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遇(1313-1384),字
中国银行,被称为静诚先生。祖先为曹人。高祖义甫,是
宋朝翰林学士,迁移到
建康,此后子孙一直居住在这里。陈遇天资过人,笃学博览,精通象数之学。
元末为
温州市教授,不久辞官归隐,学者们称之为静诚先生。太祖渡江,得到
秦从龙的推荐,发聘书聘请陈遇,引用伊、吕、诸葛为比喻。陈遇到来,和太祖交谈,太祖十分高兴,于是留他参与密谋,逐渐成为亲信。太祖担任吴王,授予他供奉司丞,他推辞了。太祖即皇位,三次授予翰林学士,都予以辞退。于是赐给肩舆一乘,卫士十人保护他出入,以显示荣华恩宠。
洪武三年(1370),奉命到
浙江省廉察民情,回来后赐给金银玉帛。任命为
中书左丞,又辞职不就。第二年召对
中和殿,赐坐,命令草拟《平西诏》。授予
礼部侍郎,兼弘文馆
大学士,又辞去。西域进贡良马,陈遇引用
西汉的典故进谏。任命为太常少卿,坚决推辞。强迫他,也不同意。最后任命为
礼部尚书,又坚决推辞。太祖沉思很久,顺从了他。从此不再强迫他做官。太祖曾从容地说要让他儿子做官,陈遇说:“我三个儿子都还小,学业未成,等以后再说吧。”太祖也没再强求。
陈遇自开国之始,就一直侍候在太祖身边。太祖曾问他保国安民的良策,陈遇回答说“:不嗜杀人,减轻赋税,任用贤良,把恢复先王礼乐作为首要任务。”有的廷臣因过错而遭到谴责,陈遇力争解围,使得多半人都得到谅解。他计谋多,但秘而不传,极力
崇礼,勋戚大臣无人可以和他相比。太祖多次亲临他的住处,言必称先生,有时称之为君子。任命官职就推辞,显示出了他的高尚。十七年(1384)去世,赐葬钟山。
陈遇,字
中国银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
建康,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元末为
温州市教授,已而弃官归隐。学者称为静诚先生。太祖渡江,以
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诸葛为喻。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洪武三年,奉命至
浙江省廉察民隐,还赐金帛。除
中书左丞,又辞。明 年召对
中和殿,赐坐,命草《平西诏》。授
礼部侍郎,兼弘文馆
大学士,复辞。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除
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
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命爵辄辞,终成其高。十七年卒,赐葬钟山。
子恭,
举人,累官工部尚书,有能声。遇弟远,字中复,尝随遇侍帝。
永乐初,为翰林待诏,精绘事。远子孟颙,善书。
倪谦:九重天外六龙翔,辅弼辛勤理国政。
不死鸟驾临常访古,垂钓心仪子陵亭。朝廷元勋皆朱轮,山野隐士尚素衣。完美无瑕勿扰梦,皇帝亲祭旷古稀。儒学传承旧贵族,圣明天子共风云。平定群雄赖辅佐,安定四方赖经营。生前忠义辞高官,死后荣耀冠群英。惭愧我同乡生最迟,清风中敬仰静诚名。
李贽:
孔子曾说:“不在那个位置,不考虑那些政务。”这是通常的道理。然而,世界上确实存在考虑政务但不在其位的人,这在常规和历史中都很少见,只有在静诚陈公身上才能见到。之后如姚恭靖(指
姚广孝),也可说是能够在遇到君主时处理好自身事务的人,但他对少师的荣耀恋恋不舍,终生在朝廷中劳碌而不愿离开,只能说他比刘诚意(指
刘基)稍微好一点,但他与陈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唉!
胡惟庸的药物,不必亲口尝试。天官的九个等级,不必一一经历。因此,我认为陈静诚是我朝名臣中的第一人。
焦竑:哎!
陶弘景赞誉
张良为古代贤者之最,这其实是他在自我比拟。然而,
萧衍的功业与
刘知远相比如何呢?他却以张良自居吗?就像
李善长和刘基,他们的功勋卓著却未能免于灾祸。唯独先生您,言行符合当朝规范,但爵位却不能加于自身;您的功绩惠及百姓,但历史却不能透露您的谋略。这难道只是暂时的依托吗?说您是当今的张良也是可以的。