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武备学堂
湖北武备学堂简介
历史
招生
待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